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高研院主办首届“哲学与文化”论坛,聚焦“诠释与比较——黄宗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9-10-15 10:42:44
标签:“哲学与文化”论坛

原标题:首届“哲学与文化”论坛 : 诠释与比较——黄宗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举办

来源:“北航高研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九月十七日十六

          耶稣2019年10月14日

 

 

 

会议现场

 

2019年10月12-13日,北航高研院主办的首届“哲学与文化”论坛在人文讲堂成功举办。本届论坛聚焦“诠释与比较——黄宗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主题,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首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出席,共同进行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高研院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文化传播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同学、高研院文科实验班的本科生同学以及北航兄弟院系的老师和同学们共一百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论坛开幕式由高研院书记于金龙副教授主持。

 

 

 

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书记于金龙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蔡劲松教授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辞。蔡劲松院长在致辞中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简要介绍了北航高研院在办院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今天的知识体系的深入思考中,蔡院长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学科、知识和专业本身,以及作为人关注自身、认识社会的最密切、最深刻的学问,它更承担着探求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探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等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当下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大变革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范畴一方面进一步细分,学术内容进一步细化,呈现出前瞻性、现实性、针对性等多元特征;另一方面,尚有很多本源性、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重大问题需要探索,应当不断强化交叉融合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哲学社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及融合发展,促进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整合渗透、融合创新。面向新时代、新文科,蔡院长认为这不仅仅是新的词汇,更是新命题。这里的“新”应当是研究问题、研究范式、研究内涵的深化之新,应当是哲学社科本质的进一步凸显与学术视野拓展之新,更应当是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融合创新之新。本次论坛聚焦三百多年前的黄宗羲及其当代价值,正可以对此找到新的注解,提供新的启迪、新的借鉴。

 

 

 

会议现场

 

 

 

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劲松教授致辞

 

会议分为主题报告、专题研讨和自由讨论三个环节。在主题报告环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院长梁涛教授,上海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张耀南教授分别作了精彩报告。梁涛教授以“何为儒学,儒学何为”为题,指出儒学具有仁与礼、心性与制度两个面向,孔子之后分别以孟子、荀子为代表,当代儒学的新发展需要在统合二者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想创造。朱承教授以“黄宗羲的公共性思想”为题,从政治哲学角度对于黄宗羲思想进行深入阐发,张耀南教授的“黄宗羲比较哲学格式初探”则从黄宗羲《破邪论》文本出发,建构出一种新的比较哲学格式,为黄宗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向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

 

 

 

上海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

 

 

 

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张耀南教授

 

随后,论坛进行了五场专题研讨。首场专题研讨由梁涛教授主持,高研院李丽珠老师评议,聚焦于黄宗羲的哲学思想。同济大学哲学系陈畅老师以“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气学视野”为题,提出黄宗羲在刘宗周思想基础上通过提出“理为气之理”及“事本论”的形上建构,实现了自性理向经史的转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波老师以“略论黄宗羲对《人谱》态度的转变”为题,以黄宗羲对《人谱》前后态度观点的变化为线索,提出黄宗羲试图通过对收录《人谱》的舍弃来维护、建构其师刘宗周醇儒形象的诠释取向。

 

 

 

同济大学哲学系陈畅副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波助理教授

 

第二场专题研讨由朱承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正副研究员评议。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孙宝山老师详细阐述了黄宗羲经世学与西学的交汇,指出黄宗羲倡导的并非“西学中源说”而是“科学中源说”,认为科学技术是中国固有学问并将其列入经世绝学之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老师以“‘礼让’传统的发明—乾嘉儒学的礼义之维”为题,提出从宋明到乾嘉,思想上发生了由“礼敬”到“礼让”的转变,而黄宗羲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孙宝山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副教授

 

第三场专题研讨由王正副研究员主持,孙宝山老师评议,聚焦于黄宗羲思想的近代诠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孙卫华老师以“宋评《明夷待访录》考论”为题,对《明夷待访录》在清代的版本流传与传播史,以及晚清宋育仁、李滋然等人不同立场、角度的评论做了详尽考释。高研院顾家宁老师以“《明夷待访录》与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型:以章太炎的批评为线索”为题,揭示了章太炎黄宗羲批评背后的变化性与一致性,由此呈现传统思想现代转型中学理与时政交织的复杂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孙卫华副教授

 

 

 

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顾家宁助理教授

 

第四场专题研讨由清华大学人社会科学学院谈火生老师主持,内容集中于黄宗羲政治哲学的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盛珂老师以“由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看儒家政治哲学的可能性”为题,将黄宗羲置于传统文化末端回望的位置进行考察,指出《待访录》实际上是运用儒家传统内部资源对于国家政治问题提出的一种总的设计与解决。清华大学屠凯老师以“作为法哲学家的黄宗羲”为题,指出黄宗羲法哲学的主旨是凝聚个人的精神力量,使思维和行为受到自己而非外在因素的控制,通过精神力量的自由表达,生成并维持人文界的内在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晨老师通过与西方政治哲学的比较脉络梳理,针对两位报告人展开了详细的评议,并提出方法上的反思问题,将论题进一步推进,引发热烈讨论与回应。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盛珂副教授

 

 

 

清华大学法学院屠凯副教授

 

第五场专题讨论由孙宝山老师主持,孙卫华老师评议,集中于黄宗羲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王格副研究员以“黄宗羲论‘治法’与‘治人’”为题,提出黄宗羲“治人”、“治法”的先后排序,并非意在非“治人”而用“治法”,而是给出一个轻重缓急之次序,同时对“非法之法”与“无法之法”进行了区分梳理。苏州大学哲学系朱光磊老师以“黄宗羲对于潘平格‘四驳三灭’的学理辨析”为题,通过黄宗羲写给潘平格的长信进而分析“四驳三灭”中所蕴含的学理思想。

 

 

 

中山大学哲学系王格副研究员

 

 

 

苏州大学哲学系朱光磊副教授

 

自由讨论环节由梁涛教授主持,围绕专题讨论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切磋探讨,讨论气氛热烈,火花碰撞。最后,顾家宁老师做闭幕总结,指出黄宗羲研究作为一个具体而重要的支点,通过比较与诠释的工作,可以撬动思想史、宋明理学、政治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从而切实回应传统哲学现代意义这个大问题。

 

 

 

专题讨论主持人及评议人

 

 

 

专题讨论主持人及评议人

 

“哲学与文化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北航高研院以“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承续文化”为宗旨,坚持“交叉渗透、涵育创新”理念,构建文科拨尖人才培养、跨学科协同创新体系。本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每次聚焦一个主题,邀请国内外哲学与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具有学术影响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围绕哲学、文化及相关交叉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向,探讨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水平做出努力。

 

 

 

参会学者合影

 

参会学者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朱承: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畅: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孙宝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副教授

 

孙卫华: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朱光磊: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王格: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徐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助理教授

 

王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盛珂: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谈火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屠凯: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黄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蔡劲松: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张耀南: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于金龙: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书记、副教授

 

李丽珠: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顾家宁: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关于“哲学与文化”论坛

 

哲学与文化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北航高研院以“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承续文化”为宗旨,坚持“交叉渗透、涵育创新”理念,构建文科拨尖人才培养、跨学科协同创新体系。本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每次聚焦一个主题,邀请国内外哲学与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具有学术影响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围绕哲学、文化及相关交叉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向,探讨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水平做出努力。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