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岳麓书院“文脉承新”座谈会纪要
来源:“人文智能号”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闰六月二十日甲寅
耶稣2025年8月13日
2025年7月27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如何与人文教育交融”的思想对谈在岳麓书院展开。本次主题为“文脉承新:智能融入人文肌理后的学术新境与育才远思”的座谈会由岳麓书院战蓓蓓主持,邀请北京大学袁晓如、中国人民大学梁继红、南京大学王涛、华东师范大学王长波、吉林农业大学毕春光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人文教育与人工智能如何共生共进这一时代课题,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等参与对话(与会人员名单请见文末)。
01. 起点:从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到人文智能(AI for Humanities)
战蓓蓓以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关于科学方法的批评为引子,提出当前“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小块再加以建模”的科学范式,或许在处理人文问题时需要反思与重构,“AI for Humanities”不应只是“技术的应用”,更要激发人文学科提出新的科学问题,构建跨学科协作的知识生态。
袁晓如进一步指出,AI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已拉近了人与机器的交互距离,这为传统人文学科的“重新组织认知结构”带来了可能。他强调,“人文的智慧”与“计算的工具性”需要通过实践真正融合,而不是简单拼接。
王长波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人文学科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人工智能技术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新工具与手段,将提升人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02. 焦点:智能进入教学与研究的边界
王涛从历史学者视角反思:“如果AI能让我们快速写出10部《史记》,是否意味着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数量?”他认为,人文学者的意义或许在于“一生一部经典”,而非AI效率的复制。他提醒学界要警惕为了追求AI潮流而为学术套上电子外壳。
马兆仁提出,从演化论的视野来看,人类也不过是“pattern matching engine”,AI的崛起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意识、教育与未来的归属。
03. 思辨:人文素养与智能共创的核心挑战
AI的发展是否会扼杀人文精神?谢一峰提出“用AI反向检验学术锋芒”的思路:若论文观点与AI生成无异,则需反思其原创性。他强调,真正的学术创新,应超越AI的“中庸模式”。
“AI的发展可能使人群两极分化”,陈仁仁回应,若缺乏判断力,人将陷入“思维懒惰”,反之则可借助AI更高效提升认知。这正是教育的关键议题: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批判性。
肖永明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AI如何能给我们提供帮助?研究中国思想史涉及到资料问题,用豆包遇到了幻觉,是否也是创造力来源?教学如何带学生入局,怎么用AI来辅助教学?
针对这些问题,梁继红从教学经验的角度给予回应,她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倡导多学科交叉,与传播相结合,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技术,拓展多学科视野,同时促进文化传播。
04. 实践:可视化、文本处理与古籍校勘的落地路径
在分享交流环节,学者们讨论了AI在具体人文学术研究中的创新实践路径:
梁继红从古典文献出发,强调“阅读场景化”的构建,提出将岳麓书院匾额、对联、题字等文化媒介通过AR与数字化转化为“文化可感”的新体验;
毕春光以“种子识别”项目为例,说明技术“不是硬加进去的”,而是回应真实需求;
罗琴从古籍校勘实践出发,提出让AI做前期识别,学者完成最终判断,并设想以图像识别构建版本学智能体系;
李伟荣则聚焦《易经》在域外的翻译与研究问题,指出文本传承、版本源流是研究开展的基底,但目前存在缺乏大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在讨论的最后,袁晓如分享了古代书法传统文化可视化案例,以及协助考古学家追踪和分析彩陶花纹演变的可视分析系统。结合这些实践,他进一步探讨了在计算艺术赋能非遗数字化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数字化及相关分析手段,利用更符合现代人认知的表现形式传承非遗文化,强调这需要技术、领域和设计多方面参与,形成交叉合力。
05. 回响:通向人文与智能共生共进的未来
本次座谈不是一个解答的终点,而是一段思考的起点。在各位学者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守正创新”的可能性:守住人文核心价值,借AI之力实现认知方式的新飞跃。
与会人员列表
特邀嘉宾
袁晓如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梁继红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主任
王 涛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长波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毕春光
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智慧农业研究院)教授
岳麓书院代表
肖永明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
陈仁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
谢 丰
岳麓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马兆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
谢一峰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历史系主任
罗 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
李伟荣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战蓓蓓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海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数字人文中心主任
供稿|战蓓蓓 舒璐璐
审核|张光伟 左家莉
编校|龙娟娟 林 莹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