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Z世代”,打卡千年书院——渌江书院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3-12-11 21:55:04
标签:

跟着Z世代”,打卡千年书院——渌江书院

来源:“湖南广播”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月廿九日癸卯

          耶稣2023年12月11日

 

如今的大学校园内,学生们在教室内或实验室里上下求索,追寻梦想,那你可知古时的学子们又是如何求学习文、书写青春的吗?古时,众多求学的青年人会在书院中拜师习文,各抒己见,碰撞观点。可以说,书院是读书人寻求真理的青春课堂。而如今,书院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仍是无数“后浪”心中的文化根脉。开学季期间,我们跟随四位大一学生走进湖南的四大千年书院(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石鼓书院、渌江书院),与书院的老师一起研读楹联背后的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诗词并称,与书法、篆刻相结合,是中国建筑的门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代表。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2014年9月,湖南省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强省”称号,全国仅有4个省获此殊荣。悬挂于书院中的楹联不仅承载着文人先贤的智慧与思想,也汇聚了书院的独特风骨和精神。

 

 

 

 

 

今天,“Z世代”青年学子,来自湖南醴陵的大一学生胡丽根跟随醴陵市渌江书院和渌江桥管理所副所长古丽,一起参观古代儒家学者们的“网红”打卡圣地......沿着历史的脚步,拨开时空的遮掩,我们会发现一座文化意义上的渌江书院,她容纳万端、兼收并蓄,浸润湖湘之韵,是醴陵人的文化圣地,也是湖湘文化的一座重镇。渌江书院的前世今生,堪称一部生动的醴陵文化演变史;所承载的文化里程就是一部醴陵人的心灵史。

 

 

 

“沅澧共澄鲜,独此间渌水钟灵,到处原泉香出醴;衡庐依咫尺,愿吾䣊丹梯接武,及时溪谷蔚为陵”,醴陵市渌江书院和渌江桥管理所副所长古丽说这悬挂在渌江书院山门廊柱上的楹联,字里行间藏有玄机,你可有发现?

 

渌江书院因历史久、教学质量高,成为湖湘文化的重镇、清代县级书院的典型代表。在渌江书院的讲堂至今还悬挂着清代咸丰十年前后渌江书院的主教席肖玉铨所写的楹联。

 

 

 

“讲学追前哲,求放心,致良知,义利必严,愿同堂省察克治,率兹往训;培才冀大成,先器识,后文艺,明新有本,统异日功名事业,裕此匡居”。在这个讲堂上,又有哪些文人志士在此求学上课呢?

 

岳麓书院“朱张会讲”可谓是书院史上的一段“历史佳话”。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公元1167年,37岁的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来醴陵学宫,只为见到当时在岳麓书院掌教的张栻。醴陵是去往潭州的前站,潭州便是现在的长沙。而渌江会讲则是朱张潭州会讲的序幕,当时的醴陵学宫就是现在渌江书院的前身。

 

 

 

一副楹联不仅使左宗棠获得伯乐陶澍的赏识,也开启了他翻盘逆袭的一生。“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上联突出了陶澍最光荣的一件事,那就是皇帝在14次召见他的时候,给他少年读书时的印心石屋亲笔题匾。下联则是表达了湖湘子弟对陶澍的仰慕之情。图中的两个雕像就是左宗棠和陶澍了,你可知他们正在探讨些什么?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知识分子,肩负着文脉赓续的使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鲜活且多元的青春力量。“朱张会讲”余音绕梁,吕祖谦、王阳明、左宗棠的踪迹仍可辨析。如今的渌江书院仍延续着渌江讲坛的讲学功能与文化传播,先后举办“湖湘音乐名家醴陵行”、“醴陵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绘画创作谈”、“陶瓷艺术创作漫谈”、“文旅小讲堂”等各类活动,沿着湖湘文化斯文之路,讲述醴陵的过往与未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