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南宋理学大家饶鲁墓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09-27 14:02:22
标签:

考古发现:南宋理学大家饶鲁墓

来源:“万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初十日癸酉

          耶稣2025年9月1日

 

饶鲁墓位于万年县齐埠乡星明村委炉山村旁的小山坡,山下为稻田,墓周围为灌木林。墓高1米许,直径3.5米,此墓于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墓碑刻:“双峰饶先生墓,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六月上浣立,万年县正堂吴会川,左堂陈烈,儒学燕师古、王大业,捕厅倪大伸,双峰后裔重修”。

 

 

 

 

 

饶鲁墓

 

饶鲁(1193—1264)字伯舆,又字仲元,人称双峰先生,饶州余干万年乡(今万年县青云镇乐华村委会箬源村)人,南宋教育家,理学大家。年幼时师从当时的理学家柴中行,稍长,又师从朱熹高足、女婿黄干,极得器重。后赴试不第,遂专意经学。饶鲁承传朱熹理学,而又不固守朱学门户。所谓“共派而分流,异出而同归”,后人名之“双峰学派”。同治版《万年县志》有详细记载。

 

 

 

同治版《万年县志》记载饶鲁

 

《万年县志·饶鲁》原文:

 

饶鲁,字伯舆,又字仲元。先世自临川徙居饶州余干箬源里。曾祖讳仲谟,祖讳忠信,父讳炎,号竹坡。以绍熙四年二月十五日生鲁。是夕,竹坡梦骊龙在田。是月,室东北楹产芝。

 

鲁至五岁,默不能言。忽有嚇嚇闻雷歌。竹坡喜,即令从事柴公中行受书。一阅,则掩卷背诵如素习。

 

稍长,从勉斋黄干游。首问:“时习功如何?”鲁曰:“当兼两义:绎之思虑,熟之践履。故《传》曰:‘时复思绎于思虑,习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于践履,习也’。”干大器之。

 

又闻修水宏斋李公燔讲学豫章东湖。竹坡携鲁往学。燔奇之,赠字伯舆,以其女弟之子谢氏妻之。寻复就学勉斋。以其所闻白父。父报书,命鲁尽弃举业,一意圣道。是年秋九月,归箬源里。于西坞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宅前两峰对峙,如竖双戟,高出云霄,故号双峰。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辩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之士,信从者众。诸道部使,率以礼聘之。历主白鹿、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堂。其高弟有赵汝腾、史泳诸人。

 

先是,鲁以《易》赴棘闱,不遇。还北隅石洞书院,赋《休休诗》以见志。中书舍人赵汝腾、左司谏汤巾、御史董槐、提刑蔡抗咸举其贤。汝腾与槐奏曰:“饶鲁气象从容,践履平实,议论纯正,操守贞固。人弃科举业,一意性理,能信、能疑,能择、能守。”巾曰:“饶鲁乃黄干、李燔高弟,实朱熹传人。”抗曰:“饶鲁性资朴茂,操履纯实,探索精微,思致深远,有悠然自得之趣,确乎不拨之守。”累荐,鲁不起。与李斛峰、曹螺峰相友善,时号“三峰”。

 

淳祐庚申,降旨授迪功郎,为饶州府学教授。景定甲子正月,以病乞解任。上不允,令就家调理,以便医药。久之,疾益剧。鲁自度不能供职,请假归里。时郡庠门人鲍炳、茹景请复讲学于石洞。鲁赋诗以遗之。九月丁丑日,终于石洞。溢文元,年七十有二。著有《五经讲义》、《春秋节传》、《语孟纪闻》、《学庸篆述十二图》、《太极三图》、《西铭图》行于世。

 

明年,丞相董槐、尚书汤汉、侍郎李伯玉等议题请勅葬于万春乡铁炉源龙舌冈。度宗赐旌曰:“道学流芳”,予专祠以祀之。

 

《万年县志·饶鲁》译文:

 

饶鲁,字伯舆,又字仲元。他的祖先从临川迁居到饶州余干县箬源里。曾祖父名仲谟,祖父名忠信,父亲名炎,号竹坡。在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二月十五日,饶鲁出生。那天晚上,父亲饶炎梦见黑龙在田野间。当月,家中东北角的柱子旁长出了灵芝。

 

饶鲁长到五岁时,还沉默不语。有一天,他突然发出声音,像是在模仿打雷唱歌。父亲饶炎很高兴,立刻让他跟随柴中行先生学习。饶鲁看书过目不忘,一看完就能合上书本背诵出来,如同早就学过一样。

 

年纪稍大一些,他跟随勉斋先生黄干(朱熹的著名弟子)学习。黄干首先问他:“对‘时习’之功(指时常温习、实践学问)如何理解?”饶鲁回答说:“应当兼顾两个含义:在思虑中反复探究,在实践行动中使之纯熟。所以《论语》传注说:‘时常反复思考探究,这是思虑层面的“习”’;又说:‘学者将要在实践中去实行它,这是行动层面的“习”’。”黄干非常器重他。

 

饶鲁又听说修水宏斋先生李燔在豫章(南昌)东湖讲学,父亲饶炎就带他去求学。李燔认为饶鲁不同寻常,赠给他表字“伯舆”,并把妹妹的女儿谢氏嫁给他为妻。不久后,饶鲁又回到黄干那里学习。他把在李燔那里学到的内容禀告父亲,父亲回信命令他完全放弃科举学业,专心致力于圣人之道。这年秋天九月,他回到箬源里,在西坞建造了“朋来馆”来接纳求学的人。他家宅前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像竖立着的两杆长戟,高耸入云,因此他自号“双峰”。他的学问以持守本心、涵养德性为根本,以勤学、好问、慎思、明辨为先导,而以笃实的实践为最终归宿。远近的读书人信任并追随他的很多。各地官员都按照礼节聘请他,他先后主持过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建安书院、东湖书院、西涧书院、临汝书院等著名书院的讲席。他的高徒有赵汝腾、史泳等人。

 

在此之前,饶鲁曾凭借精通《易经》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考中。回来后,他住在北隅石洞书院,写了一首《休休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休休”意为安闲自得,乐于大道)。中书舍人赵汝腾、左司谏汤巾、御史董槐、提刑官蔡抗都举荐他的贤才。赵汝腾与董槐上奏说:“饶鲁气度从容,实践笃实平易,议论精粹纯正,操守坚定稳固。他舍弃了科举功名,专心于性命义理之学,既能深信又能存疑,既能抉择又能坚守。”汤巾说:“饶鲁是黄干、李燔的高足,实为朱熹学说的真正传人。”蔡抗说:“饶鲁天性质朴淳厚,操行纯洁诚实,探索学问精深微妙,思想旨趣深远悠长,有悠然自得的意趣,有坚定不移的操守。”虽然多次被举荐,饶鲁始终不肯出仕。他与李伯玉、曹建交好,当时人称他们为“三峰”。

 

淳祐庚申年(公元1240年),朝廷下旨授予他迪功郎(九品文散官)的官衔,任命他为饶州府学教授。景定甲子年(公元1264年)正月,他因病请求解职,皇帝没有批准,命令他在家休养调理,以便就医用药。过了很久,病情更加严重,饶鲁自料无法继续任职,请假回到家乡。当时郡学的门人鲍炳、茹景请他在石洞书院恢复讲学,饶鲁写了一首诗赠给他们。九月丁丑日,在石洞书院逝世,朝廷赐予谥号“文元”,享年七十二岁。他的著作有《五经讲义》、《春秋节传》、《语孟纪闻》、《学庸纂述十二图》、《太极三图》、《西铭图》等流传于世。

 

第二年(公元1265年),丞相董槐、尚书汤汉、侍郎李伯玉等人上奏题请,皇帝敕令将他安葬在万春乡铁炉源的龙舌冈。宋度宗赐予旌表,题写“道学流芳”四字,并专门修建祠堂来祭祀他。

 

 

 

同治版《万年县志》记载双峰格言

 

《万年县志·双峰格言》原文:

 

饶鲁 邑人

 

门人史泳问曰:“人与物禀天地之气而生,其生也同乎?不同乎?”

 

曰:“生也同,于生也有不同。”

 

泳曰:“何谓也?”

 

曰:“同也,人与物皆得气而生;不同也,人得气之正,物得气之偏。夫人之生也直而正: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两目像日月,九窍百骸象山川,心之灵包乎天地,才之美制乎万物。食则鼎鼐,服则冠裳,居则宫室,出则车马。吉凶祸福,知往知来,知微知彰。非得气之正欤?物之生也:草木本下而末上,鸟兽鱼虫首前而尾后。在于草者其毛似草,牛马之类是也;在于木者其羽似叶,鸾雀之类是也。角者折齿,羽者两足。陆者莫能渊,水者莫能薮。非得气之偏欤?”

 

传曰:“人为万物最灵,天地不足者亦能补。”然当与天地配,不可以万物论。

 

《万年县志·双峰格言》译文:

 

饶鲁(本邑人士)

 

学生史泳问道:“人与万物都是秉承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成过程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呢?”

 

答道:“从‘生成’这一本质来看是相同的,但具体生成状态却有差异。”

 

史泳追问:“为何说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先生解释说:“相同之处在于:人与万物都是凭借天地之气而生;不同之处在于:人获得的是纯正中和之气,而万物获得的则是有所偏颇之气。人的生命形态正直而端正——头颅圆形象征天穹,双足方形象征大地,双眼对应日月,九窍百骸仿效山川脉络,心灵之灵明可包罗天地,才智之精妙能统御万物:饮食用鼎鼐烹制,衣着有冠冕衣裳,居住建宫室楼阁,出行乘车马仪仗,对于吉凶祸福能预知未来、洞察隐微与显象,这难道不是得益于纯正中和之气吗?万物的生命形态则不然:草木根须向下而枝梢向上,鸟兽鱼虫头部朝前而尾部朝后。生于草丛的动物毛皮似草(如牛马之类),长于树木的鸟类羽翼似叶(如鸾雀之类)。有角的替代牙齿功能,生羽的具备双足优势。陆生者不能潜游深渊,水居者无法栖息沼泽,这难道不是源于有所偏颇之气吗?”

 

古语说:人是万物中最灵慧的存在,即便天地有所缺憾也能予以补全。因此人应当与天地并立为三才,不可与寻常万物等同而论。

 

《万年县志·双峰格言》解析:

 

这篇文章虽短,但蕴含了深刻的哲学价值和宏大的意境。此文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人贵论”和“气禀说”,并由此推导出人的道德责任与崇高使命。

 

文章开篇就建立在“气本论”之上,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由“气”构成。这是宋明理学解释世界多样性的基本框架。

 

关键在于“正”与“偏”的区分。人得“气之正”,故其形、其心、其才皆完美中正,能与天地结构相对应(头圆象天,足方象地)。物得“气之偏”,故其形态功能皆有所局限和偏向(陆者莫能渊,水者莫能薮)。这为“人为何优于万物”提供了一个形而上的哲学解释,而非简单的宗教或神话解释。

 

儒家一贯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此文将此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不仅说人“灵”,更具体描绘了人之“贵”的体现:

 

形体之贵:人的身体是宇宙的微缩(“小宇宙”),完美对应天地日月山川。

 

心智之贵:“心之灵包乎天地”,指人的认识能力可以理解并包容整个宇宙;“才之美制乎万物”,指人的实践能力可以利用和改造万物,创造文明(鼎鼐、冠裳、宫室、车马)。

 

智慧之贵:“知往知来,知微知彰”,指人具有超越当下、洞察规律、预见未来的理性能力,能理解和应对吉凶祸福。

 

文章意境的升华和哲学价值的落脚点以结论“天地不足者亦能补然,当与天地配,不可以万物论”引出了儒家最崇高的理想——“天人合一” 与 “三才之道”(天、地、人)。

 

全文的基调不是谦卑的,而是充满理性自信和道德昂扬的。它不是在宣扬人的渺小,而是在讴歌人的伟大潜能和崇高使命。“补天地之不足”一句,更是将这种意境推向了巅峰,描绘出一种人作为宇宙的修补者和协同创造者的积极、能动、豪迈的形象。这是一种典型的“士大夫”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


指导单位:万年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万年县政协文史馆

指导专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  潘旭辉

协      助:黄祝庆、王炳万、周俊、饶良鸿

                饶志坚、饶垂智、陈素芳

     文:王团华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