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学统的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简介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1-01-15 08:00:00
标签:
方朝晖

作者简介:方朝晖,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枞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02)《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2001)《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学统的迷统与再造》(2010)《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为“三纲”正名》(2014)等。

 


本书是一部以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的关系为焦点的论集,以以前发表过的有关论文为基础编写而成。第一部分讨论现代中国学统如何在儒学与西学冲击下迷失,说明现代中国学人在精神上的居无定所和无所适从,以及当今中国学统的重建之路;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外的一些儒学研究动态,试图对于儒家学统的现代重建,及其对现代文明的可能意义加以思考。

现代中国学术是用西方学科范畴和学术概念解构中国古代学术传统(儒家学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的特征,使得现代中国学术带上了一种先天的后遗症:由于用西方式知识眼光解读传统学问,导致中国古代学统的丢失,进一步导致现代中国学人在精神上无家可归;由于习惯用东方人功利的目光来吸纳西学,又导致对西方学统始终处于隔靴搔痒的地步,不能在中国文化中真正建立起西方式学统。因此,现代中国学术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学统的迷失,具体表现为两方面:既丧失了儒家的学统,又不能为模仿西方建立的学科体系建立新学统。本来,学统是两方面的,没必要将儒家学统与西学学统混同一气,或相互代替。但是,现代中国人急于现代化和救中国的功利心,使得他们无法冷静客观地看待中国古代学统和西方学统,结果却是邯郸学步,一无所成。本书试图站在儒学与西学关系的立场来分析导致现代中国学统不能牢固确立的根本原因,其中既包括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学统”,也包括对儒家的“学统”。本书第一部分比较集中于前者,第二部分对后者有启发。正如在书所显示的那样,这两种学统紧密交织在一起,并且正是在儒学与现代学科,以及中学与西学的混杂、混乱和混战中,出现了今日所见的学统问题。

学统的迷失,不仅导致无数学人没法找到安身立命的终极归宿,而且导致一个民族的学术失去了尊严和光辉,不可能对人类学术的进步有实质贡献。在追求“中国特色”的过程中,真正主宰人们心灵的却是一些难以启齿的民族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情绪,和一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经不起考验和批判的“私心”。今天的中国学人该清醒了,不能再迷失在学科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更不能再无视自己心灵世界不能安顿的重大问题,去盲目追求一些大而空的目标。提醒人们认识和思考这些问题,正是本书想要达到的最大效果。本书中的“学统”一词,是一种广义上的学术传统,包括一门学问所具有的独特的运作逻辑、意义世界和研究范式等。

本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儒学与现代学科”,讨论儒学在被现代学科范畴解构的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是儒家学统自身的破坏问题,而且也导致了现代学科的合法性基础问题,即现代学科在中国未能建立自身学统的问题。其中重点研究了三个案例:一是中国哲学的问题,二是伦理学的问题,三是中国社会科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均与儒学紧密相关,例如中国伦理学学科的建立,必须先正确定位儒学作为进德修业之学与道德哲学/伦理学作为知识之学的关系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来源于这样一种思考:如果它不能保持儒家或传统中国学问的话语系统,那么它的意义世界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而中国社会科学的问题,则深刻地关系到:只有充分地解开儒学过去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行之有效、长盛不衰的秘密,才算找到了解读和研究中国社会的钥匙。

“第二部分:儒学与现代文明:西方的视野”,主要介绍一批西方学者对于儒学之现代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这部分内容是我美国期间听课和访友的收获,曾在国内发表过。现在我想说,西方人对儒家学统并不能真正接受,而只是作为哲学工作者,客观、理性地分析儒学的意义。显然,西方现代学者与中国学者不同的是,他们并不存在一个由于学统崩溃带来的深刻意义危机,所以他们的主要工作,只不过是站在西方已有学统(认知主义学统)的背景下对儒学在现代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语境下的现代意义,进行零敲碎打式的探讨,和个人灵感式的发挥。尽管如此,了解西方学者对儒学现代意义的解读,仍然极有助于我们认识重建儒家学统的必要性。这是因为他们是站在现代文明条件下思考儒学,这为我们学会用现代语言来思考和重建儒家传统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学会用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达传统的思想,儒家传统的复活才有可能。而这当然也是儒家学统重建的必要一环。因此,如果说本书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现代中国学科体系的学统问题,第二部分的重点则在于儒家学统重建的必要性问题。

(方朝晖,《学统的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31万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全书目录

序:走不出中西古今迷宫(万俊人)
自序    

导言:现代儒学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部:儒学与现代学科    

弁言    
我们的学统在哪里?    
“中学-西学”问题中的陷阱    
彷徨四顾的中国知识分子    
与其争夺话语权,不如回归经学    
没尝到西方学统的滋味    
是接受观点还是进入学统?    
成问题的中西比较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现代中国学术的意义基础    
不是要证明中国古代有无哲学    
意义世界是这样被打碎的    
张冠李戴的中西结合    
境界论:现代新儒家的自我安慰    
应当回到源头来回答现代性    
中国哲学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别再空谈天人合一了    
西方的天人合一传统    
是中国特色,还是不伦不类    
可以抛开经学传统么    
失去文化信念之后    
找回我们的意义    
从“学问”与“学科”之别看中学与西学之关系    
不是研究对象,而是思想方式    
西方人难理解的“以学治天下”    
文史哲不分真的不好吗?    
中国古代有伦理学吗?    
Sophia与Phronesis    
道德学说≠伦理学    
中国型态的伦理学?    
知识、道德与传统儒学的现代方向    
道德与知识的基本分野    
道德关怀的两种方式:认知的与实践的    
传统儒学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吗?    
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传统结合的可能途径    
中国文化的习性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建构    
我们引进了学科    
苍白无力的学科    
无用的学科循环链    
文化的逻辑与学科    
“风”与中国文化中的“社会科学”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探索    
时代状况与中国社会科学危机    
“风”在儒家政治学说中的地位    
“风”与中国文化的习性    
“风”与中国社会科学    

第二部:儒学与现代文明:西方的视野    

弁言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1):杜维明论儒学的跨文化发展    
如何看待儒学在其他文化中的发展    
如何看待儒家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2):与杜维明论儒学复兴    
儒学的复兴必须从回归经学开始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3):耶稣与孔子在此相遇——R. Neville, J. Berthrong,P.M. John和M. Ing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4):变换时空看儒家——Peter K. Bol    
“儒家”概念不可定义    
理解新儒家的宽广视野    
新儒家的历史贡献:社会空间的自治与理性化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5):《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David R. Schiller    
与《论语》结缘    
“编一本国际儒学教材”    
对《论语》的新理解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6):《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David R. Schiller(续)    
儒学与人类科学的重建    
“资本主义这只虎,需要儒学来驯服它”    
儒学与现代政治文明    
儒学与现代国际关系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7):正统之外的正统——Philip J. Ivanhoe    
生平、著述及研究方向    
从修身看儒学的现代意义    
走出新儒家的“正统”    
儒家哲学不等于儒家传统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8):礼教文明的重铸——Robert Cummings Neville    
从实用主义角度看儒学的现代意义    
荀子的文化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儒家在波士顿地区的新发展    
儒学在美国:动向与反思    
西方儒学研究的几个动态    
对美国儒学研究的几点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