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怀念张岱年先生

栏目: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19-11-01 00:22:20
标签:张岱年
郭齐勇

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怀念张岱年先生

作者:郭齐勇

来源:“珞珈书生郭齐勇”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月初三日庚子

          耶稣2019年10月30日

 

 

 

我的老师萧萐父、唐明邦先生等都曾在北大读书或进修,听过张先生的课,是张先生的学生。我作为晚辈,通过老师们的真情回忆了解了太老师的人格与学问,又读了《中国哲学大纲》等著作,对太老师非常仰慕。1983—1984年前后,我因研究熊十力哲学,开始与张先生通信,向他老人家请益。

 

我第一次拜访张先生是在1984年4月5日的上午,当时张先生75岁。我与李明华学兄一道向先生求教。张先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正直、厚道与平易。这样一位饱学之士,一位长者,却没有一点架子。先生说话中气很足,字正腔园。我们首先请教张先生与熊先生的交往过程,他谈到1932年,因他在《大公报》的《世界思潮》副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熊先生读后颇为赞赏,对张先生的长兄申府先生说,我想和你弟弟谈谈,于是张先生即到熊先生寓所拜访。张先生说,当时熊先生住在崇文门外缨子胡同,是借住梁漱溟先生家里的房子。熊先生后来住银闸胡同,住二道桥,张先生都去过。熊先生在京时,张先生大约每年拜访他两三次,主要交谈有关佛学和宋明理学的问题。

 

由于岱年先生的介绍,1984年春,我与李明华学兄还去拜访了张申府先生。

 

我注意到《十力语要》中熊先生有《答张季同》、《答张君》、《与张君》等多通函札。一般说来,对平辈稍晚一点的称“君”,故熊先生如是称呼。熊先生对张岱年先生甚为器重,在信函中又称张先生为“贤者”、“仁者”,说张先生有“笃厚气象”,与张先生交流“此士先哲遗文,返在当躬体验”的心得,而批评“剽窃西学”者。熊先生亦对张先生关于中国哲学的“一”、“木根”、“本原”即为“本体”之代语之说和有关魏晋时代的体无、独化论的看法提出了不同见解,致函加以讨论。

 

张先生将他与熊翁的交往,娓娓道来。他特别告诉我们,《新唯识论》语体文本“附录”中的《与张君》,也是答复他的。从这一函中,我们可以知道,张先生与熊先生讨论体用论,尤其是王船山的体用论,见解上有不少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二位先生的交谊。张先生给我们讲了熊先生与废名(冯文炳)先生扭打的掌故,又讲了林宰平先生与熊先生交往的故事。张先生笑着说:林宰平先生说,他老熊总是以师道自居,熊先生则说,我有此德,我为什么不自居?!

 

张先生谈了熊先生哲学思想的渊源、转变,与西方哲学、与唯识学的关系,与朱子、阳明、船山的关系,在现代哲学界的地位等等。他肯定熊先生“造诣较深”,认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梁漱溟四位大家都很重要。

 

在张岱年先生的介绍下,我曾于次年3月再次赴京时,到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29号,拜访了他的长兄张申府先生。申府先生那年92岁。

 

我亲耳聆听了老师宿儒在汤一介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文化讲习班上的演讲。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集中地品味着中国文化的大餐。1984—1985年因研究熊十力而拜访一些前辈,又听了前辈们的演讲,那段经历可以说影响了我的后半生。记得那一次集中听了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周一良、侯仁之、金克木、季羡林、任继愈等等先生们的演讲,如坐春风。1984年春天赴京时我曾拜访过梁、冯等先生,尔后又数次拜访梁先生。我清楚地记得岱老于1985年3月15日上午在中国文化讲习班上的演讲。他在这次演讲中说:1947年,金岳霖先生问我,熊十力哲学是怎么回事?金先生自问自答:“熊十力哲学背后有他这个人,而我的这个哲学背后没有人。”张先生接着说:金先生用英文思考,然后再翻成汉语,而熊十力哲学是他生活的一个表现。

 

其实,我们也可以套用金先生的话来评价张岱年先生。张先生的学问是他的人格的表现,生活的表现,修养境界的表现。他的学问、人品、生活是贯通的,一致的。1985年12月,我们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在黄州举办纪念熊十力先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张先生专为此会写了《忆熊十力先生》一文,印100份提交大会。这篇文章已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又收入我们编的、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玄圃论学集》中。这篇文章的手稿,陈来教授于2003年3月检出寄我保存,以便将来在有关熊十力先生及其研究的文献档案中收存。我今天重读这一手稿,百感交集。张先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熊先生思想的主旨,表达了他的敬意。此手稿共6页,用北京市京昌印刷厂印的薄薄的400字文稿纸写的。

 

 

 

 

 

张先生手稿:《忆熊十力先生》。

 

 

 

 

 

关于张先生手稿,陈来教授的来信,2003年3月26日。

 

张先生写给我的好几封信,我集中贴在一个大本子上(还有梁漱溟先生、石峻先生、任继愈先生等的复信),可惜数次搬家后这个大本子不知放到什么地方了。我最近又找到张先生于1985年前后给我写的几封信,是关于熊十力与他自己的。我当时做熊十力师友的调查,收到一些老前辈的信札、材料。

 

 

 

1985年2月15日,“熊十力师友弟子记”,张先生填的调查表。

 

 

 

 

 

1985年2月15日,就“纪念熊十力先生学术讨论会”及论文集、编纂“熊十力师友弟子记”等事宜,张先生回函,并填写“熊十力师友弟子记”调查表。

 

 

 

 

 

1985年,纪念熊十力先生学术讨论会,张先生的参会登记表。

 

 

 

 

 

1985年10月28日,就“纪念熊十力先生学术讨论会”参会事宜,张岱年先生来函,并说“陈来同志论文已写出,他决定前往。如我亦参加,可由他陪同”。

 

 

 

 

 

1986年2月16日,张岱年先生来函,说“熊先生讨论会开得成功”,并鼓励说拙著“《熊十力及其哲学》写的很好”。

 

 

 

 

 

1987年2月2日,张岱年先生又来函鼓励我,说拙文“《熊十力传略》写得很好”。

 

 

 

1990年6月9日,就英文版《中国文化与文化哲学》论文集,拟收录张先生的大作,张先生来信。

 

二十年来,我去北京出差、开会,总是要到张先生府上拜访。去得最多的是中关园48公寓103号。张先生住在那么狭小的房间,那堆满书籍、杂志的书房,常常接待像我这样的外地后生。每次交谈都有不少收获。开始,张先生总是坚持把包括我在内的客人送下楼,后来才改为送到门口。以前每年春节,我都给他寄贺卡,他每次必回贺片。后来我怕他回寄麻烦,不敢再寄了。我每次拜见他,他都要问武汉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各位老师的近况。记得1999年10月我们赴京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大会。7日上午开幕式结束后,在人民大会堂东门,我赶出去送即将离开的张先生。他一见到我,开口就问:“老萧、老唐还好吧?”我说,萧老师、唐老师也来了,他们刚才坐在台下听你讲话,现在在后面哩。他又说:“我经常见到令兄。”家兄郭齐家在北京师大教育系当老师,亦常去拜访、探望张先生。张先生是师大的前辈,与家兄的老师毛礼锐先生是朋友,所以待家兄如弟子。家兄知道张先生与夫人都喜欢吃猪肘子,常买卤得较烂的猪肘猪蹄送去。

 

2001年7月,我们赴京出席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2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也是开幕式结束之后,我赶过去送离席的张先生,他一见到我,也是问萧老师、唐老师,也谈及家兄。那时他已经是92岁的人了。回到武汉,我对萧、唐二师说,张先生非常敏捷,记忆力、反应能力都很强,活一百岁应无问题。

 

张先生家搬到蓝旗营后,我只去过两次。一次是2000年8月,我出席在北京大学达园宾馆举行的“新出简帛国际会议”期间,另一次是2002年3月底4月初,我出席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的“新出楚简与儒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头一次是我与博士生张杰一道去的;第二次是我一个人去的,我与张先生交谈大半小时后,刘鄂培先生也到张宅,我们继续交谈。这两次我都是援旧例,提了一点水果去的。一进门,张先生与老夫人仍旧是站在门边迎接,告别的时候两位老人仍旧是走到门口相送。两位老人一前一后,身体挺得很直。只是张先生落座和起来时不那么灵便了,耳朵有点背了。头一次,我们送他《郭店楚简国际会议论文集》一册。第二次,我问他寄给他的一套《熊十力全集》收到了没有,他说收到了,说你们编得好。

 

这两次,我与张先生交谈的主要内容是郭店楚简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张先生对这些新出土的儒道两家文献十分感兴趣,他始终了解中国哲学史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他知道《性自命出》与《老子》的三种文本,他期待着上博简《周易》的公布。我跟他谈《孔子诗论》,又说,孔门七十子将有新的资料,如《仲弓》、《颜渊》等。他问我,是一些什么内容?我说,我也是听说有这些篇名,还要等待整理者发表。他对儒家资料和儒家传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2004年4月25日,惊悉张先生仙逝的噩耗,我悲痛不已。惜因届时先父生病,我随侍在侧,未能亲赴北京出席张先生追悼大会和稍后在清华举行的张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我十分怀念这位忠厚长者对我的指导、提携、关心和爱护。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他每出一种专著,都赠送给我一册,如《真与善的探索》、《文化与哲学》、《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文集》(第一卷,清华版)等,都亲笔写了“齐勇同志惠存”并签名、具时。这使我十分感动。我曾参与了由他老人家领衔主编、方克立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的编写工作。我写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一章,曾经他老人家亲自审阅、修订。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我深深地怀念张岱年先生!张先生的为人为学,是中国哲学史界的楷模!

 

兹附录我于4月25日给陈来先生发去的并请他转北京大学治丧办公室的唁电:“惊悉国学大师张岱年老先生仙逝,无限哀痛!谨向您,并通过您向张先生家属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致以亲切的问候。张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是学界泰斗,是中国哲学界的大师!张先生德业双馨,是哲学界的楷模!他的哲学创识,他对中国哲学智慧的发掘,他的中国哲学史的创造性研究和‘文化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我国哲学的宝贵遗产。他对我们武汉大学和湖北省哲学史界几代学人给予的关爱和教诲,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谨代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代表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教授,代表中国哲学学科点所有同仁,代表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全体同仁,向我们敬爱的张岱老致哀!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张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

 

写于2004年4月底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