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七期开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2-26 18:14:53
标签:《孟子》通讲第二十七期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七期开讲

来源:“孟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正月十六日乙未

          耶稣2023年2月6日

 

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心态,它倡导亲近经典、敬畏经典,希望在对经典的亲近、敬畏中,抚慰心灵、纯洁心灵、高尚志向、高尚行为。

 

 

 

2023年2月4日晚,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7期举行。本期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泰山学者杨海文教授担任主讲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教授担任与谈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刘昭担任主持人。本期活动在线上举行,约有100余位学友参与了活动。

 

 

 

讲读环节中,杨老师主讲《告子上》11.1至11.5章。杨老师从陆九渊对本章孟告人性辩论的评价导入,将11.1—11.4组成连章称其为“孟告四辩”,以四章的总论为开头,为每章提炼章指,在依次展开单章的解读中,又介绍赵岐、朱熹、陆九渊、胡煦、翟灏、何漱霜、杨仁山等前代学者的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11.1章指为“性固有仁义”。告子用杞柳和桮棬来比喻人性和仁义,将人性变为仁义这个过程比作将杞柳变为杯子。孟子反问桮棬的制作是要顺应杞柳的本性还是戕害杞柳的本性呢?如果破坏杞柳的本性来做杯子,就意味着破坏人的本性将它变为仁义,但性固有仁义,将人性与仁义分开,这便是破坏人性的行为。

 

11.2章指为“性固有定向”。本章告子以流水为喻,说人性不分善恶,就像流水不分东西,性是没有定向的。孟子讲人性是善良的,就像水是就下的,是固有定向的,如果有不善也是外部形势造成的,就像激水过额头一样。

 

11.3章指为“性固有人道”。告子提出“生之谓性”,“生之谓性”是古代论性的传统。杨老师认为“生”当解释为“自然的生理”,告子认为自然生理的东西是本性,孟子强调不能仅从生理上理解性,如此就混同了犬性、牛性与人性。在形式上,孟子之说法与论性之传统具有同构关系;从实质上看,孟子之说法与论性之传统具有解构关系。孟子的伟大贡献在于,将性善当做人性,当做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特殊规定。

 

11.4章指为“仁义固然内生”。本章告子提出仁内义外,孟子认为人们对于长者的尊敬,是因为内心先有尊敬之情,才有尊敬的行为表现,所以仁义皆为内生。在孟子思想体系及其文化基本精神中,仁义作为整体,并就本体、功夫而言,亦有内外之分。从本体看,仁义根于心,仁义是内在的;从功夫看,仁义作为本体,又要在外在的事物中体现自身。

 

11.5章指为“言道所以难”。孟季子问公都子何为义内,公都子回答义由内心发出,但无法回答孟季子关于在乡人和兄长中先为乡人斟酒的问题,转向孟子请教,孟子回答先向乡人敬酒是因其处在受恭敬的位置上。但孟子的回答并没有说服孟季子。康有为在《孟子微》感慨“而孟季子犹惑之,公都子不能答,此言道之所以难也”,人性论的讨论是和现实密切相关的,一旦进入文字的讨论中就会变得复杂难言。

 

 

 

讲读环节结束之后,宋老师就通讲内容做了补充。

 

 

 

互动环节,在主持人刘昭的组织下,宋老师、殷老师分别就自己的感悟和问题作了发言。杨老师对听众的疑惑,给予了详细的回应。

 

(详细内容请见稍后发布的《孟子》通讲第27期讲录版)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8期将于本周继续举行,请随时关注公众号信息,欢迎广大学友踊跃参与!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