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6):康晓光主讲“老龄社会视野下的儒家慈善文化”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12-30 13:14:07
标签:儒家慈善文化、老龄社会

原标题:老龄社会视野下的儒家慈善文化——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6)成功举办

来源:“老龄与未来”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廿二日甲午

          耶稣2018年12月28日

 

12月28日下午,老龄社会视野下的儒家慈善文化——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6)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与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会议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秘书长、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唐颖女士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康晓光先生以“老龄社会视野下的儒家慈善文化”为题做了精彩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康晓光

 

慈善的本质是利他。康晓光教授首先梳理了中西方在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体系下的公益慈善文化。他表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对慈善文化的认识和判断完全不同。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将资本主义西乡体系下的公益行为解释为“开明的利己主义”;毛泽东时代我国以“助人为乐”、“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阶级革命友谊”等思想体系构筑互助互爱的价值观。

 

康晓光教授表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道德理念是“仁”,“行仁之方”、“忠恕之道”。公益和慈善本就一直贯穿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渗透在寻求“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个人价值中的每一个环节里。

 

不仅是“生”的价值,利他、造福社会也渗透在儒家思想的死亡观中。康晓光教授表示,儒家通过超越肉体死亡的不朽克服人对死亡的恐惧。做出有利于集体的事业,借助事业的持续影响延续自己的“生命”。生命不可永恒,但是功业可以永恒。

 

康晓光教授认为,儒家思想最可贵之处在于不依赖灵魂不朽而积极的肯定人生。通过入世而不是出世来超越生死,通过此生的积极作为超越天地的有限,达到“此岸”的永恒。这是最理性最积极的宗教精神,也是最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宗教精神,同时符合现代生活的价值信仰。

 

 

 

研讨会现场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所社会治理室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曾红颖

 

随后,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所社会治理室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曾红颖,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马旗戟,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网络中心主任吴民、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方树功,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会公益事业中心主任、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爱与陪伴文化倡导者赵晨,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医养结合与金融专委会朴海花,老龄社会30人论坛秘书长、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唐颖,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佳,盘古智库副秘书长、学术服务部主任王岳等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网络中心主任吴民

 

 

 

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方树功

 

 

 

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会公益事业中心主任、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爱与陪伴文化倡导者赵晨

 

 

 

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医养结合与金融专委会朴海花

 

最后,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王俊秀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和儒家传统文化两套思想体系并行融合,共同面对的问题都是政府、社会和家庭如何共同承担、面对老龄社会,这也是东西方都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老龄社会的大问题大背景下,怎样重新把政府、社会和家庭三个角色激活是关键。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王俊秀

 

 

 

研讨会现场

 

在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膨胀、比例持续提升、高龄化快速推进的老龄化进程中,家庭养老日益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发展社会化市场化养老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标准规范缺乏、盈利模式不明确、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急需政府给予支持,特别是政策支持与规范保障。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