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12-29 20:14:10
标签:

原标题: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工作坊

来源:“船山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一月十六日庚申

          耶稣2023年12月28日

 

会议回顾

 

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冯契成就陈列室顺利召开。会议为期一天半,由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邀请到28位学者共同参与。会议围绕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展开,以具体章节为抓手,采取分组汇报的形式展开文本讲读,旨在深耕文本、夯实理解、推进国内船山学研究,并由此对做中国哲学的进路展开富于建设性的反思。

 

 

 

会议第一场围绕第一章展开,由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主持,湖南大学陈力祥教授、华侨大学杨少涵教授与陈赟教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山东大学邹晓东副教授担任评议。陈力祥教授认为船山注意到《中庸》所表达的体用关系,以“中”为体,“庸”者用也。在船山的解读中,体用关系是《中庸》的核心,由对人物关系的讨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杨少涵教授则指出《中庸》首章包含“人物”“有无”“忠孝”三个话题,相比《四书笺解》,《大全说》的考察更为细致。陈赟教授主张不同于《大学》对进学问题的关注,《中庸》强调进德问题。区别于朱熹的理一分殊,船山更强调天人之间的分别,从而将由天到性的过程理解为一个分疏化过程。许家星教授指出,三位主讲人都注意到文本中表的人性和物性的差异,就该问题而言船山和朱熹表现出不同的取向。邹晓东副教授则注意到船山“以教为道”的表达,其中一定程度上包含隆礼乐的思想因素。

 

 

 

会议第二场围绕第二至十一章展开,由许家星教授主持,邹晓东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秦晋楠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陈焱副教授主讲,郑州大学田丰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李长泰教授、暨南大学刘依平老师担任评议。邹晓东副教授主张,不同于一般将反中庸理解为并非中庸的一切状态,从而将“无忌惮”解释为一种认识上的欠缺,船山将反中庸理解为与中庸相对立的状态,并将“无忌惮”理解一种狂悖的态度。秦晋楠副教授则关注到船山对索隐行怪的批评,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船山对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的态度,形而上学的超验层面决不能离经验而存在。陈焱副教授对船山的“勇”德予以关注,认为其与古希腊的“勇敢”德性具有相似之处,表达一种旺盛强健的力量却不具道德意味,需要与仁义相配而能发挥效果。田丰教授特别关注船山对于《中庸》的两行处理,同时将其视为“章句”与“四书学”体系中的部分,通过对“庶民”这一维度的凸显,船山反对阳明学混同君子庶民的维度,以期兼得“极高明”的道理与礼乐的教化。李长泰教授则从湘学出发,提出船山反本归经,和合问题的诠释特质。刘依平老师则对船山进行历史还原和文本还原,主张文本不能脱离时代,而总是与明清社会紧密关联。在这一背景下,船山思想表现为一种冲决罗网破坏固有观念的力量。

 

 

 

会议第三场围绕第十二至十九章展开,由邹晓东副教授主持,田丰教授、刘依平老师主讲,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李旭副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孙钦香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陈慧贞老师担任评议。田丰教授认为,理学主张理贯穿天人,而心学则将理收入人心,在船山看来更偏向人之天。对于物之本性与天道秩序的悬置折射出船山对阳明学的吸收和融摄。刘依平老师从诠释方法论、内在义理和义理功夫论入手,认为船山是以宋拓汉,强调要让经典诠释和我们当下的工夫相互配合,实现义理、工夫的互融互通。李旭副研究员则对“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加以关注,主张其一方面指向健顺之德,另一方面则关乎具体人伦,其中蕴含了“中庸”的双重取向,由此看船山将“夫妇”释为“普通人”的看法有待商榷。孙钦香副研究员结合文本,指出船山不仅强调天人分殊,更强调二者由道而达成一贯。就个体之德与阴阳之德,不应从属性方面来理解,相较于普遍与特殊,更接近全体与个体的区别。陈慧贞老师指出船山强调从人道出发对于天道的体察,具体辨析了君子之道和天地自然之道之间的差异,前者与工夫实践关联,强调对道的体认,凸显智的维度,后者则表达了天地之道周行流变的活泼样态。在君子的体察中,形而上下的层间也得到了区分。

 

 

 

会议第四场围绕第二十章展开,由清华大学高海波教授主持,许家星教授、孙钦香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徐潇鹏同学主讲,中国政法大学秦晋楠副教授、上海大学曾海龙副教授、同济大学刘昊老师担任评议。许家星教授主张船山将天道视为包含当然、自然、必然,而与人道之能然相对。孙钦香副研究员抓住船山的分析结构,主张船山对仁道理政问题做了一个考察,仁义礼作为仁道尚未包含理政之可能,因此后文有智仁勇三达德相关,前者是知中之知,后者为行中之知,表达出极强的逻辑性。徐潇鹏同学认为第二十章包含两个层面,分别指向对功夫论的讨论与对朱子文本解读的补正,天道下贯为礼教的逻辑在此扭转为从人道视域出发往前推进的功夫论逻辑。秦晋楠副教授特别对船山将圣人与天相区分的做法加以关注,认为船山将对事物的考察限缩在人伦层面,而忽视了物理的维度。曾海龙副教授认为船山试图将朱子的天理或天道纳入到心学的体系中加以考察,而就体用关系而言,船山的解读也表现出《中庸》和《周易》合观的倾向。刘昊老师针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张力,指出船山对二十章的解读表明二者间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序列。

 

 

 

会议第五场围绕第二十一至二十四章展开,由陈力祥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李长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博老师主讲,淮阴师范学院成守勇教授、陈焱副教授、山东大学段重阳老师担任评议。郭美华教授认为船山虚化了天命的观念,而人的行动则将其实际化。在虚实转化中,船山强调性不是一种自然本质,而是从功用上言效验。李长泰教授认为船山特别对体用之用加以关注,尽管他辨析了性与理,但二者一体两面不可分离。王夫之以故论性,将性视为一种善的依据。王博老师谈及“之谓”“谓之”的分别,前者是判断,后者是解释,王夫之由此区分性、道、教与天命、率性、修道之间的区别,王老师更进一步论及尽心尽性、德福一致、天人相分等问题,也对伦理共同体等当代学术问题加以讨论。成守勇教授认为性一方面涉及自然的维度,另一方面也指向人的生存,由后一点来说,则性不再是某种自然的既定事物,有所有却一无所有,表现了人与动物的区分。陈焱副教授对“自诚明”与“自明诚”的主语加以考察,主张圣人的诚明与教化的明诚与船山显隐的本体论相关,也折射出圣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张力。段重阳老师从船山学的整体架构出发,认为船山的气学不同于传统的气论,在对性的解释中表现出性体心用的结构,以天德而非天理为体,在“诚明”与“明诚”中则体现出率性虚而道实的主张。

 

 

 

会议第六场围绕第二十五至三十章展开,由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教授主持,成守勇教授、段重阳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杨超逸同学主讲,郭美华教授、杨少涵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苏晓冰老师担任评议。成守勇教授注意到船山笔下成性与复性之间的相融性,二者对应于形上之性与形而有之性,前者为天之所命,后者则具有日生日成的特质。段重阳老师将船山置于宋明理学的脉络中,指出在船山看来性即是生而有之之性,与理学相比,船山的体系强调天德而非天理,理德之别构成了船山与宋明理学的关键差异。杨超逸同学以《中庸》与当代中国形而上学谱系的关联为视域,突出船山对“能然”与“成能”的讨论具备“理事双说”特质。诚心之专壹是人与天地同体同用的关节,圣人观乎天地化成人道既是人伦生活的基础,也为人们提升自身德性进而参赞天地提供可能。郭美华教授强调性作为人天生禀赋的能力,具有多样性,不能简化为一种道德的规定性,由此可以解释成性说的主张。就成己与成物的问题而言,船山一方面捍卫天地自身的无限性和自在性,另一方面也从意义世界的创发和认识的可能高扬主体的维度。杨少涵教授则从《中庸》的本义出发,指出船山在章节的考辨与字义的辨析方面都有其创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为物”与“生物”之间的差别未能予以重视,需要在整个《中庸》的诠释传统中对船山的解读加以定位。苏晓冰老师则关注船山与阳明对《中庸》解读的差异,王阳明受到《中庸》的影响,特别关注“成己”“成物”,后者也与“为物”“生物”紧密联系。阳明与船山均将道德视为某种客观存在,因此表现出道德实在论的取向,其变革概念具有功夫论的面向,同时也涉及礼乐的维度。

 

 

 

会议第七场围绕第三十一至三十三章展开,由杨少涵教授主持,高海波教授、李旭副研究员、刘昊老师主讲,陈力祥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付健玲老师、杨超逸同学担任评议。高海波教授将船山与朱子的解读合而观之,认为船山从慎独入手,重视存养省察和持志帅气。其中包含了对朱子功夫论的继承。针对存养省察的先后问题,船山将《中庸》和《大学》对照起来,大学的“正心”即对应“存养”。作为目的,存养优先于省察,无间于动静,但同时二者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李旭副研究员结合阳明学,主张阳明船山对“觉知”的诠释重在“觉”而不在“知”,通过对圣人以聪明睿知为代表的德性的分析,船山注意到德不仅局限在尊德性方面,更与道问学相关联,因而包含经验的维度。刘昊老师对物的问题予以关注,认为船山针对朱子和黄干将物和己相对或以事训物的两种看法分别予以反驳,批判不思不勉的普遍性和笼统地将非己称为“物”,相反主张区分“经纶”“立本”与“知化”。陈力祥教授从研究方法入手,指出船山对阳明和朱子均有所采纳又有所批评,表现出兼重主客的态度。付健玲老师则从《中庸》对《诗经》的援引入手,主张《诗经》构成了潜在的文本阐释资源。船山对这些内容的诠释表现出以经解经的倾向。从《诗经》入手,参考船山的《诗广传》,可以更好地呈现《中庸》及船山解读的义理之维。杨超逸同学指出船山对《大学》《中庸》的相互阐发,但各有侧重,例如《大学》是以志论心,从而对君子小人予以分辨。形下之气与形上之道通过人的认知活动得到沟通。

 

 

 

会议第八场为圆桌会议,由田丰教授主持。各位老师就会议内容与会议形式展开探讨,一致认为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广大而精微,需要反复沉潜、深入钻研。在学者的切磋与碰撞中,可以见到自己对文本理解的不足,亦能收获灵感,创获智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