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儒学讲坛开讲,吴飞主讲从“绝地天通”看天人关系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11-10 01:19:39
标签:绝地天通

原标题:清华儒学讲坛:从“绝地天通”看天人关系

来源:“水木哲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月十六日丙寅

          耶稣2022年11月9日

 

儒学讲坛

 

2022年10月27日晚7点,清华儒学讲坛第一讲如期开讲。本次讲座非常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清华大学圣凯、陈壁生、高海波、赵金刚、袁艾等五位老师担任与谈嘉宾,由唐文明老师主持。

 

 

 

本次讲座主题为《从“绝地天通”看天人关系》,吴飞老师分别论述了“绝地天通”的宗教涵义和历法涵义,认为应当将这两种涵义结合起来。由此,“绝地天通”与“观象授时”“辨方正位”“神道设教”等说法一起,构成了早期中国关于天人关系的独特理解。

 

首先,吴飞老师指出,作为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重要概念,“绝地天通”其最早见于《尚书·吕刑》,更为详细的解说则见于《国语·楚语》。此外《山海经·大荒西经》《长沙子弹库帛书》中也有体现绝地天通与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等节令时气有关的描述。在现代研究史方面,最早对“绝地天通”作现代解释的是徐旭生,他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将“绝地天通”视作形成巫觋阶层宗教垄断的宗教改革。这一说法基本上为后人所接受。其中李零认为绝地天通比天人合一更好地概括了中国的天人关系,而王小盾、刘宗迪等人的研究则认为绝地天通是由物候历向天文历法的转变。

 

通过对比《国语》和《史记·历书》中的相关文本,吴飞老师试图说明“观象授时”和“绝地天通”是一回事。尤其《史记》所谓“天之历数在尔躬”,可以看出是在讲述历法的起源。另外《尚书·尧典》中“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一段,则说明四方对应于四时,星象、方位、时间之间是相互配合的。

 

 

 

回到《国语》和《吕刑》的段落中,吴飞老师认为“绝地天通”的宗教解释与历法解释可以相结合。《国语》中谈到:“古者民神不杂”,只有民中“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的人才能“明神降之”,巫觋阶层由此产生。吴飞老师分别介绍了“敬恭明神”的“祝”以及“心率旧典”的“宗”。其中宗的职责更为根本,第一位就是明晓“四时之生”,从而掌管天地神明物类,“是谓五官”。五官分职的理想结果是“神降之嘉生”,因而四时有序,物产丰富,不仅为祭祀提供丰富的物品,也在神民之间实现良性循环。在这种意义上,吴飞老师认为“民神异业”与天人合一有所不同,但并非截然相反。这是品物之官确立后,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状态。相反的状态则是“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没有祭司的垄断,人皆可以和神沟通,人人有其时间计算方式。人对神缺乏“诚”因而无法做到敬恭明神,进而影响到历法、收成乃至祭祀祈福等各个方面。人神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吕刑》中相关文本则刻画了蚩尤作乱,作五刑以虐民,其后果是人民生活十分混乱。皇帝“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这一般被理解为中原民族在征服苗民后对其进行改造。《吕刑》进一步说明了在这个“绝地天通”总原则下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人间的各位领袖“明明棐常”,使鳏寡都得到照顾;上帝为伯夷、禹、稷等三位重要领袖分派主要职责进行教化;教化成功的结果便是“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吴飞老师强调,此处“穆穆在上”应指天,类似于《诗经》所说“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而有别于传统解释中认为这是在说伯夷等领袖的德。由此说,如果这是发生在尧之时的事,那么“绝地天通”就是“观象授时”。

 

 

 

吴飞老师认为,就绝地天通的概念而言,现代学者所说的宗教垄断确实发生了,但宗教垄断基本上每个大宗教都有。这里所强调的,是对历法制度的垄断,即国家统一颁布正朔。除“绝地天通”与“观象授时”外,“辩方正位”与“神道设教”也是关于这一议题的重要概念。《周礼》每篇开篇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易传·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都是着重于空间、时间、天之神道等角度。这当中时空定位与礼乐制度的开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宗教体系的核心内容。

 

对于李泽厚先生所说巫史传统,吴飞老师认为其中真正神圣的是自然之天,而自然之天的神圣性则体现在四方、四时等关于生命节律的观念中。在吴飞老师看来,巫觋所做的就是通过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制度,在天人之间确立有效的沟通。人为所确定的历法并未改变自然时空,而是相比更为简陋的物候历统一了时空。因此说,绝地天通是通过时空的交流,以宗教垄断的方式,确立了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海波老师首先肯定吴飞老师将对“绝对天通”的历法解释与宗教解释结合起来的做法,认为这一做法能够为我们的理解带来深刻的启发。与此同时,高老师提出两个问题:其一是,对于“祝”、“宗”等官职是否还可能有其他理解?其二是,如何理解从“绝地天通”到孟子“尽心知性知天”这一神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转化的过程?

 

 

 

陈壁生老师将本次报告视作吴飞老师此前一系列研究的延伸,认为其中的突破点在于对神道设教背后的自然基础的探究。吴老师由“绝地天通”引出的“观象授时”、“辩方正位”等时空概念,相当于是为礼乐秩序的奠基性工作提供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陈老师指出,巫史传统说这一较为现代的理解将会难以处理圣人和天子问题。另外,陈老师赞赏吴老师通过对《尚书》的解释将后世诸多对“天”的理解进行综合阐释。他认为,天人关系最典型的分类是在历代正史的志书中,如《天文志》、《律历志》、《礼乐志》中各有一套天人关系。陈老师提出,自然之天或主宰之天等分类很难真正概括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各种志书之间的天人关系如何统合,其中应有更大的理论空间。

 

 

 

圣凯老师从最近的阅读经验出发,关注到中西方宗教传统的起点差别。以空间观念为例,绝地天通、辩方正位是将起点确立于四周,而伊利亚德则是将起点确立为宇宙中心。圣凯老师认为设位的不同可能涉及到中西方宗教传统的巨大差别,进而会影响我们对于宗教意义上的中华文明的开端的理解。

 

 

 

赵金刚老师的关切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大一统”,在那个时代是否能拥有一个绝对的时间观念?二是观象授时何以会以“绝地天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绝”的意味在哪里?以及当神的问题彻底被消解到自然之天时,神该如何理解?

 

 

 

袁艾老师表示吴飞老师关于绝地天通全新的建构,不论在材料的挖掘或是思考的方法上都非常值得学习。经过吴老师的阐释,袁老师倾向于将《国语》中“其智能上下比义”一句理解为“将上之义与下之义比类”,更侧重模仿和亲近的意思。袁老师以《日书》和《论衡》为例,说明不论是在民间文化或是精英阶层中都有大量对于择日和方位的讨论,由此提出作为宗教改革的绝地天通的范围涉及有多广这一问题。

 

 

 

唐文明老师在评论吴飞老师的精彩报告时指出,如何把握“敬鬼神而远之”中的“敬”与“远”之间的分寸,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分寸感;“绝地天通”既然主要是羲和之官的职能,就不能和颛顼或尧相比,也就是说,要全面理解天人关系,圣王才是重点所在;将绝地天通理解为多神教的秩序化过程比较恰当,在这个意义上,历法和数学就是神的秩序化的理性工具。

 

 

 

吴飞老师对诸位老师和同学的提问一一作了详尽而细致的回答,本次讲座在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