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江】 《周易》的观象体系与古史序列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1-08-02 18:10:33
标签:《周易》

《周易》的观象体系与古史序列

作者:张文江

来源:「刘铁芳人文教育公众号」2021年7月14日

 

 

 


2021713日下午,同济大学张文江教授于2021年“古典传统与人文教化”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做《<周易>的观象体系与古史序列》讲座。参与本次暑期学校的全国各高校的百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旁听学员参加了讲座。

 

张文江教授以中国的地缘环境特点导入,谈及华夏文明的形成。张文江教授强调,理解中华文明必须理解《诗》《书》《礼》《乐》,而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则必须理解《易》与《春秋》。其中《周易》构成中国之为中国的关键:中国之“中”即来自《周易》“中行”“时中”及其后《礼记》“中庸”的阐发。由此看来,文明的发生和延续,有极其深远的源头与重重叠叠的积累,而《周易》正是理解其底层代码的学问。汉代以后,《易》为六经之首,构成不同门径理解中国古代学问的共同归宿。《易》之要,见于《周易·系辞下》第二章。此章展示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建立了中华学术的底层结构,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其原文如下: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庖牺氏的成就是“王天下”,而“王”天下或治理天下,必须观六类之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人类当时的知识集合,把天下所有事物进行分类,概括成系列符号:“始作八卦。”始八卦而终文字,人类的经验得以保存,协作得以深化。其中以通神明之德,是德行修养到达极致,以类万物之情指对万事万物的体察;即内生外王,或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修炼。

 

“作结绳而为网罟”,不仅意味着人与人的交往,也是生产力的提升,用组合的方式最早制造工具,开启了事物链接起来的思维角度。

 

神农氏则专于农业,随后物物交易出现并发展。神农之后,黄帝、尧、舜氏进行改变,以求长治久安。《易》中“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运用通变于无路中通路。《系辞上》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可当各类创制的总结,推衍之,发展之,其精神永远激励后人。而利意味着社会的等级,就需要统治兼顾等级与平等。

 

上述文字大致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庖牺氏观天地人之象,展示了《易经》的观象体系,分为六类,以此“王天下”。“王”这个字和易象有关,《说文解字》引孔子说“一贯三为王”,上一画为天,中间一画为人,下一画为地,贯通天地人就是“王”。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庖牺氏,创造八卦(天地人三画,联系起来看动态就是乾,分裂开来看静态就是坤),以后又有文字。

 

第二层:《易经》建立的古史序列,最早推演到庖牺氏,以《易》的初创为文明起源。人与符号共生,进入意义的世界。而人之为人,当由此定义。

 

第三层:根据《易经》的“象”发明创造,现在讲就是技术。生生不息地、由少而多地跟随演进,改善人类的生活,体现文明的进步。当然,伴随或大或小的战争,形成局部的倒退,然后又重新向前。

 

 

于《系辞下》此章第一层思想,引用潘雨廷先生一段阐发:

 

仰则观象于天 天文学

 

俯则观法于地 地质学

 

观鸟兽之文   动物学

 

与地之宜     植物学

 

近取诸身     人类学(医学、社会学)

 

远取诸物     一切无生物

 

第二层思想,可排列如下:

 

伏羲,畜牧社会。(动物)

 

神农,农业社会的开始。(植物)

 

黄帝尧舜,此前以生产力为主,至此以生产关系为主,更兼及上层建筑。儒道两家皆由此演变而来。

 

据《皇极经世》,尧大致相当公元前 2357 年。

 

尧舜易,确立父系社会。

 

夏商易,确立家天下。

 

周易,传说由文王系辞; 《系辞下》: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大约公元前 1000 年,距今 3000 年

 

 

第三层思想,十三“盖取”,先列前五,为根本性创制。次列后八, 即制器尚象之八事,为更广泛发挥。

 

其中交通二,水陆。

 

生前死后二,宫室、营葬地。

 

应用二,文字和杵臼之利。

 

防卫二,守和攻


 

张文江教授认为,《周易》不仅仅强调人文,也强调器物。《系辞上》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可当各类创制的总结,推衍之,发展之,其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所有创制中,最后一项是文字,为最重要的发明。“王天下”是秩序的建立,相应于八卦;“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是社会的安定,相应于书契。始八卦而终文字,人类的经验得以保存,协作得以深化。《尚书·盘庚》:“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标示古今两个向度。

 

张文江教授总结道,伏羲、神农是最初的创制,主要和自然天文有关。黄帝、尧、舜的进一步创制则主要和社会人文有关,如衣裳的等级制度等可以认为是政治的开端。由八卦而文字,由简而繁,建立垂世立教的经典,归结为“六艺”和“六经”,标志政治文明体的形成。于汉延续至清末,发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此文教体系所维护的政治文明体发生剧烈震荡,至今尚未停歇。由20世纪到21世纪,经历了一百多年,发生很多大事。第二个一百年已有所不同,呈现出新的气象。为了重新辨认方向,提高文明自觉,必须追溯世界各大文明体的源流演变,同时也需要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体的源流演变。

 

在讲座的最后,张文江教授回答了部分学员的提问。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