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勋建】回望当年书声琅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4-02-22 01:10:56
标签:

回望当年书声琅

作者:蔡勋建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正月初五日戊申

          耶稣2024年2月14日

 

简介

 

沱江书院地处岳阳市华容县,其前身是龙峰书院。龙峰书院在华容县圆觉寺旁,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县刘朝焜将其迁至黄湖山南麓,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狄兰标在县署东辟地创修,易今名。后倾圮,1996年原址重新修复。

 

暮秋初冬,暖阳和煦,我与两位老文友相约造访沱江书院。文友诧异:怎么忽然想到要去看沱江书院?我笑说:“重温学梦,汲取力量。”是的,那里曾是学子渊薮、承传文化根脉的地方。

 

 

 

在沱江书院原址兴建的华容一中。

 

穿过华容一中校园,行至黄湖山南麓,便见沱江书院。书院古朴,却乏雄伟,这是古书院的复制品,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沱江书院的前身龙峰书院在华容县圆觉寺旁。清光绪《华容县志》载寥寥数语:“沱江书院:县治东旧有龙峰书院,乾隆初督学李侍御题额,以邑东有龙峰山,故名。乾隆二十五年知县狄兰标辟地创修,易今名。”

 

创建沱江书院,华容县令狄兰标是个关键人物。狄兰标,字雨苍,江苏溧阳人,举人出身。狄氏任前,华容无官办书院,他道义在肩,“以兴起学校为首务”,上任伊始便要创办书院。可这谈何容易,筹措资金困难,建筑材料匮乏。说来也巧,就在他辟地擘画之际,这年夏天,长江流域发大水,作为长江支流的沱江(一名华容河)自然是洪流滚滚。忽一日,一根巨大的楠木从上游漂流而至,大小正好作栋梁之材,而且两头有榫。乡党言之凿凿,是“天顾神助”帮了狄知县的大忙。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书院于县署东破土动工,经年即竣工。书院既成,县人喜之不胜,狄兰标更是倍感欣慰,乘兴运毫写下《新建沱江书院记》。狄公蒿目如炬,写道:“远分鹿洞之条,近可参岳麓之讲,为名臣,为鼎元,腾梓里之光,为子臣之鹄相继而起。”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都曾是理学家朱熹登坛讲学的地方,狄兰标对标这两所名院,可见他期盼学子早成杞梓、争光乡梓之心热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书院、兴文教,自然是地方乃至国家之大事、好事。旋即,时任华容县教谕黄岳嵩、训导李瑛、秀才张德安等官员士子纷纷赋诗致贺,黄岳嵩连赋四绝,寄言“胜地从今多杞梓,好培滋育趁芳晨”。连地处中原的舞阳致仕县令丁永琪也遥寄《沱江书院落成》,颂词若珠:“兰馨披紫阁,桂蕊发天香。层构凌霄起,宏规匝地翔……远接濂溪范,分标岳麓望”,不乏对湖湘文化的思想起源者周敦颐深致景仰,那是一颗理学文教的种子。

 

书院接力不辍,道光二十六年(1846)典史陶应昌“发印簿捐钱”牵头重建书院,二十七年,时任知县徐英台出面,请岳州府知府恽光宸撰写《重修沱江书院记》。咸丰六年(1856)知县狄玉麟又复重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知县陈宾“以罚锾置田”再以田租资教。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宗霈捐“膏火田”助学,及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县刘朝焜将书院迁至黄湖山南麓。此时的书院形制扩大,有门楼、前厅、正厅、讲堂、厢房,形成一个四合院,其设施不断配套、功能齐备,诸如寝室、厨房、厕所、浴室、水井等一应俱全。

 

 

沱江书院虽为县级书院,然问世后便胸怀丕志,见贤思齐。书院迁建黄湖山隈后,山长即派人前往长沙岳麓书院,将岳麓书院院训“整齐严肃”四字拓回,然后用花岗岩复制摹刻分列于四块石碑,立于院内,借此作为沱江书院院训。“整齐严肃”,四个擘窠大字分别勒石,一一独立,字字显明,犹武士出列,端庄雄浑,气宇轩昂,据悉系乾隆二十三年(1758)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亲题书写。后来,这四个大字又被嵌入重修后的沱江书院面墙之上,人们探访,便似有礼宾仪男迎面而来,有一种庄重迎宾的仪式感,细看而又“岿然不动”,仿佛又有一种初心可怀的诉说。

 

 

 

沱江书院院训。

 

有明一代,天顺年间华容出了个黎状元,这是华容乃至岳阳读书人的“天花板”——开科取士自隋大业元年(605)发轫,到明天顺元年(1457)长达852年间,岳州才诞生黎淳这么一个“唯一”的状元。

 

前面说到沱江书院的前身即龙峰书院,时在明朝,迄今600年,已无迹可求。可它是“黎淳刘大夏读书处”——光绪壬午年《华容县志》仅此一语,便把华容人的自豪载入青史。

 

黎淳(1423-1492)字太朴,号朴庵,一生刚正为官,严谨治家,历史上以信臣循吏著称。满腹才华,曾是明宪宗、孝宗皇帝父子的老师,官至礼部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其绛帐之下有李东阳、刘大夏、杨一清等茶陵诗派诗人,且皆为大明王朝肱股重臣。李刘杨三人深得黎淳亲炙,特别是李东阳、杨一清都是在童丱之年由黎淳耳提面命。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号东山,明天顺八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在改革军事、平息土官造反、督治黄河水患、清理宣化府兵饷、藏匿军事档案反对再征安南、谏阻出兵蒙古、裁抑权幸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是“弘治中兴”时期重大功臣之一。刘大夏与黎淳是真同乡,家山相距仅数里,故刘大夏少年时得以师从黎淳。龙峰书院有幸,黎淳与刘大夏都在这里启蒙,而黎淳于此更是为生为师。

 

 

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县刘朝焜将书院迁至黄湖山南麓,五年后,全国书院改制,书院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新式学堂面世。沱江书院结束历史使命,首度更名为明达学堂。

 

1926年,著名学人赴法国勤工俭学者罗喜闻学成归来出任华容县教育局局长,在何长工的支持下,拆去县城城墙,以城墙砖扩建学校,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改名为华容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46年,成立华容县县立初级中学,毕业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时任岳郡联立中学、师范两校校长的张耀寰辞职归里,出任县教育局局长兼县立中学校长。张耀寰铁肩大义,穷家兴学,出卖自家良田50亩,捐献稻谷800余石。1958年,县立中学正式命名为“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沿用至今。

 

 

 

重建的沱江书院。本版均为文章作者供图

 

沱江书院信受湖湘文化之影响,尤其是“经世致用”“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等理念的植入,以致华容读书人志存高远,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志士仁人成为国桢,华容彰显地灵人杰,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革命先烈蔡协民,以及朱绍清、张树芝、方之中三位开国将军横空出世。

 

 

古朴雍容的沱江书院,垩墙黛瓦、楹柱镂窗,楹柱上书一联:湖山毓秀;沱水文明。背靠黄湖山林木森森,侧倚沱水江流汤汤,这里有林泉之胜,无市井之喧。它俨如一位蔼然老者,端坐山麓,两眼向前,仿若一曲终了而又意犹未尽。是的,沿历142年的沱江书院成了百年绝唱,可它却在谛听华容莘莘学子开创未来的大合唱——如今在沱江书院旧址上兴建的华容一中依然门朝南开,保持着一种开放、求索、传唱的姿态。

 

沱江书院1996年重修后,不复致用。但有人文陈列:有华容一中历任校长的照片简介,有华容一中70周年校庆时创办的“湖山论坛”讲座,有成功人士华容学子回乡报告剪影,有湖南省部分重点中学校长关于“新考试招生制度下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校长论坛”……还有一间特别存放室:自2014年起,凡完成高考走出华容一中的学子都要“给自己写一封信”置于年度寄存箱内,20年后你再来开箱取信,重温“旧梦”……

 

早闻沱江书院西侧有株老朴树,寿400岁。我要去看看,同行文友非常遗憾地说,去年朴树已故。我们还是朝西而行,走过“源池”——这原是沱江书院背后的山塘,现已山石甃甓,石栏围护,“源池”以砺石镌字竖立,又有小字两行书其下:“汲源头活水,成国家栋梁”。只可惜朴树连虬干老根都荡然无存,昔日枝叶散披处业已耸起教学楼,它的蓊郁树冠、蔽日浓荫只能去想象了。然朴树应该有知,它是沱江书院唯一的见证人,400年的枝叶婆娑声中一定有过沱江书院的琅琅书声。

 

“铛铛铛……”哦,华容一中硕大的电子钟响起来了。洪亮,优润,悦耳,动听,这是现代的黄钟大吕,更是传统的义声回响。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