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运河沿线的书院文化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0-07-06 20:24:36
标签:书院文化

运河沿线的书院文化

作者:王立斌

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2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五月十五日己酉

          耶稣2020年7月5日

 

书院是中国唐末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化教育组织,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不同于私塾,也与官学有区别。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是在私家聚书藏书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作为讲学授徒作育人才的书院,始于南唐昇元四年(939)建立的白鹿洞书院。当时称“庐山国学馆”。但是真正具有学校性质,又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它始于中唐时期,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大约可以确定的,最早见于地方志书,一是四川遂宁张九宗书院,二是江西上饶李翱鹅湖精舍,三是江西高安桂岩书院,四是江西吉安永丰皇寮书院,五是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初产生的书院具有教学、藏书、阅读、育才功能。北方的古代书院最早诞生于五代时期的后梁。当时,士大夫窦禹钧创办了窦氏书院,这是一所兼具藏书与讲学阅读功能的教育机构,窦氏书院的建立揭开了北方书院的序幕。

 

通州作为北京的东大门,拥有便利的运河水路交通条件,陆续出现的书院为当地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三世纪初、窝阔台七年(1235)率军攻宋,时儒者姚枢从行省杨惟中在军,俘江西德安府朱学后人大儒赵复,遂与之俱北上。十二年(1246)杨惟中、姚枢在燕京大都建立有记载的元代第一个书院,“太极书院”、贮江淮书、立周子祠,刻太极图,及通书,西铭于壁,延请赵复和北方儒者王粹主持讲学以为天下书院标准,理学在北方得以传播。

 

历史上通州的书院,推动了京箴地区与运河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潞河书院还从事修书和刻书活动。潞河书院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刊刻了清人张叙撰写的《孝经精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又出版了《(通州)运河州治图》。

 

运河沿线书院数量达777座

 

运河与书院文化有近千年的交融,运河沿线书院总数多达777座。唐末以来在运河沿线上的书院分别为:北京29个、天津17个、河北省225个、河南省93个、山东94个、江苏99个、安徽98个、浙江122个。其中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书院有: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安定书院、东林书院、万松书院、蕺山书院。至今在全国保存为世界遗产的嵩阳书院,国家级保护单位的安定、东林、万松书院,以及其他的沿线省、市、县级文保单位书院如江苏扬州书院、梅花书院,浙江的杨文元公书院、慈湖书院等120余所。

 

 

 

传统书院文化与新时代全民阅读活动并举,古老书院焕发新生

 

书院作为文化遗存在我国绵延存在了1200多年,新时代,书院又活跃在大众面前,开展着书院文化的传统教育和亲近大众的各种文化阅读活动,以下介绍大运河沿线几所出名的书院。

 

 

 

洛阳登封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通济渠支流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北宋名儒范仲淹、司马光、韩维、李刚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

 

围绕嵩阳书院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讲书活动是延续嵩阳书院“会讲”的传统。做好嵩阳书院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嵩阳书院积极与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郑州大学、中国书院学会、中国文物学会、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等高校、学术机构合作,在嵩阳书院内连续8年举办嵩山论坛、嵩阳书院国学会讲、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新生入校暨文化会讲等文化学术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期嵩阳书院活态文化的品牌。在嵩阳书院举办嵩山文化大讲堂,邀访有关学者开展讲座,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仅2019年1月-12月共开展各类学术讲座近40场,平均每月4场讲座。讲座对市民开放,每次讲座都有一定数量的市民参加。

 

嵩阳书院藏书楼、资料室收藏古今图书一万多册。过去一直是重于存放,仅服务于学术研究。近年来,为向广大游客展示书院是古代“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的文化机构,在藏书楼、敬义斋陈列展览古籍图书2000多册。凡到书院的游客,讲解员都会有意识的引导他(她)们观览书院藏书陈列,讲解书院与藏书、书院与讲书、书院与讲学、书院与科举、书院与读书等内容,激发了游客探寻书文化的兴趣。参观结束,多数游客都会说到:“书院有书,名不虚传;书院有书的故事,不虚此行。以后还会再来。”

 

近10年来,嵩阳书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小学生50万人次,为丰富中小学生游嵩阳书院内容,举行了“郎朗读书在嵩阳”少儿经典诵读活动,以四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为主要教学对象,以中国古代民族智慧的结晶《论语》、《老子》、《大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书院又订做了宋、元生徒服饰数百套,凡到嵩阳书院研学的学生,可免费穿用服装诵读经典,又次形成研学高潮。这一创举为传统书院文化教育传承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天津问津书院。在天津。清乾隆十六年(1751)芦商查为义、运使卢见曾建于旧城鼓楼南。书院取孔子之道如海,制义如津筏,学习者如乘舟浮海,问难请教,以得其津之义,故名问津,有讲堂3间,尚书钱陈群题曰“学海”。计有房屋59间,延师选士,为肄业讲习之所。每年经费由闲款生息项内支给。五十七年(1792)运使稽承志重建。嘉庆六年(1801)众商人重修之。同治九年(1870)李嘉瑞任院长。光绪二年(1876)盐运使如山增学海堂经古课。

 

问津书院于2013年6月重新揭牌,以书为核心,开展藏书、刻书、著书、讲书、读书活动。书院以“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为宗旨,侧重于天津民间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5年来,开展了大量“问津”系列活动,举办问津讲坛和问津学术年会;编印《问津》《开卷》《参差》等多种内部交流资料;编印《问津文库》和《天津文献集成》;举办天津历史人物学术讨论会。另外,书院还不定期举办读者沙龙、新书发布会及其他学术会、纪念会等活动。

 

 

 

济宁尼山书院。大运河济宁段,目前通航里程140公里,济宁“居运道之中”,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南政治、经济中心,曾经出现过“官舸商舶”林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清代林则徐曾于此任职。元、明两代均有驻军,使济宁成为军事重镇,因此说,济宁是“运河之都”名副其实。

 

2014年5月,山东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尼山书院是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基地。开展礼乐教化,重塑儒家文化精神;传承经典,普及国学新知。围绕中国儒学传统经典进行阅读、传习、研讨,省尼山书院邀请名家举办系列经典课程讲座260场,如孔子公开课、阳明学公开课系列、四书精讲课,现场听众人数3万余人,省内观看直播人数51万余人,全国仅一场点播就吸引36万人。省尼山书院成立尼山书院国乐团、尼山书院吟诵学社、尼山琴社,举办艺术院团体验日、新六艺体验日等各类体验活动5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3万余人。开展社会教育,化育人才。开办经典诵读班、经典讲读班,面向少年儿童开展国学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国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全省每年举办的公益夏(冬)令营,年参加学生5万人次,济宁开展诵读《大学》活动引导孩子明事理、懂孝道,受到社会民众欢迎。

 

 

 

无锡东林书院。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经典文化,2014年起书院举办了“东林国学讲堂”。该活动以讲授国学、传承传统文化和东林精神为主要内容,以“以史为鉴”为宗旨,深入剖析国学经典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义精髓,开办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东林国学讲堂”这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在无锡也稳步提升。2015年,东林书院参照书院讲会制度及文社传统,策划组织了“东林雅集”,以微讲座、古琴、昆曲等艺文交流为雅集主要内容,旨在弘扬“德自为邻、文常会友”的东林精神。2017年,东林书院积极响应书香无锡建设,借鉴江阴图书馆“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模式的成功经验,将书院“东林庵"打造成无锡市“吴韵书香”城市阅读联盟阅读点和无锡市图书馆分馆,以阅读为主题,以书为媒、以茶为介,营造别具特色的阅读场所和读书氛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认真做好读者服务和图书借阅工作外,书院还推出了“东林书声”国学经典品读会和“一本书一杯茶”读书分享沙龙。将人文场馆和全民阅读的热潮相结合,引领更多人热爱阅读,养成阅读习惯,自我’终生向学。2018年以来,读书活动已经举办过8场,书院还结合茶艺、茶道类书籍阅读分享开展成人、少儿茶艺体验活动,体会茶礼,辨识茶品,学习泡茶,最后敬茶感恩父母的给予,在高雅有趣的茶艺识礼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如今东林书院俨然已成为书友们的驿站,未来将吸引更多爱好阅读的市民,帮助天锡人养成阅读、分享的好习惯。

 

 

 

杭州万松书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就凤凰山万松岭报恩寺故基创建,故名“万松”。规模略如学宫,中有仰圣门、大成殿、明道堂、毓秀阁、飞跃轩。右有居仁斋、颜乐亭,左有主义斋、曾唯亭。祭田祭器齐备,为他书院所不及。聘衢州孔子58代孙孔绩奉祀事。针对士人“驰鹜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的弊端,教学以明五伦为宗旨,以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同治五年(1866)重建,后至光绪年问,虽经多次修葺,但以院址僻处山间,人烟稀少,渐圮。光绪十八年(1892)巡抚崧骏、布政使刘树棠筹款购城东葵巷沈氏房屋,重修改建,称“敷文讲学之庐”。原万松岭旧址作为古迹留存。

 

文化定位。重建后的万松书院做好“成人”、“成家”两篇文章。即学习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以书院为学习场所,从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学习做人的准则,延伸产物为“万松讲堂”。从“梁祝”爱情故事中派生出来的找寻意中人,成家立业的意思,延伸产物为“万松书院相亲会”,不断拓展延伸,使传统经典文化的辐射面更大、感染力更强。

 

国学传播。从2008年起,万松书院一直致力于传统书院文化的继承和传播。2010年,荣获杭州生活品质“十大年度现象之社会学习蔚然成风”最具代表性年度区块称号。“对学问的敬仰,新学风的流变,使非学院式讲堂重新流行,现代语境下国学讲堂言辞凿凿,传统话语声威灼灼。读书知理,流芳清溢之地万世传奇;传道授业,书香松柏之处千古智慧”,这是政府和百姓给予万松书院的高度评价。

 

千年书院,厚重文明,如运河之水绵延不绝。一些千年古书院,修旧如新,在新时代的空间中里散发着古韵新声。然而多数书院已经剩下了遗址,供后人冥想。但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是永不磨灭的,书院的历史及文献著作需要进一步整理和保存。那些为苍生黎民的教育家将永载史册,他们无私忘我的精神、他们育人明理报国之志需要学习并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