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伟 著《古写本〈尚书〉异文研究》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03-27 00:19:09
标签:

赵立伟  著《古写本〈尚书〉异文研究》出版

 

 

 

书名:《古写本〈尚书〉异文研究》

作者:赵立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

 

《古写本〈尚书〉异文研究》对古写本《尚书》异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总结了异文中隶古定古文的构形特点及形体演变通例,并选取部分典型字例进行详细疏证。全面收集了异文中的隶楷异体字形,并从简化、繁化、变异、混同四个方面对这些隶楷异体字作了详细讨论。将字形比对分析的成果与历代《尚书》文本及古注相互印证,用于评鉴历代文本校读和古注得失,并且对《尚书》文本的解读给出倾向性的意见。本书对《尚书》写本用字研究、传世古书用字研究和《尚书》文本研究,都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赵立伟,中山大学博士,安徽大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国文字学学会会员,中国训诂学会会员。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经学文献、汉代文字的整理与研究工作,独立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在《文献》《中国文字学报》《中国经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各类课题5项,作为主研人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宗旨与具体目标

第二节 研究历史及现状

第三节 研究材料及方法

第四节 异文的定义与类型

 

第二章 异文与隶古定古文

第一节 隶古定古文概说

第二节 隶古定字形的来源

第三节 隶古定古文的构形特点

第四节 隶古定古文形体演变通例

第五节 隶古定字形疏证

 

第三章 写本异文与隶楷异体字

第一节 异文中的省简字形

第二节 异文中的增繁字形

第三节 异文中的字形变异

第四节 异文中的字形混同

 

第四章 异文与写本用字

第一节 隶古定古文与写本用字

第二节 隶楷异文与写本用字

 

第五章 异文与文本校注

第一节 异文与文本校读

第二节 异文与古注互证

 

结 语

引书简称表

 

附录一 写本《尚书》隶古定古文字形表

附录二 写本《尚书》隶楷异体字字形表

参考文献

 

结语

 

除了最新出土的战国楚简“书类”文献,当今所见各类写本无疑是历代各类《尚书》文本之大宗,这些写本主要指魏晋以降至唐代卫包改字前后的古写本以及源于唐写本的日本古写本。本书以写本《尚书》与今本《尚书》文字比较为中心,并适当参照当今可见各种有影响的善本和《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宋刻本《尚书》、国家图书馆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十三经注疏》等等。经过列表逐字比较,凡字形和用字不同者皆视为异文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具体而言,本书共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作为主要研究材料的所谓《尚书》隶古定本并非古文的全部隶写,其中只是保存了一小部分隶古定古文字形,加之历代辗转抄写,随时改易,因此我们所见到的敦煌写本以及日本写本《尚书》中的隶古定字形已经不多。我们今天看到的隶古定写本其实是隶古定字形与楷体字形并存,一篇之中古今错杂,甚至是一字之中而数体兼备,既有隶古定部件,又有楷俗体部件,因此字形杂糅是抄本隶古定区别于字书隶古定写本最为重要的特征。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隶古定古文与石经文、隶古定古文与《汗简》系字书、隶古定古文与《说文》古文分别作了全面的比较,结果发现石经拓本与隶古定写本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们最早的来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各种竹书写本;《说文》古文与隶古定古文字形虽然保存形式不同,但却有共同的来源;写本隶古定《尚书》与郭忠恕《汗简》及其他同类字书所引《古文尚书》字形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极有可能源自同一个版本系统。因书写变异而导致异体纷呈以及因部件更换而导致结构变化是隶古定字形的重要特征。隶古定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是部分隶古定古文的字形疏证,通过我们对字形演变过程的梳理不难看出,相对于字书中保存的隶古定古文字形而言,写本较少受到人为整理和规范的影响,因此这类隶古定古文字形异体更加丰富,变化更多,在古文字构形和隶楷形体演变的双重影响下,写本《尚书》隶古定字形大多杂糅了不同性质的构件。

 

本书第二部分是隶楷异体字异文的专题研究。隶楷异体字的字形省简主要包括省简密集的笔画或非主要的部件、符号替代、草写简化和使用简体四个方面。隶楷异体字中增繁的字例相对较少,字形增繁现象主要表现为增加饰笔和增加表意部件两个方面。写本《尚书》中字形变异现象相对复杂,主要包括因笔形不同而导致变异、因形近字形的影响而导致变异。字形变异的方向往往是汉字构形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偏旁或部件,因此字形变异的结果往往是部件的类化或混同。

 

《尚书》各写本之间以及各写本与今本之间用字的不同,是形成异文的重要原因。由於隶古定古文所特有的以隶书或楷书笔法写定古文字形的特点,因此凡被确定为隶古定古文的字形,与今本用字皆存在差异。隶古定古文与今本文字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相当复杂,其中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异体字,也包括一定数量的通假字异文。写本《尚书》中的35组因结构不同而形成的异文包括形符替换、声符替换、全体新造、叠加形符、叠加声符5类。写本《尚书》隶古定古文中通假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传世本《尚书》,几乎所有的通假字异文与字书所辑录的传抄古文用法完全相同。写本《尚书》中的20组通假字包括本字和借字同声符、本字以借字为声符、借字以本字为声符以及无任何形体联系的通假字4类。通常借字与本字之间有谐声关系的通假字在全部通假字中占绝对优势,而无形体关系的通假字在写本《尚书》中共计12组,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特殊现象。另外,写本《尚书》中还有一部分隶古定古文由于保存了字形的早期写法而与今本形成异文,这类异文在写本《尚书》中共有12组。

 

与隶古定古文不同,隶楷异文既有对早期写本用字现象的保留,同时还呈现出许多中古时期写本用字的新特点。与同时期的其他写本文献相比,《尚书》用字相对稳定,因结构变化而新增的异体字异文数量不多,写本所见为数不多的异体字异文多转写自时代更早的古代写本,在写本《尚书》中因结构变化而形成的异体字异文共有7例。写本《尚书》的通假异文虽是隶楷字形,但这些通假字并非产生于写本生成时期,而是对历代各类传本通假用法的因袭和传承,这类通假字共有11例。

 

对于写本《尚书》异文来说写本往往用古字,而今本用今字。具体而言,写本《尚书》用古字,今本使用的今字以古字为基础,并加上有表意作用的形符,这类异文共有10例。另有一部分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古字表义过多,于是造新字或借用已有的字形分化古字的部分职能从而实现文字职能的转移和重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古字与今字形体通常没有联系,写本中这类异文共有3例。写本中的异体字和通假字主要是对前代用字现象的保留,而其中的古今字异文则是因时代变化而将写本用字不断“当代化”的结果。

 

本书通过对写本与今本《尚书》进行逐字比较,以写本《尚书》异文为基础,就《尚书》文本的解读提出个人的理解,认为《盘庚》“乃祖先父”或可据写本作“乃祖乃父”,今本《仲虺之诰》“肇我邦予有夏”当据写本作“肇我邦于有夏”,《禹贡》“大行、恒山”当据写本作“太行、恒山”,今本《汤诰》“乃亦有终”当据写本作“乃其有终”等等。

 

《经典释文》中保存了不少版本校勘内容,为后人了解古籍版本内容保留了极有价值的材料。这些校勘内容和古写本《尚书》有不少契合的地方,我们从中选取10个例证讨论写本异文与陆氏《经典释文》的关系。另外,写本《尚书》中有许多可印证阮元《校勘记》的异文,我们从众多例证中选取10例作了详细讨论。

 

书后附有《写本尚书隶古定古文字形表》和《写本尚书隶楷异体字字形表》,借此可以了解写本隶古定古文及隶楷异体字字形的全貌。

 

以上是本书的观点和主要内容,当然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我们虽然花费了较多的精力编制成《写本〈尚书〉异文对照表》,但并没有能够借助异文对各写本之源流演变关系作更有意义的探讨。再比如,近年来不少新出土文献陆续公布,特别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收录的“书类”文献,对认识写本《尚书》字形和用字的源流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这类文献的重视和利用程度还远远不够。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持续不断的努力必将有新的发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