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加地伸行 著《讲谈社·中国的智慧:论语之心》出版暨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1-11-11 01:29:06
标签:中国的智慧:论语之心、讲谈社

[]加地伸行 著《讲谈社·中国的智慧:论语之心》出版暨前言

 

 

 

书名:《讲谈社·中国的智慧:论语之心》

作者:[日]加地伸行

译者:林秋雯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内容简介

 

《论语》全面记录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逾越的圣典,是审视我们生活方式原点的思想宝库,也是凝聚智慧、磨炼人性的永恒名作。


《论语之心》是日本儒学研究泰斗加地伸行写给大众的《论语》普及读物。基于对人类幸福的真谛这一核心命题的思考,作者从《论语》中精心摘选了一百二十余个章句,对其进行体系化整理,将其划分为十二个章节。不仅全面介绍孔子生平、阅读《论语》的乐趣与方法,同时生动阐释《论语》的思想精髓,重新审视人类与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幸福的本质、学习的目的与方法、谨慎处事的箴言等。


每个章句都配以白话译文,并添加多位古今中日名家的解说,帮助读者轻松理解《论语》原文,带领读者发现指引当下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智慧。

 

【作者简介】

 

[日]加地伸行

 

1936年出生于大阪。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系,专业为中国哲学史,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文学博士。著作有《孝研究》《中国逻辑学史研究》《日本思想史研究》《再说<论语>》《再说<史记>》《何谓儒教》《沉默的宗教——儒教》《论语全译注》《孝经全译注》《汉语语法基础》等

 

【目录】

 


章 《论语》中的名句
第二章 读《论语》的乐趣
第三章 只求自身的幸福就够了吗
第四章 追求他人的幸福
第五章 何谓“学” 
第六章 有教养的人与有知识的人
第七章 磨炼人性 
第八章 与年轻人的对话
第九章 谨慎处世的箴言 
第十章 孔子的形象
第十一章 爱、死、孝
第十二章 孔子的生涯及其时代
后记

 

【前言】

 

我曾经填过一份调查问卷——“外出时若只能带一本书,你会带哪一本?”

 

我想回答的关键视乎所处之境。在医院候诊、出门旅行过夜,以及在上下班的电车上等等,不同场景下,我们所读之书也会不同。不过亦有共通之处,它们一定是读起来不累的,抑或从何处读起皆可的,换言之,是内容轻松的书。我们绝不会带诸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之类晦涩难懂的书。

 

然而若是奔赴战场,或于远海孤岛上生活,身处如此之境时,我们又会带什么书呢?记得我曾记录过一则消息,在70年前那场战争中1,一名在“学徒出阵”2号令下入伍并在战争中阵亡的大学生携带了一本文库版的《万叶集》。遗憾的是我已忘却他的名字。

 

如果只允许读一本书,也许大多数人会苦恼于如何选择。当然,有信仰的人不会,基督徒应该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圣经•新约》。

 

而我,则必会选《论语》。从大学主修中国哲学史以来,至今已有60年。这期间《论语》一直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每每重读都不禁诧异于对儒家思想原像之新发现。

 

《论语》常被视作道德的化身。大多数日本人从本民族的道德观或道德感出发,认为《论语》所宣扬的是对人顺从、一味忍让、压抑人性之道德观。这其实是一大误解。《论语》洞察人性,基于何谓人之幸福的观点来阐述道德,主张诉求。其内容都是可践行的,并不难懂。

 

然而,现代人轻视诸如孝顺父母、夫妻和睦、真诚待友等基本道德,甚至以为愚昧,高学历者尤以为然。他们所宣扬的是世界和平、社会福利、人权、环境等等宏大无垠的(抽象的、观念性的)1道德。只是,一个人若不能深爱身边的人(父母、配偶、友朋),又岂能去奢谈什么人权、福利与环境呢?他们所说的和平,不过是空谈空论罢了。

 

战场、远海孤岛之境投射到现实中则大略相当于独居老人的生活。忍耐孤独岁月时,要用什么来慰藉心灵呢?报刊杂志的内容虽然新鲜刺激,却无法抚慰心灵;旅游、运动,体力又有限;终唯有书籍能让人心安。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仅选出一本作为“精神食粮”实为不易。但对我而言却并非难事,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论语》。如果只能读一本书,我也衷心向诸位喜爱读书之人推荐《论语》。

 

本书自章至第十一章均逐章加以解析,并附上《论语》中的相关原文。这是我按自己的认识把它们体系化而排列的,可依篇次读起。内心有深层烦恼的读者,可先阅读第十一章“爱、死、孝”。此章论述了儒家思想的本质以及为触及日本人内心的问题。或先读终章“孔子的生涯及其时代”,对孔子有了大致认识后再读全书也未尝不可。

 

当问及“论语”二字的读法时,恐怕许多日本人会立即回答读作“ロンゴ”(rongo),然而,从平安时代前期到明治初期,其正式读音皆为“リンギョ”(ringyo),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论”字有两种意思。一为“讨论、议论、论文、论述”,作“阐述、说明、表达意见”之义时读作“ロン”(ron);二为“道理”,另同“伦”,作“世间之道理、常情”讲时读作“リン”(rin)。在现代汉语中,“论”读作“lun”,用作以上种意思时读四声,第二种时读二声,通过音调加以区别。第二种意思的“论”与“伦”,在读音与声调上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在平安时代,同一汉字是汉音及吴音两种读法混用的[譬如“经”字,汉音读作“ケイ”(kei),吴音读作“キョウ”(kyo)]。因此菅原道真1提倡按照“佛教书籍取吴音,汉籍取汉音”的办法来使用(但之后又再次混用)。“论”字的汉音、吴音相同,“语”字的吴音读作“ゴ”(go),汉音为“ギョ”(gyo),因《论语》是汉籍,故“语”读作“ギョ”(gyo)。

 

因此,《论语》的正统发音一直为“リンギョ”(ringyo),但明治中期以后,这一事实已被彻底遗忘,直至今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