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弘】我为什么坚持民间国学教育17年,因为这两个缘分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0-08-05 01:22:50
标签:学生生命成长

原标题:关爱学生生命成长与未来发展

作者:马一弘(北京新黄麓学校国学部校长)

来源:非常国学课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六月十三日丁丑

          耶稣2020年8月2日

 

非常国学课编者按】

 

马一弘,一个优秀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教育战略家。北京新黄麓学校国学部校长,北京七宝阁书院山长,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文化教育普及委员会委员。

 

以下为2020年8月1日晚北京新黄麓学校国学部校长马一弘的线上直播课文字版。

 

 

 

北京七宝阁书院山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晚上好!

 

欢迎大家来到北京新黄麓学校国学部“关爱学生生命成长与未来发展”视频分享会。

 

关爱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和未来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当下也是一个非常难的大问题。现在的教育中,幼苗的生命成长和未来前途俨然成为一对矛盾体,过于尊重小学生们的生命成长,未来就不能考个好分数,好像就失去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必须以分数的紧箍咒紧紧地勒着,好像就能成就孩子们的未来。此时,我们忘记了幼童生命的成长。

 

黄麓学校国学部的前身是北京七宝阁书院,从事国学教育已经17个年头了。这些年为什么一直坚持国学教育,里面有两个缘分:一是恩师楼宇烈先生;一是家长们的思虑和焦虑。

 

 

 

北京七宝阁书院

 

楼先生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是一个被社会评价为德行好,学问好的教育家。20年前受恩师教诲时,老人家表现出了对当代教育模式的忧虑——为分数而不为德行,重知识而轻耕读,重现代科技而轻人文素养,重留学而轻本土,师生关系缺少亲情和爱。

 

 

 

马一弘山长与楼宇烈先生

 

分数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评价,而做人和德行才是首要;现代科学知识要学习,而耕读、习礼与国学文化底蕴才是孩子们成人的根本;出国留学可以开阔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而带着本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留学,才能真正认知世界,认清世界。

 

学校里最关键的是教与学的关系,即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要有爱在里面,要用情表现出来,是一种“师生如父子”的关系。

 

什么是现代化学校?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注重孩子生命成长与未来发展的好学校?能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培育学生具有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能让学生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校就是一所现代化的好学校。

 

有一天一个学生家长来到书院,他说:“老师,我家女儿今年8岁了,上二年级,家庭生活也还可以,孩子的未来不会缺房子,我也可以给她留一笔可观的生活费用,可是我更渴望她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我非常地迷茫,有时想到孩子的未来甚至极度焦虑。”我说:“你焦虑什么?孩子长大后,有一份工作,房子也有了,很好啊!”她说:“这一代人长大后可能最不缺的就是房子,可是这就是他们的未来吗?她的未来能幸福吗?眼前就没有看到幸福和快乐的童年,还指望长大了能有快乐和幸福?为人父母最希望的就是他们长大了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今天我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她从出生那刻起就开始拼搏,幼儿园就开始报英语班,上小学了就走上从学校到补习班的路程,补习班出来回家开始写作业,不睡觉、不休息、不运动,为什么?可是大家都这样做,难道这条道路是获取未来幸福与快乐的通道吗?对孩子来讲,这是他们生命成长的轨迹吗?”其实这个妈妈的焦虑,反映了孩子生命成长与未来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个生命的成长,应当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能人为地去摧残和破坏。楼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和家长们,要好好读一读唐朝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和清朝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种树郭橐驼传》讲的是一个如何尊重生命成长的故事。故事概况大意是:

 

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确实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的富豪人家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犹如孩童,他们的天性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犹如打好做人和学习的基础)。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检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与实际情况一天天地相背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郭橐驼种树,我们借鉴养育孩子,教育孩子这不是也很好吗?

 

《病梅馆记》说的是一个对生命如何摧残的故事。它的故事概况大意是: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花。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倾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用这个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除去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摧残梅、阻碍它的生机,把它弄成病态来作为赚钱的方法。梅的枝干的倾斜、疏朗、弯曲,又不是忙碌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够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墨客这隐藏在心中特别的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伤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烈到了这个地步啊!(梅,也是生命啊,只是不会抗争和表述而已,今天我们用分数这唯一标准去摧残、砍伐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用分数的唯一标准弯曲、倾斜孩子们的幼体,没有生命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摧残。)

 

龚自珍接着说: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为它们流了好几天眼泪之后,就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让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心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呢,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尊重生命的成长,让他们舒展、快乐地成长,不能都成为“病梅”儿童。小学阶段,有兴趣地、快乐地学习,就有了幸福的童年;初中,天真而好问,努力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包括女子二七,男子二八天癸至而对异性的美丽所吸引的青春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兴奋,这就是少年时代的幸福;长大成人了,人的第一需求是受人尊重,而后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拥有国家与政治意识,拥有获得经济基础的能力,拥有能让生命灿烂的文化修养,这是一辈子的幸福。

 

楼老师让我们去读这两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诫我们这些老师和家长们:要尊重孩子们的生命成长,不要摧残那稚嫩的幼苗。

 

 

 

下面谈谈未来。未来可期,是我们的希望。谈未来就要有远见卓识,否则你的未来是迷茫的,孩子的未来是迷茫的。因为未来是变化的结果,我们要知道变化的轨迹、变化的规律,才能真正地预见未来,掌握未来。

 

一个人的生命,从儿童到少年再到长大成人,他的生命和命运从来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国运以及发展目标紧密相连的,脱离了国运背景和现阶段国家发展目标来谈自己的生命与命运,来谈自己的人生和幸福,这是说不清的。谈生命和命运以及人生,从来都是有远见的才能谈论的事情,试问在座的每位家长:你们的远见有多远,大概远到考大学那天如果还不是北京户口的话,就要回老家原籍考试,老家高考竞争如此激烈,那可怎么办?做为父母你们已经想得很远啦,能再远点吗?往孩子们三十而立去想……今天能在视频上观看“关爱学生生命成长与未来发展”的家长们,你们已经是最有远见的家长们了,没有看的已经落后你们一个时代。中国社会三十年后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主流社会的人才特质是什么样子的?咱们的孩子今天可能是4、5岁,也可能是8、9岁,或者是12、13岁,三十年以后呢?5岁到40岁之间,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政治意识如何?经济基础如何?文化修养又如何?这是他们未来幸福的三要素。

 

如何构建孩子们的未来幸福?只要有远见,今天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关注当下孩子们生命成长,预知未来,按未来发展努力地去培养他们。这个过程能让家长们的生命也充满朝气和活力,父母的生命也过得更加得有意义和价值。

 

远见,也就是你要懂得一个国家的国运变化和当下的国家目标,再把孩子的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你就不再迷茫、不再焦虑。

 

读史可以鉴今,让我们从近代史的角度去看看未来人才的特质是什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培养他们,如何选择有远见的学校?

 

我们从1840年说起,西方列强侵占中国,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国家,这就是当时的国运。举国上下就一个目标: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那时候主流社会的人才特质是:抛头颅、洒热血,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有为青年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乃至蒋介石、戴安澜,张治中等一批国民党将领,都称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用了109年的时间,百年衰落,三个时代,只争朝夕,新中国站起来了。

 

1949年——1979年(30年)

 

国运:国家民族独立,政权稳定。

 

国家目标:建设百废待兴的国家。

 

经济形态: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济。

 

人才特质:又红又专,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1980年——2010年(30年)

 

国运:当时的国弱而贫穷,人口急剧增长。

 

国家目标:对外开放,经济改革。

 

经济形态: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人才特质:经济、金融、管理、法律,一切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出国留学回国的专门人才。

 

2020年——2035——2050年(30年)

 

国运:国基本强,民基本富。

 

国家目标:伟大民族复兴,由站起来、富起来,到今天的强起来。经济形态:社会主义下的资本运营经济已经显现。

 

人才特质:有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有理想和追求;有创新能力、心理复原能力和情商。

 

何谓强国?

 

西方哲学家马丁·路德先生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伟大哲学家孔子也说过同样的话语:《论语·子路第十三》篇有这样的一段话,是孔子和弟子冉有说的: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说:"人多了,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足起来。"冉有又说:"富起来后,又要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让他们接受教育。"

 

中国1949年的人口是4万同胞,到1979年是8个亿,人口翻了一番,人多了怎么办?孔子说“富之”,也就是这时候要让他们富起来。有了我们三十年的“对外开放,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目标,今天的国家已经基本富,基本强大,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强国。孔子说,富庶了以后,要让他们接受教育,让他们有礼,也就是提高全民的国民素养。回顾新中国的70年发展路程以及国家的发展未来,每一步都是按着历史的足迹在前进。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新时代”这个词,国运变了,国家目标也变了,中国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目标,就要培养承担国家发展的人才,我们有先知先觉的远见吗?民间是最有活力的,最能感知到新时代来临的春风。所以文化复兴、国学复兴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你能把握这个机会吗?我们能给孩子创造未来吗?就像八十年代那批父母晚上就去大使馆排队给孩子办出国留学手续一样的先知和远见。

 

八十年代出国的那批留学生的目的和意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留学报国”的理念成为那一代留学生的普遍共识,回国后都是经济改革的栋梁之才,都站在了国家的重要岗位上;九十年代出国的目的,已经变成镀金的时代,回国后进国企、央企,外企,享受高工资待遇;两千年出国的目的更多的是逃避,逃避高考独木桥的另辟蹊径,回国后已经不再有什么风光。

 

有远见不如抢先,抢先不如马上行动,尽早学习国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尽早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让我们看一段小视频。在座的家长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让孩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无论你们有没有,但是很多家长们已经在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国学,他们已经抢先了,犹如八十年代送孩子出国留学一样。关爱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孩子的未来与发展可期就是我们今天的选择。

 

小学一至六年级有兴趣而快乐地学习,养好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做人的德行,扎牢基础,呵护好他们的生命成长;初中阶段,努力探索未知的世界,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学好现代科学知识,做一个懂得现代化科学知识的好少年;高中阶段,选定人生方向,展现出积蓄已久的爆发力,冲刺人生的高峰。

 

从小学到高中培养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琴棋书画、诗书满腹,人格品质卓越而优秀,高中毕业已经是一个有着深厚国学文化底蕴、有着现代化科学知识的有为学生,此时,可以为孩子谋求一所良好的国际大学,去开阔孩子的国际视野,带着本民族的文化,用中国文化哲学的智慧去认知世界,认知世界文化,认知未来。

 

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是有阶段性的,不要搞成十年一个阶段而丢掉了张弛有度,惟厚积薄发才能有学习的持久力,学生们才愿意学习、用心学习,才能学出更好的成绩。

 

黄麓国学部探索教育十几年,从未招生过高年级插班生,你们看到的现在的初中生都是从小学一年级一年一年地拱上来的,一直拱到今日。

 

 

 

北京新黄麓学校

 

“老师,我们也希望自己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而且基础牢固,初中有个一般的好成绩,高中时,孩子能努力拼搏,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个优异成绩,能上一所他心中理想的大学,而且还琴棋书画、诗歌辞赋、满腹经纶,可是您怎么解决当下脱离不开的应试考试呢?”

 

这位家长问得好,咱们学校的“十六字教学方针”的第一条就是“德举并进”。德,就是德行,一个人德品和德行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孩子做人,成人;举,就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考试。并进,就是两样都要,缺一不可、不偏不倚。

 

那么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十几年的教学探索,不断地进行教学大纲优化,取舍,选择不同时期的轻重。

 

比如,小学阶段,教学核心是打好基础、养好习惯,快乐学习、幸福童年。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内容取舍;第二,训练重点;第三,教学方法游戏化、互动化、参与化。

 

初中阶段,也有三个层次:第一,知识点、考点、习题;第二,舍去与考点无关的知识;第三,解题重在思维模式训练,以习题而练习方法,习题量化。

 

高中阶段,目标就是大学,所有学习都围绕着考大学而学习,我们称之为高考预科班。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任务明确,层次清晰;培养方向和目标笃定,那就是——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有现代化科学知识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主流社会人才。

 

 

 

我们是如何完成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呢?想了解更加详细、具体的教学步骤,希望在坐的家长们下周到学校来,参观、参访、聆听教学教务校长详细解析我们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

 

以上分享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教育专家们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所有人都关爱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关爱孩子们的未来与发展。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