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华 著《荀子性朴论研究述评——兼论周炽成的观点和刘念亲、儿玉六郎等的关系》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5-27 18:52:31
标签:


陆建华 著《荀子性朴论研究述评——兼论周炽成的观点和刘念亲、儿玉六郎等的关系》出版

《荀子性朴论研究述评——兼论周炽成的观点和刘念亲、儿玉六郎等的关系》

陆建华 著

新北市: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5

 

作者简介


陆建华,男,1965年生,安徽省长丰县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哲学博士,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先秦哲学,当代新道家哲学主要建构者之一。独著《荀子礼学研究》《先秦诸子礼学研究》《先秦儒家的人性世界》《建立新道家之尝试——从老子出发》《新道家与当代中国新哲学——以老庄为核心的阐释》《新道家的自然世界——从庄子的角度看》等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另住有长篇小说《如果云知道》。


目次


自序


前言

一、荀子性朴论的提出以及周、张之争

二、荀子性朴论初现影响

三、荀子性朴论的影响与争议

四、对性朴论的拓展以及被批评

五、周炽成、林桂榛的再论证和反批评

六、对荀子性朴论的肯定和批评(上)

七、对荀子性朴论的肯定和批评(下)

八、周炽成与刘念亲

九、周炽成与儿玉六郎、金谷治

十、结语

附录一 性朴、性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

附录二 荀子的人性世界

 

提要


周炽成在中文世界第一次提出荀子的人性论不是性恶论,而是性朴论,《荀子》中的《性恶》非荀子所作;荀子的“性朴”是指人性是质朴的,在价值层面不善也不恶,但是,可以加工和塑造为善。张峰屹率先对周炽成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周炽成论证《性恶》非荀子所作的证据不可靠,认为《荀子》中《性恶》以外的《礼论》《乐论》等也论述性恶。


颜世安怀疑《性恶》非荀子所作,将荀子所谓的人性理解为自然、中性的存在,陈光连、宋志明都认为荀子强调“性朴”。陈光连还认为荀子既主张“性朴”,又主张“性趋恶”,这种思路具有开创性。林桂榛给荀子性朴论提供了新的证据:《性恶》中的“性恶”字眼系“性不善”所讹。王慧、杨理论弱化乃至否定荀子的性恶论,认为荀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余开亮认为荀子所谓的人性有“性朴”和“性恶”两个层次,又认为荀子是性朴论者。路德斌从人性的两层涵义以及人性的不同层面入手,论证荀子人性论中的“性朴”与“性恶”并不矛盾;李峻岭认为荀子所谓的人性有“本始材朴”之性和情性之分,前者“朴”而后者恶;孙旭鹏认为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朴”的,人性中的“情”处于已发状态趋向于“恶”。颜世安后来继续怀疑《性恶》非荀子所作,认为荀子所谓的人性是“质朴之性”。黄芸则从“词性”的层面批评周炽成等的荀子性朴论,是对“朴”的词性的误用;廖名春则从“文字”的层面批评周炽成等怀疑乃至否定荀子作《性恶》是错误的。


周炽成在宣扬荀子性朴论的基础上,又认为孔子有性朴论的倾向,董仲舒的人性论主要是中民之性论,强调人性朴。黄开国认为周炽成《性恶》非荀子所作的观点,证据不足;又证明董仲舒的中民之性兼具善恶之质,并非“朴”。沈顺福以气论性,对周炽成等的荀子性朴论提出批评。周炽成予以反驳,认为黄开国对史料的使用、对董仲舒人性论的理解都有问题;沈顺福以气为“恶”,又以“材”为气,不合荀子之意。周炽成还认为路德斌所谓的荀子发用层面之性,其实是“伪”。此外,周炽成还根据刘向和杨倞先后编排《荀子》时《性恶》位置的变化,论证《性恶》非荀子所作。林桂榛坚持《性恶》中的“性恶”是“性不善”之讹,并解释了“不善”。陆建华认为荀子人性论在人性的本质层面是性朴论,在人性的内容层面是情欲论,在人性的价值层面是性恶论。其后,周炽成认为孔子、贾谊、韩婴的人性论是性朴论,庄子的人性论也是性朴论,未能深入下去。再后,周炽成又为《性恶》非荀子所作提供新的证据。林桂榛又认为“本始材朴”之论不仅存在于《礼论》,还存在于《性恶》。


随着荀子性朴论讨论的深入,涂可国、任鹏程、王军、张红珍、闫丽、刘亮、曹景年、曾暐杰、廖晓炜等相继加入进来。王军认为荀子是性朴论者,也是性恶论者,还主张人性向善。涂可国认为从荀子性恶论来看“性朴”,就是“恶”的。张红珍指出周炽成否定《性恶》为荀子所作,缺乏坚实的证据,荀子性朴论有其理论困境。任鹏程认为荀子性朴论的说法是错误的。闫丽认为荀子的人性内容是“朴”的,顺情、欲的发展而不受限制就“性恶”,化性起伪就“性善”。刘荣茂主要重复周炽成的观点和论据。刘亮认为《礼论》主张人性朴,《性恶》主张人性恶。曹景年认为周炽成混淆了“性朴”和“性璞”,其所谓荀子性朴论是以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原型的。曾暐杰认为荀子的“性朴”是对人性的定义,“性恶”是对人性的评价。廖晓炜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荀子的“性朴”是就生就义与质朴义而言的。随后,李友广、方达、杨泽波和吴飞等也参与到讨论之中。李友广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朴欲趋恶论。方达认为荀子人性论因人性中的感性认知能力而性朴,因人性中的情欲而性恶。杨泽波承认荀子论性有“朴”的含义,又认为荀子人性论是性恶论。吴飞从文质关系入手,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性朴说不成立。


周炽成提出《性恶》非荀子所作,论证荀子不是性恶论者,未受刘念亲影响。周炽成承认儿玉六郎最早提出荀子性朴论,未受其影响,并对其所谓的“性恶”是指后天之性恶等观点提出批评。金谷治认为《性恶》论述“性恶”的部分非荀子所作,荀子主张性不“恶”等,对周炽成具有重要影响。孟旦认为荀子所谓的人性是“中性的”的观点,对周炽成也有影响。


注:提要是原稿,出版时略有删改,请以原书为准。


自序



因为给研究生开设“中国哲学热点问题研究”这门课,我对荀子性朴论研究的讨论一直比较关注。在拜读了周炽成、沈顺福和林桂榛三先生发表在《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上的三篇具有论战性质的论文后,我觉得有话要说,于是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写了论文《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参与讨论。其后,我写了论文《荀子的人性世界》,并出版了著作《先秦儒家的人性世界》,继续深化我对荀子人性论的研究,并扩展至对先秦儒家人性世界的思考。


由于荀子性朴论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对儒家人性论乃至儒家哲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影响;也由于荀子性朴论的倡导者周炽成先生是我读博时的学长,为此而耗尽心力。我决定对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同时以此怀念周先生。一开始,只打算写一篇两万字左右的论文,不料,由于这方面的材料太多,并且都有重要价值,都无法割舍,就写成了现在的篇幅。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最早提出《性恶》不是荀子所作,荀子人性论不是性恶论,并详加论证的,是民国学者刘念亲;最早根据刘向本《荀子》和杨倞本《荀子》中文章排列顺序的不同,论证《性恶》非荀子所作,荀子人性论不是性恶论的,是日本学者金谷治;最早提出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朴论的,是日本学者儿玉六郎。周炽成提出《性恶》非荀子所作,荀子人性论是性朴论,不具有首创性,而且很可能是对刘念亲和儿玉六郎的观点的综合和发展。


从周炽成以上观点的客观形成过程来看,是具有原创性的,他一开始并不知道刘念亲、儿玉六郎的观点。怀疑他受到刘念亲和儿玉六郎的影响,是对他的冤枉,虽然他的观点没有重要的创新性。要说周炽成所受到的影响,间接受到金谷治的影响,也受到美国学者孟旦的影响,应该是事实。不过,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


周炽成在二十余年前提出《性恶》非荀子所作,荀子人性论是性朴论,并持续发表相关论文,论证这一观点,不仅使得刘念亲和儿玉六郎的观点被学术界所重视,而且对推动荀子人性论乃至儒家人性论的研究,对人们理解儒家人性论的构成,意义重大。学术界近二十年来的荀子性朴论问题的讨论,是周炽成推进的,也是围绕周炽成的观点而展开的。这些,都是我评述荀子性朴论研究,以周炽成的论著、观点为主线的原因。


周炽成在荀子性朴论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尝试论证孔子、董仲舒的人性论也属于性朴论,有将儒家人性论纳入“性朴论”的想法;另一方面认为老子、庄子的人性论也属于性朴论,有将道家人性论也纳入“性朴论”的想法。这是值得注意的。但是,当孔子、董仲舒、老子、庄子等的人性论都是性朴论,就意味着“性朴论”所揭示的是儒道两家人性论的共性,而不是荀子人性论的特性。这是周炽成所没有料到的。对于此,我也作了评述。


我是在收集、阅读了所有这方面的文献后,才进行写作的。在写作过程中,凡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不论其作者名声之大小,我都客观地加以阐述和评价,没有刻意介绍和过高评价所谓名家的观点。这是需要说明的。


另外,发表刘念亲的论文《荀子人性的见解》的报纸,名为《晨报副镌》,又名《晨报副刊》,因此,学者们在引用该文时有的称其出于《晨报副镌》,有的称其出于《晨报副刊》。该文又发表于长沙版的《大公报》,很少有学者注意到。儿玉六郎那篇关于荀子性朴论的著名论文,中文名有《荀子性朴说之提出》《荀子性朴说的提起》《论荀子性朴说——从性伪之分考察》。这些,也是需要说明的。



从刘念亲到金谷治、儿玉六郎、周炽成,都抓住荀子的“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断定荀子的人性论不是性恶论,其中,刘念亲、金谷治据此认为荀子所谓的人性不“恶”,儿玉六郎、周炽成据此认为荀子所谓的人性“朴”。儿玉六郎用“性朴”解释《性恶》中的“性恶”,而刘念亲、金谷治、周炽成更是否定《性恶》为荀子所作。这说明真正的学者即便互不相知,也能得出相似乃至相同的观点。这就是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在论文《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中对林桂榛先生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林先生并不认识我,加我微信后第一时间指出文中的一处错误,让我特别感动。这就是真正的学者的涵养。


推动学术发展的,有很多是并不出名的学者。如果没有学术史层面的梳理,他们的贡献很可能就会被埋没,学术研究有时就会给人以“名家一声吼、众人跟着走”的错觉。在此情形下,学术史研究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这算是给我的这方面研究找个“理由”。


当代学术史不太好研究,原因不在于资料较多,难以收全,有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会改变,而在于很容易被学术以外的因素所影响。其实,只要坚持纯粹的学术立场,做到态度端正、论述客观、心怀善意,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这算是我的一点感慨。


前言


荀子是性恶论者,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也是荀子哲学最大的特点以及荀子为后儒所诟病的地方。周炽成在一开始并不知道刘念亲、儿玉六郎等的相关观点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荀子》中的《性恶》非荀子所作,乃荀子后学所作;荀子是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朴论,不是性恶论。这种观点打破旧说,可谓石破天惊,在学术界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反响。


面对有些学者立足于传统的荀子性恶论的立场所提出的批评,面对有些学者在维护荀子性恶论的前提下试图接纳荀子性朴论的观点,周炽成不为所动,在积极回应各种批评、明确反对性恶与性朴相统一的基础上,除了继续宣扬荀子性朴论,探讨性朴论的涵义,论证《性恶》非荀子所作,还努力拓展性朴论的适用范围,尝试将孔子、告子、董仲舒等的人性论纳入性朴论框架,以性朴论诠释儒家的人性论。此外,周炽成还尝试将老子、庄子的人性论确定为性朴论。这引起更为热烈的讨论,也引起一些学者更为激烈的批评。


由此,荀子性朴论研究,以至先秦儒家人性论研究,成为近二十余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意义重大的热点问题,一直持续至今。《性恶》是否为荀子所作,性朴的涵义是什么;性朴是指人性的本质之朴,还是指人性的价值之朴;性朴与性恶是否可以调和,性朴与性无善无恶有无区别;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不是性朴论,荀子性朴论与董仲舒性朴论有何关系。这些,都为讨论者所关注。


由荀子人性论研究中的性朴与性恶之争,发展出对于荀子人性论中的人性的本质、内容、价值及形上根据等的全面探讨,使得人们进一步思考荀子人性论乃至儒家人性论的框架结构、逻辑构成,进一步挖掘儒家人性论研究中的丰富内容,又是这一争论中出现的意外收获。这个收获已超出性朴与性恶之争本身,对于重新审视儒家人性论,建构新的解释儒家人性论的范式,意义非凡。


随着关于荀子性朴论的讨论的深入,周炽成及其观点的拥护者、性朴论的反对者都逐渐注意到了民国学者刘念亲的贡献,以及日本学者儿玉六郎和金谷治的贡献,使得他们的观点被重视、介绍和引用,也使得荀子性朴论研究的源头得到确认。由于周炽成的观点、论据跟刘念亲、儿玉六郎和金谷治有相似、相同之处,周炽成是独自发明自己的观点,还是在借鉴、吸收、利用他们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成了新的学术问题。


在此情形下,以周炽成的观点和相关研究成果为主线,梳理荀子“性朴论”的提出与争议,全方位展示这场学术讨论的过程,客观评价周先生的贡献与局限,理清周先生的观点与刘念亲、儿玉六郎等的关系,给这场学术讨论以学术定位和学术史定位,为荀子人性论乃至儒家人性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学术基础,就是十分必要的。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