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穀梁集解补注》出版暨前言、自序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2-07-28 20:57:18
标签:杨鹏、穀梁集解补注

杨鹏《穀梁集解补注出版暨前言、自序

 

 

 

书名:《穀梁集解补注(全2册)(繁体竖排)》

集解[晋] 范宁

补注杨鹏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内容简介】

 

《春秋穀梁传集解》,东晋经学家范宁撰。该书兼采诸家训释,对《穀梁传》揭示的例法与大义做了进一步铺陈与申发,是今存最早的《穀梁传》注本,史料和学术价值巨大。本书是对范宁《集解》的整理和补注,在范注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文意,补充例证,阐释经传义例。此次补注,以宋刊十行本《春秋穀梁传注疏》为底本,以唐石经本、《四库》本、钟文烝《补注》本等为校本。

 

【作者简介】

 

杨鹏,男,甘肃兰州人,出生于1983年5月,毕业于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幼承家学,通读并抄写儒家十三经,与先秦诸子之书,至今不辍。因深敬儒家学说,故而尤其用功于春秋三传(《穀梁》、《公羊》、《左传》)及《尚书》、《尔雅》。自2005年起,一直致力于先秦儒家典籍,特别是《穀梁春秋》、《尚书》、《尔雅》等儒家经典的整理、研究及注疏工作。


【目录】


前言

自序

凡例

春秋穀梁傳集解范君元序

卷一

隱公元年至三年

卷二

隱公四年至十一年

卷三

桓公元年至七年

卷四

桓公八年至十八年

卷五

莊公元年至十八年

卷六

莊公十九年至三十二年

閔公元年至二年

卷七

僖公元年至五年

卷八

僖公六年至十八年

卷九

僖公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卷十

文公元年至八年

卷十一

文公九年至十八年

卷十二

宣公元年至十八年

卷十三

成公元年至八年

卷十四

成公九年至十八年

卷十五

襄公元年至十五年

卷十六

襄公十六年至三十一年

卷十七

昭公元年至十三年

卷十八

昭公十四年至三十二年

卷十九

定公元年至十五年

卷二十

哀公元年至十四年

 

【前言】


《孟子·滕文公下》云:「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又云:「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一經,由於向來被認爲是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具備微言大義的特殊性,因此,作爲儒家經學的重中之重,一直受到古今學者的重視。同時,也正因其特殊性,使得《春秋》經在最初的流傳過程中,爲避免曲解失真,故而非常重視師法授受。案東漢何休《春秋公羊傳》《序》、唐徐彥《春秋公羊傳註疏》引戴弘《序》云:「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齊人胡毋子都著於竹帛。」唐楊士勛《春秋穀梁傳註疏》《序》云:「穀梁子名淑,字元始,魯人,一名赤,受經於子夏,爲經作傳,故曰《穀梁傳》。傳孫卿,孫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士江翁。其後,魯人榮廣大善《穀梁》,又傳蔡千秋,漢宣帝好《穀梁》,擢千秋爲郎,由是《穀梁》之傳大行於世。」又云:「仲尼卒而微言絶,秦政起而書記亡。其《春秋》之書,異端競起,遂有《鄒氏》、《夾氏》、《左氏》、《公羊》、《穀梁》五家之傳。《鄒氏》、《夾氏》,口說無文,師既不傳,道亦尋廢。《左氏》者,左丘明與聖同恥,恐諸弟子各安其意,爲經作傳,故曰《左氏傳》。其傳之者,有張蒼、賈誼、張禹、翟方進、賈逵、服虔之徒。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左氏》不得立於學官。至平帝時,王莽輔政,方始得立。」《漢書·藝文志》亦載「《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五傳之學,流傳至今,唯存三傳,可見師法授受之道,在《春秋》經最初的傳承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師法淹埋,則學說亦漸式微,甚至失傳。但三傳雖存,命運迥異。其中《公羊》、《左氏》二傳,或以師法振鐸,或以事備富麗,自古便有「顯學」之號,治之者眾,代代不絶。唯《穀梁》之學,反因文平意淡,常被學者輕視,待若雞肋,乃至有「孤微」之號。雖舊有師法,卻流於淺末,即使列爲學官,亦始終不比《公》、《左》之顯。直至東晉大儒范甯奮爲作《春秋穀梁傳集解》之後,《穀梁》師法乃得以總結,形成大觀。及范甯卒後,學者囿於成見,仍多務《公》、《左》,致使《穀梁》之學再度沉寂。後世即便稍有注本,但以其學久廢,注者多荒師法之正,而逞己意之偏,遂致本元更隱,學棟愈擘,《穀梁》幾成絶學。

 

作者自幼承其父楊龍先生嚴格教導,通讀並抄寫十三經,後積全部精力於《春秋》三傳,尤愛《穀梁》溫文清婉之風,有見於《穀梁》正學不興,實痛惜不已。於是,覃思七載,奮筆三年,作成「《穀梁集解補注》」。

 

《補注》之作,立本范君《集解》,義理上,以禮法爲核心,同時又詳考古說,察證群典,取跡漢魏,參差明清,目的在於切原《春秋》經法與師法,回歸《春秋》之本質,更弘揚時代之精神。訓詁上,遵從傳統訓詁方法,目的在於接續先賢文統,以興後賢道統。

 

當今世所流傳《穀梁》之學,多爲古人古注,今人所作者,又皆爲白話翻譯或文字性解讀,對傳所持《春秋》義理則少所發明。竊以爲,十三經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性經典,新中國作爲中華上千年文明的嶄新時代,既有古中國古注,則不可無新中國新注,今且冀以此書,開真正意義上新中國注疏十三經之先河。又冀以此書,得複絶學之生力,唯願後來者,能夠不舛於學途,勤勉於國家。


【自序】


夫天下之貴者,莫貴乎道。道之所安,惟以有德。德之所立,惟以有仁。仁之所施,惟以有義。義之所仍,惟以有禮。禮之所定,惟以有聖人。聖人既出,乃可以落訓成俗,敦化天下,於是政順。聖人不世出,故有文教,而莫備乎孔子。孔子之道,在乎六經。六經之重,莫重乎《春秋》。《春秋》者,群經之總要,聖人之行用也,先儒以是盡焉。故曰:「君子之於《春秋》,没身而已矣。」

 

先儒傳《春秋》者非一,今所存者,惟《穀梁》、《公羊》、《左氏》爾。又《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遂不得傳焉。要之以情,皆師法不振故也。惜乎!師法一頹,學並喪焉,君子所憑,寧不掔乎?

 

其若《公羊》、《左氏》,素冠顯富,又何、杜之名,流播甚著,故學者雖贊贊發明,亦終不絶圭臬。及若《穀梁》,則謂爲數奇,雖文壓竹帛,然以傳說紛錯,是非靡定,故雖有漢宣之起,榮廣之奮,亦不能久勳上策,長響下學,於至浸微矣。

 

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千乘之國,代登君子。東晉鴻儒范君諱甯,字武子。少而篤學,多所通覽。簡文帝爲相,將辟之,爲桓溫所諷,遂寢不行。溫薨之後,始解褐爲餘杭令。在縣興學校,養生徒,潔己修禮,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後,風化大行。自中興已來,其崇學敦教,未有如范君者。徵拜中書侍郎,在職多所獻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學,甚被親愛,凡朝廷疑議,輒諮訪之。范君所務惟學,尤勤於經,終年不輟,年六十三,卒於家。

 

初,范君以世之傳《穀梁》者,矯援二傳,其辭理典據,不足可觀,未堪善釋,遂沈思積年,與門徒商略名例,傳示同異,而作《集解》,謂之《春秋穀梁傳集解》。其義精審,楷古協今,世無出之者。又別爲《略例》以百餘條,露潤厥學。於是《穀梁》自《集解》出,乃得師法蔚建,理判孚明也。

 

蓋世學之風,好鏤顯富,《公》、《左》而有焉。《穀梁》則自昔薆蔽,學者亦多弛腕,遂致范學又塵,師法再隱,而營奇者得旆偏以襲正矣。魯地吳飛先生,字笑非,號「太常」,素業三禮,積功鄭學,居身穆穆,持志烝烝,謹乎著述,教乎鄉里,爲世之俊儒。以憂師法之乖舛,後學之不怙,每誨予以繼絶,實深睹殷鑒者也。又楚地周爵先生,字談鳳,元公裔孫,性中質正,剛道彊仁,其率弘心學,並長金石書畫,誠今儒之璆鏐,乃參差異同,爲攷校文字,左右義理,與力實深焉。二子行學慔慔,直諒多聞,皆我至交也。既朋且友,我獨不敏,敢不盡諸?

 

聖人之旨,公焉奧焉,非孑獨所能漠也。故《春秋》之績,向嚴授受,懼其私且謟也已。又有循復之方,亦素縝次第,必循師復傳,循傳復例,循例復經,循經復義,循義復禮。惟禮之復,然後可以歸乎道也已。今爲挋歧說之亂飾,端師法之神華,乃妥諸經傳,準諸《集解》,拇成尾注,謂之「《穀梁集解補注》」。亦所以謂之「補注」者,范君,師也。補師之未言,注師之定法,順經契傳,鏤例琢禮,以湧正出,以穿過辨,使涇河海爾。

 

云茲藏望,未敢嘩取,惟冀肅瑞璧於中庭,而待繫組綬於將來也。

 

蘭州楊鵬 

庚子年立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