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王道”小考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2 17:09:06
标签:治道、王、王道、霸道
方朝晖

作者简介:方朝晖,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枞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02)《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2001)《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学统的迷统与再造》(2010)《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为“三纲”正名》(2014)等。

“王道”小考

作者:方朝晖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衡水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腊月十六日戊午

          耶稣2019年1月21日

 

摘要:“王道”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在先秦以来古文献中时常出现。该词的本义应当是指“先王之道”,所谓先王包括古先王、周王等在内;由于先王之道的理想性,王道到战国时已引申为可指一切理想意义上的为王之道。王道的内容可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看。从外延看,王道与霸道相对;从内涵看,王道指治道,包括推行公道、仁爱百姓、整齐人伦、实现太平、治官有方等。

 

关键词:王;王道;霸道;治道

 

作者简介:方朝晖(1965-),男,安徽枞阳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2017THWWH02)

 

(一)

 

王,甲骨文写作:,为象征王权的斧钺,由演变而来[1]。《尔雅·释诂上》:“王,君也。”是王字本义。王国维曾据甲骨文、金文等考证指出:“古诸侯于境内称王,与称君、称公无异。”[2]王说可由甲骨文、金文写法得到验证。然“王”又可作动词,指为王、称王、作王,即统治。故王道,亦称“王之道”“圣王之道”“为王之道”[1]。今本《文子·道德》有“古之王者以道莅天下。……古之王道,其於此矣”一句,似可说明“王道”一词之本义,及其何以由古代先王(特别是尧、舜、禹、汤、文王等圣王)统治之道日益普遍地被作为理想统治的典范,王道一词遂获得了规范性价值判断含义,盛行于春秋战国文献中。

 

“王”字之义,后世有多种解释,而这些解释多半都带有引申的特点。一种非常有影响的解释是把“王”解释成“天下归往”。比如,《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年:“王者,民之所归往也。”《荀子·王霸》:“天下归往谓之王。”《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尚书大传》:“王者,往也,天上下之往也。”《韩诗外传·卷五》:“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谓之王。”《白虎通·号篇》:“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桓谭《新论·王霸》:“王者,往也,言其惠泽优游,天下归往也。”然而所谓“天下归往”,未必不可读作事实判断,指王者为最高统领、天下人所依归。

 

又《二程全书·河南程氏外书第八·游氏本拾遗》有:

 

至孟子时,七国争雄,而天下不知有周。然而生民涂炭,诸侯是时能行王道,则可以王矣。盖王者,天下之义主也。故孟子所以劝齐之可以王者,此也。

 

此处定义“王者”为“天下之义主”,极合孟子本义,也说明时人对“王”之义的理解。

 

汉代学者董仲舒则对“王”之义从五个方面加以定义:

 

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则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则德不能匡运周遍;德不能匡运周遍,则美不能黄;美不能黄,则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则不全于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董仲舒所说“王”的五要素,即皇、方、匡、黄、往,大抵皆是对王者品德的描述:“皇”是胸怀普博,“方”是行为正直,“匡”是周到无遗[2],“黄”是光彩照人,“往”是天下归往。如果说这些只是对王者内在道德品质的要求,董仲舒还对王者外在行为特征描述如下: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这段话可分为两个层面:如果贯通天地人是形而上的层面,施法治理则近乎形而下的层面;前者是理论基础,后者是应用实施。这段话大意是王者贯通天地人,故能“施其时”“法其命”“法其数”“治其道”“治其志”。故“王道”即是贯通天地人之道,而具体表现于施、法、治等一系列治理行为。所以,王道与治道含义相通,王道为治道之依据,治道为王道之应用。如果说《文子》上的说法代表王道之义的最初来源,董仲舒的解释则代表后世儒家对王道含义的最高总结,规范性色彩十分强烈。

 

(二)

 

“王道”一词出现甚早,使用亦甚广。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亦见于《墨子·兼爱下》《春秋谷梁传》僖公十六年、《孟子·梁惠王》《管子·白心》,《礼记》的《乡饮酒义》《乐记》,《商君书》的《农战》《开塞》,《荀子·王制》《韩非子·心度》《吕氏春秋·有始览》,《春秋繁露》的《玉杯》《王道》《王道通三》《阳尊阴卑》《俞序》《盟会要》,贾谊《新书·过秦下》,《淮南子》的《主术训》《俶真训》《要略》,《韩诗外传》卷五及卷九,刘向《说苑》的《君道》《政理》,《白虎通》的《社稷》《五经》,《盐铁论》的《论儒》《相刺》《诏圣》,陆贾《新语·道基》,马融《忠经·忠谏》,王充《论衡》的《正说篇》《宣汉篇》,应劭《风俗通》的《五伯》《三王》,《孔丛子》的《居卫》《答问》,以及《史记》《汉书》等先秦至两汉时期作品中。后世作品中亦常见,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朱子语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王夫之《读通鉴论》等书中尤不少见。

 

然而,“王道”一词在先秦及两汉文献中的含义虽不完全一致,但大体可以理解为由“先王之道”演变而来。

 

(1)“王道”很常见的含义是指古先王之道。例如,《淮南子·本经训》:“古者天子一畿,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有不行王道者。”刘向《说苑·君道》:“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是故知人者王道也。”桓谭《新论·王霸》论三王、五霸,称“五帝以上久远,经传无事,唯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应劭《风俗通·三王》谓:“汤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轨,改亳为商,成就王道。”王道实指三皇五帝及三代圣王等的统治之道。而《商君书·开塞》“王道有绳……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及《淮南子·本经训》“古者天子一畿,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有不行王道者……乃举兵而伐之”,此处王道则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上世、中世及下世的帝王们。

 

(2)王道也可指周王之道,比如《吕氏春秋·有始览·谕大》:“武王欲及汤而不成,既足以王道矣。”《春秋繁露·王道》:“孔子明得失,差贵贱,反王道之本,讥天王以致太平。”《淮南子·俶真训》:“周室衰而王道废。”《白虎通·五经》:“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盐铁论·诏圣》:“王道衰而《诗》刺彰。”《孔丛子·居卫》论周大王遭狄人围攻,“杖策而去”“豳民之束脩奔而从之者三千乘,……此王道之端也”。《汉书·郊祀志》:“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

 

(3)王道也可泛指为王之道。如《史记·李斯列传》:“法脩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故曰王道约而易操也。”《汉书·沟洫志》:“河,中国之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绝。”《汉书·杨胡朱梅云传》:“秦为亡道……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汉书·谷永杜邺传》:“白气起东方,贱人将兴之表也;黄浊冒京师,王道微绝之应也。”马融《忠经·忠谏章》:“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

 

(4)王道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与霸道相对,指崇德不崇力,即韩非子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中的上古治道。先秦诸子每以王、霸对举,其所谓王,常指三王,即三代之王,通常指禹、汤、文王;其所谓霸,常指五霸,即春秋五霸,通常指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宋襄[3]。因此,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本指三王与五霸统治天下方式的区别,具体表现为崇德与崇力之别。然崇德方式,各家说法略异。孟子以仁界定王道:“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孟子·尽心上》)荀子以义界定王道:“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荀子·王霸》)桓谭则合乎孟荀,以仁义界定王道:“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新论·王霸》)[4]韩非子不赞同古先王之道,然亦称“夫称上古之传颂……道先王仁义”(《外储说左上》)云云。可见,王道崇德与霸道崇力的区别,亦出于对先王统治方式的总结。

 

(三)

 

王道的含义从其外延看与霸道相对,从其内涵看则主要指治理之道,即治道。先秦以来的学者们对王道的内涵作了许多总结。笔者初步总结先秦至两汉王道一词的内涵(主要是其治道义),有如下几方面:

 

指推行公道。《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墨子·兼爱下》:“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贾谊《新书·过秦下》:“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说苑·至公》:“《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

 

指仁爱百姓。《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另参《孟子·梁惠王下》论王政)《荀子·王制》:“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春秋繁露·王道》:“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桓谭《新论·王霸》:“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

 

指人伦有序。比如《礼记·乡饮酒义》:“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春秋繁露·王道》:“五帝三王之治天下……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陆贾《新语·道基》:“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白虎通·卷二·社稷》:“有贵贱焉,有亲疏焉,有长幼焉。……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韩诗外传·卷五》:“于时周室微,王道绝……礼仪废坏,人伦不理。”《汉书·刑法志》:“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群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

 

指太平无患。《史记·龟策列传》:“天下和平,王道得。”《春秋繁露·盟会要》:“盖圣人者,贵除天下之患……天下者无患……然后王道举。”《淮南子·要略》:“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白虎通·卷八·五经》:“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强陵弱,众暴寡。”《论衡·宣汉篇》:“夫太平以治定为效,百姓以安乐为符……故夫王道定事以验,立实以效。”《新论·王霸》:“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

 

指治官有方。《韩非子·心度》:“王道在所闻,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刘向《说苑·君道》:“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以王天下。是故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王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乱旧法而天下治矣。”

 

通过上述考证,我们大体可以发现,王道一词本指古先王统治天下之道;由于古先王后来被当作成功典范和效法榜样,特别是春秋时期五霸的兴起,所以后世引申出反对霸道、推行公道以及各种治道等含义来。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14.

 

[2]王国维.观堂集林: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1152.

 

[1]例如,《管子•治国》:“奸巧不生,则民治而富,此王之道也。”此处的“王”可读作动词,即“为王”。

 

[2]钟肇鹏《校释》释匡为“正”(指正确),苏舆《义证》释匡为“满”,从上下文看笔者以为苏释为上,段中有“匡运周遍”“天覆无外,地载兼爱,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术之谓也”。

 

[3]参赵歧《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章注。

 

[4]桓谭复称:“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众,约盟誓,以信义矫世,谓之霸。”(《新论·王霸》)盖指王道推行公道,而霸道重在揽人。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