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钧林:在《〈尚书孔传〉训诂研究》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7-14 21:29:06
标签:

王钧林:在《〈尚书孔传〉训诂研究》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十三经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十六日庚辰

          耶稣2025年7月10日

 


杜老师、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杜老师的邀请,使我有机会来参加这部书的出版座谈会。祝贺邵妍教授这部大著的出版。这次会议是杜老师用微信给我发的通知,我打开一看,想都没想,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当我收到了邵妍教授寄给我的书,打开一看,是一部有关训诂研究的专著,我马上感到我这个爽快的答应有些草率,因为我对训诂几乎是一窍不通,所以就谈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既然来了,我不得不献丑,简单地谈几点看法。

 

伪书的价值

 

第一点,我想谈一谈伪书有没有价值。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一个伪书现象,清代学者姚际恒做了《古今伪书考》,把17 世纪他所认识到的伪书五十几种,做一番考证工作。我们知道,一部典籍一旦被认定为伪书,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以至于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是,伪书是否毫无价值?并非如此。

 

在伪书当中,《古文尚书》和《尚书孔传》,是年代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的两部。关于《古文尚书》,大概20多年以前,也有些学者讨论过《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清华简发现以后,主流意见仍然应该认为是伪书。但是,《古文尚书》中有一篇叫《大禹谟》,《大禹谟》中有一句话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宋代大儒认定它是儒家道统的“十六字心传”,在整个经学史上、儒学史上影响非常大。儒家道统的核心就用这十六个字来表达,我们也由此判断,尽管《大禹谟》算作伪书当中的一篇,但是它的价值恐怕不低于《今文尚书》中的任何一篇!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伪书,不能一概地加以否定。

 

古书研究的两个方面

 

对一部典籍的研究,通常要做两方面的研究,叫做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所谓考镜源流,我们要了解一部典籍的作者是谁,它在是哪个年代写成的,也就是成书年代,以及它基本的流传过程。在考镜源流方面,一部书的真伪问题的确非常重要。判断一部典籍是不是伪书,通常使用的方法无非两个:一个是考证作者问题,一个是考证成书年代和流传过程问题。像《孔传》,署名孔安国,后来发现不完全出于孔安国之手,有后来学者的东西在里边,所以人们就认定《孔传》是一部伪书,把它称为“伪《孔传》”。《古文尚书》是因为它的来路和流传过程存在很多疑点,人们也把它看作是伪书。

 

但是,研究一部典籍,考镜源流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去辨章学术。而辨章学术的重点就在于考察分析这部典籍在义理上正不正,它所阐述道理真不真。一部典籍所蕴含的义理正不正,它所阐述的道理真不真,这和作者、和成书年代没有多大关系。明代大儒王阳明曾经表达过这样一层意思:如果有一句话阐明一个真理,那么这句话不必出自于孔子之口,何况它就是出于孔子之口。那意思是说,如果一句话表达了一个真理,它即便不是出自于孔子之口,我们仍然把它看作是真理。至于这句话是谁说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它表达了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部伪书,尽管作者、成书年代、流传过程可能存在问题,但是它仍然具有价值。而《尚书孔传》就是这样一部书。

 

《尚书孔传》训诂方法的全面总结

 

邵妍教授的这部大著是在她的导师杜泽逊教授的指导下,确定了博士论文的选题,然后研究,下了苦功夫写成的。我非常敬佩杜老师的难能可贵的学术眼光,敬佩邵妍教授的治学精神。

 

第二点,我虽然对训诂不懂,但是,我拿到这部书翻翻看看,我也有像赵生群老师一样的感觉:非常震撼。这部书非常厚重厚实。这种厚重厚实主要不是表现在篇幅上,而是在它的学术价值上。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邵妍教授对《尚书孔传》的训诂方法进行了总结,总结出了三十种训诂方法,这是对《尚书孔传》训诂方法的全面总结。这非常有价值,难能可贵。

 

除了对《尚书孔传》的训诂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之外,在具体的字句训诂上,邵妍教授以按语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按语通常表达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见识。做学问,有见识非常重要。古人研究历史,讲究“史才、史学、史识”。所谓的见识,就是一眼能看出问题所在,当下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见识和一个人的才华和学问有关联,但是又独立于才华和学问之外。邵妍教授在她的这部书中加了好多按语,这些按语充分表现了她的见识。当然,我的感觉,书中的按语还是少了一点,还可以再多一点。

 

对《尚书孔传》研究的展望

 

第三点,谈一下对《尚书孔传》的研究。清代考据大家戴震曾经说过一句话,原话我忘了,大致意思是,我们读经典要读通读懂,首先要从字词入手。第一步明白一个字的意思;第二步明白一个词的意思;第三步有了对字、词的认知以后,由字、词组成的句子自然也就明白其意思了;第四步明白一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所表达的义理,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这是戴震总结的清代考据学的基本思路。研究经典,基础性的工作是训诂,训诂是为了读懂经典,而读懂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经典所包含的“义”与“道”。

 

就《尚书》而言,它是虞、夏、商、周四代典籍的精华,它包含了唐虞之道、文武之道,概括来说,就是先王之道、圣人之道。我们研究经典,从文字入手,从音韵训诂起步,最终要达到对经典当中的“义”和“道”的认知。我希望邵妍教授在完成《尚书孔传》训诂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进一步研究探讨《尚书》这部经典中蕴含的“义”和“道”。

 

出土的郭店简中就有一篇叫做《唐虞之道》,唐虞之道也就是尧舜之道。《尚书》中的《尧典》《舜典》蕴含着尧舜之道,这和郭店简阐述的唐虞之道有何区别?我们可否利用传世文献,利用新发现的地下出土的儒家文献,采用二重证据法,对典籍文献中所隐含的唐虞之道、尧舜之道做进一步的探讨阐发。我想如果邵妍教授拾级而上,一定还会做出同样辉煌的成就。

 

缪思有、黄舒雅据录音整理

王钧林教授审定

 

2025年6月15日《〈尚书孔传〉训诂研究》出版座谈会在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召开,本公众号将陆续推送与会专家发言,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