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巷师友,道义长存:“经典诵读”与“乡村儒学”茶叙会回顾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8-25 23:52:23
标签:

陋巷师友,道义长存:“经典诵读”与“乡村儒学”茶叙会回顾

来源:“民间儒学心灯”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初三日丙寅

          耶稣2025年8月25日

 

时至今日,距颜炳罡教授首次在山东大学发起“经典诵读”活动并迅速影响辐射到国内各大高校已过三十个年头,颜教授的“乡村儒学”实践也已行经十二个春秋,“乡村儒学”的声誉已蜚声海内外。2025年6月14日,适逢颜教授五位博士和最后一届硕士毕业之际,颜教授的多位门生相聚母校,举办“经典诵读与乡村儒学”茶叙会,特邀颜教授的首届硕士、华东政法大学陈代波教授,共话求学往事。

 

 

 

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教科院原院长李文军,山东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贻社,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玉彬,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陈晨捷,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楠老师,山东永续绿建总经理王家宝,山东大学图书馆王晓,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朱有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徐浩,河南师范大学程永凯老师,廊坊师范学院杨谦老师,云南省景洪市检察院杨婧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师友相聚于本次会议。

 

 

 

 

 

颜教授对师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经典诵读与乡村儒学”茶叙会就此拉开序幕。

 

李文军教授严肃而又活泼地主持全程,认真介绍着每一位与会师友,并通过切身经历讲述经典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李教授从教育学硕士跨考到中哲博士,实现教育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他表示博士期间参加“四书”研读这一活动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思考。李教授具体地援引犹太人重视经典教育与取得相应成就的典例,强调在如今教育流于功利化的情况下,应当让经典的智慧早早深植在儿童心灵中,在13岁之前植入底肥。如何将经典诵读融入基础教育的课堂,是李教授日后想继续关注与推进的事业。

 

 

 

作为颜炳罡教授的第一位硕士生,陈代波教授倾情回忆了他在山大求学的岁月,1996年研究生入学,总是风雨不动地在每周五晚跟随颜老师读经,期间曾到颜老师家就餐,也曾到济南的山水河畔诵读与野炊——颇有古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味。继而,陈教授谈到自己“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学术态度,持久关注“中西古今之争”“命论”的学术议题、将儒家经典作为立身之本等学术倾向,都与硕士时期学习、参会的经历有关。陈教授期待未来能够结合当代最新的数智人文的方法推进儒家经典的研读,在后人类时代更好地促进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意义与价值。

 

 

 

图为颜教授与第一届硕士(1996级)陈代波教授及最后一届硕士(2022级)吴雨倩、孙宇杰合影

 

 

 

王贻社总编、王玉彬教授先后讲述了他们在山大、跟随颜老师读经的经历。王总编表示,通过诵读经典最重要的收获还是个人修养的提升,儒门“三达德”的操守与智慧在他后来参与山大出版社经营工作(包括提升收益和人员待遇等)中,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重要意义。王玉彬教授也曾是参与读经班、心灯报刊的重要成员,他表示尽管后来从孔颜之学转向庄学研究,然而曾在洪楼校区二楼教室诵读“四书”的经历还是支撑着后来的学术之路,也因这段经历,他如今极为赞同并切实推动着“四书精读”在本科生培养中的落实。

 

 

 

毕业于管理学院、曾经同为读经班成员的徐浩与王家宝老师,也相继分享了他们与经典诵读的缘分。徐浩老师追忆了曾因热衷国学追随颜老师,创办山大国学社的激情岁月,分享了自己诵读经典的心得——在诵读中真正体会到了大学应有的气象,转变了人生方向,并且一定要大声诵读,久而久之,讲话会有胆量,也有益于身体健康。王家宝老师分享自己与徐浩老师一样,曾是经典诵读班的忠实听众,也曾积极参与心灯报纸收稿、刊发、传播的各项工作。毕业后从事能源领域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在这一主业之外,也常关注经典诵读及乡村儒学的社会实践,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儒学传承之路上不会掉队。

 

 

 

陈晨捷、朱有邻老师分享了他们求学时的心得体会。陈老师表示自己曾是颜老师的博士后,颜老师的言传身教对自己受益匪浅;如今,在颜老师的硕士生李俊程身上看到同样的精神追求——学问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纯粹的使人向上的生命力。教授公共课的朱有邻老师平日向学生讲授的多是坚守理想信念、遇到挫折如何应对等人生课题,他认为这也归功于从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也在颜老师等诸位师友身上看到了指引方向。

 

 

 

随后,博士毕业生王福海、辛本京、王彬、常樯、吴奇萍分享了读博的经历与体会。常樯博士请博士生张唐宁代读自己的发言内容,他追忆自己观摩乡村儒学课堂后追随颜老师读博的经历,诚挚地感谢知行合一的导师、温暖真诚的同门师友极大助益了自己的学业与事业,他期待能够与大家继续同心同行,在通经致用的道路上把心灯点亮到更多的地方。

 

 

 

研究《尚书》的王福海博士分享自己读博的强烈感受与体会——在很长的时间里博士论文是全部生命所系,也曾有过低谷,在促使自己坚持走完全程的动力中,除了自身的志向、对父母的交代,最要紧的就是颜老师的支持、信任与包容,老师总是理解每一个学生的难处与不易。辛本京博士也有同样的心情,衷心地感激颜老师的督促、叮咛、关心与帮助。

 

 

 

王彬博士表示,从选题的确定、后续的撰写与修改,到答辩时颜老师对每位博士情真意切的介绍,一路都受到老师的保驾护航。吴奇萍博士也深有同感,她分享道,自己从入学到求职,有形无形之中都受到老师的庇护,老师在学术方向上的许多指点都逐渐得到了验证。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楠老师分享了自己由设计专业转到儒学读博的经历,毕业后回到美术教育领域,如今在做的课题包括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内容,她希望能够在言传身教中传递儒学精神。(与会的其他老师赞赏地表示传统文化在美术绘本领域大有可为之处。)刘雷老师分享了他从申博到如今工作对于乡村儒学的理解与信念。他援引刘述先先生“新儒学第四代的可能性是建构一种实践的形态”这一论断,表示颜老师在从事的乡村儒学工作,就是沿着这一方向的努力,自己也会追随颜老师、坚定不移地推动这项事业。

 

 

 

随后,作为颜教授最后一届硕士生,吴雨倩、孙宇杰也围绕参与乡村儒学的经历讲述了她们的体会。吴雨倩同学分享,学业之余参与乡村儒学,是逐渐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她切身体会着如何把高深的学问用朴实的话语讲给老百姓听——在乡村儒学的践行中,儒学回到了最质朴的状态,处处不说仁,但处处都是仁。孙宇杰同学也感受到乡村儒学的重要意义是关怀社会资源薄弱的群体,让如今已成为精英之学的儒学回到它的原乡,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当代儒学能够重新“在教化上立人格之命”。

 

 

 

最后,远道而来的年轻硕士、博士毕业生们也分享了他们求学与后来工作中的各种体会。程永凯老师表示自己对前辈们创办与运营心灯报刊的岁月十分向往,也受到颜老师“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的精神感召,他坚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理想,期望将来自己也能够把经典诵读的方式引入到教学之中。杨谦老师分享自己跟随颜老师求学时,学到颜老师最重要的品质便是可以长久地平和从容地做一件事情,处事更多地问是否合理、是否安心,而少计较得失利害。

 

 

 

杨婧同学表示,自己从云南到山东求学乃至毕业后回到云南,一直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照顾,如今已经作为选调生驻村一年,期间给村民上党课时,也常常会联系乡村儒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分享给当地百姓听。如今来到这里相聚,也是期盼汲取更多前行的力量。

 

 

 

颜教授在一片欢笑声中为本次会议作结语。他谦称千万不要把茶叙会开成个人的表彰会,表示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例如组织经典诵读的重要动因是希望寻找同道,一个人诵读总是太孤单,所幸收到很多同学的响应与参与,读经弘道的使命感也愈来愈强。他借此勉励大家,在为学中一定要寻求同道之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问要在切磋琢磨中成长;作为一个儒家学者,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担当,如此能贯通源头活水。颜教授对远道而来的众师友表示衷心感谢,并预告,明年最后一届博士生毕业时将举办学术研讨会,期待届时与大家再度欢聚。

 

最后,全体师生观看剪辑视频《陋巷师友,道心长存》,共同诵读《心灯》发刊词。本次茶叙会在朗朗书声中圆满结束。

 

 

 

附:《心灯》发刊词

 

人人都有一盏灯,

清澈、晶莹、鲜活、跃动。

这盏灯,

光着无始,

明着无终;

彻乎无可微,

遍乎满苍穹;

见彻乎动,

默运乎静。

无形以之起,

有形以之生。

长于佛陀之先,

成就老君之名,

舞动真宰的手臂,

显示上帝的大能。

森罗万象,

感而遂通。

这盏灯,

将我从昏暗中引出,

将我从迷惑中唤醒。

将我的腰杆挺起,

将我的脚板摆正。

照亮我当下的跬步,

指引我遥远的征程。

灯暗了,

万物之灵会露出四脚行走的原形;

光没了,

高堂大厦会化为阴森的囚笼;

蒙尘了,

宝光玉器会变作捆身的大绳。

没有这盏灯,

宇宙万法皆虚空!

阴风冷雨,

擦明这盏灯;

风和日丽,

彰显这盏灯;

颠沛流离,

守住这盏灯;

春风得意,

敬畏这盏灯。

千折万磨,

成就这盏灯。

非行仁义,

由仁义行。

这是仁爱之灯,

这是正义之灯,

这是羞恶之灯,

这是智慧之灯。

拨亮她,

浩气亘古今,

沛然塞苍冥。

光大她,

寻孔颜乐处,

与列贤同行。

人人都有一盏灯,

我的灯,你的灯,他(她)的灯,

灯灯相同。

我的光,你的光,他(她)的光,

光光互映。

精诚,无畏,

奉献,牺牲,

让人间充满温暖,

让宇宙永远光明。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