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与现代中国哲学研究 ——第二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综述(附议程)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9-10-24 21:19:47
标签:古史辨、现代中国哲学研究、预流

古史辨与现代中国哲学研究

——第二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综述(附议程)

来源:“解释”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九月廿六日甲午

          耶稣2019年10月24日

 

 

 

第二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论坛举行

 

虽然中国的传统学问在20世纪是被分割性地纳入到现代学术的不同分支中,比如子学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经史与辞章之学成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但从传统学问实现面向现代生活的自我更新和转化来看,这一“纳入”却是个非分割的整体历程,也就是说,文史哲是作为接替旧学问的新学术同时登场的。而这就决定了必须以相互关照的方式理解文史哲作为现代学术的建立。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学术的建立,就与作为现代学术的中国史的建立相关,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声势浩大的古史辨运动,为中国哲学成为接替经子之学来讲述中国思想的基本策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知识积累和规范指引。职是之故,2019年10月11—14日,中华孔子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甘肃传统文化研究会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澳门大学等高校,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古史辨’与现代中国哲学研究”。

 

“预流”本为史学宗师陈寅恪强调学者应能预期、预判学术主流的用语,今援以描述中国哲学的研究,意在呼吁和阐述一种理念,就是中国哲学只有以现代学术的形态才能进入世界学术主流;反之,任何排斥学术本位或力图重归经史旧学的实践都只有昙花一现的意义。2018年召开的第一次预流工作坊正在彰明此义,并达成一基本共识,即20世纪以来从旧学问到新学术的变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不可逆,此即预流之“流”所在;本次会议则力图进一步说明,此一不可拟的变迁潮流还具有非局部或整体化的特征,尤其是作为现代学术的中国哲学,其建立就与奠定现代史学的古史辨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本次会议主要涉及三方面议题,一是如何看待古史辨本身,二是古史辨与传统经学的关系,三是古史辨与作为现代学术的中国哲学的关系。

 

 

 

论坛现场

 

与会专家指出,古史辨本质上作为一场建立现代史学的运动,至少给出了历史学作为现代学术的两个基本界定:第一,就是以“层累”说界定了历史或历史叙述的生成方式;第二,则是以“疑古”或“辨伪”界定了历史学或历史学家应该干什么。虽然过去对古史辨的质疑主要就集中在这两个界定上,但与会者也形成一些辩护性的基本共识,比如“疑古”不是理论,而是态度;“伪史”之“伪”不是价值上的虚假,而是制作性的人为,还有“二重证据法”到底算不算是“方法”,等等。这意味着,过去对“疑古”“辨伪”的很多指责,可能存在无的放矢的问题。

 

因此,有理由期待未来对古史辨的积极意义进行更多发掘,尤其是古史辨对历史叙述的生成机制和历史学研究的理解,可以按某种方式应用到中国哲学的研究中。比如,与会者指出经学文献成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得益于古史辨的推动,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古史辨对“层累说”的缔造——虽然还很粗糙——但的确提供了一种将经学传统纳入现代学术的策略。而这对于今天思考中国哲学如何转化或消化经学传统,无疑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此外,正如与会者指出的,古史辨运动也为中国哲学的建立直接提供了重要支持。一方面,许多“辨伪”的重要成果不仅至今看来还是可靠的,更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另一方面,“辨伪”的理念,尤其是对“伪”与可证伪性的认识,对于判定中国哲学的解释也有规范指引的意义。

 

根本上,与会者认为,古史辨的“疑古”态度作为一种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态度,也是从事作为现代学术的中国哲学研究时必不可少的态度。否则,关于中国思想的哲学研究,就很可能沦为“好古”“泥古”甚至“食古不化”的个人取向,而丧失以求真为本的学术性和学术上的公共性。(李巍)

 

 

 

第二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古史辨”与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与会者合影留念

 

 

 

议程

 

10月12日,讨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930会议室

 

9:00开幕式,主持人:匡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9:20会议合影

 

9:30-12:00第一节主题发言,主持人:陈声柏(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每位发言人30分钟,其中发言15分钟,评议5分钟,讨论10分钟

 

吴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史辨学派与不可知论

评议人:邱锋(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刘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制造“三代”——儒家“三代”历史观的形成及近代命运

评议人:刘成有(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

 

西山尚志(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疑古”与“释古”的前哨战——从白鸟库吉与林泰辅的争论再探“释古”的本质性问题

评议人:李庭绵(澳门大学)

 

李巍(中山大学哲学系):层累的叙事——孔老相会的演义

评议人:尹志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

 

张永路(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疑古与信史——《与顾颉刚论古史书》发表前后的中国古史叙事

评议人:刘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2:00-13:30午餐

 

13:30-15:30第二节主题发言,主持人:刘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每位发言人30分钟,其中发言15分钟,评议5分钟,讨论10分钟

 

邱锋(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层累缔造的古史说到层累缔造的传经系统——顾颉刚经学思想散论

评议人:西山尚志(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李庭绵(澳门大学):确定性的缺位——“疑古”的推理结构与文本诠释方法论

评议人:陈声柏(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王沁凌(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方法的呼唤与理论的展望——古史辨派对中国哲学写作的启发

评议人:王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陈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本、概念、思想的渐次衍变:以《周易》图像为例

评议人:吴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5:30-15:50茶歇

 

15:50-18:00圆桌会议,主持人:李巍(中山大学哲学系)

 

18:00-晚餐

 

10月13日,讨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930会议室

 

9:00-11:30第三节主题发言,主持人: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

每位发言人30分钟,其中发言15分钟,评议5分钟,讨论10分钟

 

张丰乾(中山大学哲学系):“经学模式”的演变与“轴心时代说”的反思

评议人: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

 

匡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层累的古史与作为方法的语文学——文本的“不透明性”

评议人:张永路(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罗祥相(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诠释的偏移与义理的变形——庄子“小大之辩”及“逍遥”的义理迁变之省思

评议人:叶树勋(南开大学哲学院)

 

陈之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论庄子思考语言的两种进路

评议人:叶树勋(南开大学哲学院)

 

杨柳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关于《清华简—保训》释读的几个问题

评议人:张丰乾(中山大学哲学系)

 

11:30-12:00闭幕式,主持人:匡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学术总结:李巍(中山大学哲学系)

致辞:王晓兴(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

陈声柏(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