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聚首 共话儒学:2025衢州儒学论坛专家发言摘录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9-28 22:33:39
标签:

群贤聚首 共话儒学:2025衢州儒学论坛专家发言摘录

来源:《衢州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十七日庚辰

          耶稣2025年9月8日

 

9月6日上午,2025衢州儒学论坛开幕。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孔文化研究院院长干春松主持论坛。

 

本次论坛以“儒学的南方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国内外儒家学者齐聚一堂,并立足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畅所欲言,进一步探索儒学在伦理教育、生态观念、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当代意义,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源泉。

 

本文按发言顺序,整理摘录了陈来、张志强、于建福、杨朝明、朱汉民、李晓、徐庆文、罗安宪、董平9位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全面理解“衢州指示”的奠基性意义

 

陈来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今天,我想谈一谈我对书记“衢州指示”的一点认识。

 

2005年9月6日,同志视察衢州时指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此后,衢州市和浙江省遵循这个指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今天,在开启百年征程之时,我们要进一步全面认识“衢州指示”的精神和意义,要把对指示的认识、理解提高到更高水平——孔子文化包括南孔文化,但不限于南孔文化。

 

十八大以来,书记对儒学思想、孔子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地作了两次长篇重要讲话,全面具体地论述了儒家思想及孔子文化对中国、对世界的意义。讲话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部分,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延续、发展,对形成和维护中国统一的政治局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讲话完成了党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方针的重大战略转变,而这一转变的理论和实践的起点,应该是“衢州指示”。

 

所以从“衢州指示”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一系列论述,证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国理政上,把对孔子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弘扬作为重重的一项措施,是经过长期思考的。

 

我们应该把“衢州指示”放到从衢州到曲阜到国际儒联讲话这个过程中,全面整体地理解“衢州指示”的奠基性意义,从而了解文化思想产生形成的这个动态过程。

 

 

 

衢州是传承与传播孔氏南宗文化的关键阵地

 

杨朝明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星河中,孔氏南宗文化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在华夏大地蓬勃兴起,衢州在这一伟大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成为传承与传播孔氏南宗文化的关键阵地。

 

孔氏南宗文化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既传承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又在南迁的历史过程中融入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家族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深入探究孔氏南宗及其文化精神传承,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更能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

 

传承孔氏南宗文化精神有助于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孔氏南宗文化精神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通过弘扬孔氏南宗文化精神中的“礼”文化,衢州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孔氏南宗文化精神,可以从加大弘扬力度、加强合作交流到创新传承方式等方面入手,如加大对传统文化弘扬的力度,落实“第二个结合”;加强南北孔以及全国各地在传统文化发展方面的合作;加强孔氏南宗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传承方式。

 

孔氏南宗及其文化精神传承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伟大事业。衢州在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需不断努力。

 

 

 

东南儒学,儒学创新的坚强力量

 

徐庆文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孔子创立儒学后,儒学的发展就有南北地域差别。北学精神特点是“则古昔,称先王;内其国,外夷狄;重礼文,系亲爱;守法律,畏天命”;南学精神特点是“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繁文;明自然,顺本性”。

 

近年来,儒学的地域发展兴盛,“东南儒学”又开辟了新的地域。诚然,东南儒学目前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其精确性以及特点等,还需要经过学术发展的考量。就目前来讲,东南儒学的发展是有其优势的:第一,东南儒学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二,吸收外来文化创新儒学;第三,文史传统与学术实用化;第四,以“艺”贯“道”的新思维。

 

东南儒学属于典型的南方之学,具有道家哲学的底色。以“艺”贯“道”,以“数”解“理”,是东南儒学的传统特色。近代以来,儒学按照西方学科划分,一直归属于人文学科。但现今随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呼声不断加剧,学科分治走向科际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社会科学化儒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医学化儒学等方兴未艾。另一个层面,AI技术与儒学或者说AI儒学也逐渐萌芽。

 

东南儒学的优势,恰恰在于儒学的融合创新,借助自身的传统优势,融合中外优秀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儒学体系,东南儒学会成为儒学创新的坚强力量。

 

 

 

在“第二个结合”指引下,深入挖掘南孔文化的当代价值

 

张志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在坚定文化自信、确立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做好“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文化思想的方法论。陈来先生把书记对南孔文化的系列指示,总结为“衢州指示”。

 

如何深入理解“衢州指示”在文化思想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意义旨趣,深刻领会南孔文化的当代价值,对此,我谈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高度上把握南孔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地位。衍圣公随赵构南迁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文教中心的南迁与文教的进一步南传。伴随文教中心的南迁,带来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变化。以衢州为中心形成的东南儒学走廊,是对这一文化进程的具象化展现。

 

其次,南孔文化所象征的中华文明新发展,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前提。“第二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要让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南孔文化所带动的中华文明新发展,是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前提。

 

第三,作为文教南传象征的南孔文化,在推动文教内转下移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化和凝聚。我们需要深入全面地总结南孔文化的精神价值,进一步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的文化土壤。对此,衢州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早期儒学与宋学相融共通

 

朱汉民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岳麓学者杰出教授

 

早期儒学与宋学传承可从经传、子学两脉络考察,子学脉络中《论语》与宋儒“语录”体继承关系显著。《论语》开启的语录影响了唐代禅学、宋代道学,宋儒之所以要追随《论语》的语录体,其实是继承了孔子的“为己之学”“切问近思”的思想传统和教育传统。

 

早期儒家兼具经传阐释与子学开创者身份,既为“六经”作传创发新义,又以私人讲学留下《论语》《孟子》等子学典籍。《论语》是首部语录体子学著作,记录孔子师徒对话,其“语”为讲学言论、“论”为编纂,此形式被《曾子》《子思子》等继承。汉至隋唐,经学主导,子学式微。

 

两宋子学复兴,虽多为儒家内部学派,却重现百家争鸣特征,宋儒热衷以“语录”“语类”等体记录讲学。清代民国部分学者认为宋儒语录体仿禅学,实则禅宗语录体是受先秦儒家子学传统影响的中国化产物,宋儒语录体直接源于《论语》等早期儒家子学著作,继承孔子“为己之学”“切问近思”传统。

 

早期儒学、禅宗、宋学语录体有两共通点:均欲突破经典限制,借师徒对话实现思想重建与人才培养;均视学术教育为求学者精神人格完善过程,并结合生活实践。宋儒重视早期儒家子学,如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既因子学利于思想交流,也因子学所涉问题与宋儒思想内在相关。

 

 

 

孔宗南渡,中国文化重心随之南移

 

罗安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建炎三年(1129)春,时任衍圣公的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率领族人南迁,后在衢州安家。衢州从此成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史称“东南阙里”,孔端友被尊奉为孔氏南宗的开创者。

 

孔氏大宗南渡以来,孔氏后裔在江南地区传承家族传统,很快融入江南社会,与江南社会文化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孔氏南宗文化。

 

孔洙让爵后,孔氏南宗以衢州为中心,在江南诸省传播儒学。南宋时,衢州书院从5家增加到17家,不论数量还是知名度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元朝有孔氏后裔22人出任学官,7人专任或兼任书院山长。南宋至元年间,曾推选历代名儒共29名,其中竟有20位出生于衢州周围300公里半径之内。南宋时期4位大儒: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张栻,有3位在300公里半径之内。

 

南宋之前,中国学术的城市是长安、洛阳、开封以至于安阳、淄博,均为北方。而南宋之后,上述城市皆失去了文化中心的地位,北方整体在文化上落后于南方。随着衍圣公孔端友的南渡,以及二程学说的南传,尤其是南宋浙东永嘉、永康、金华学派的形成与朱子理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文化中心正式南移。

 

 

 

衢州孔氏家庙承载着南孔族人的根脉记忆

 

于建福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衍圣公孔端友随宋室南渡,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即他带着“孔子夫妇楷木像”、唐吴道子绘“先圣遗像”等圣物以及《论语》等儒家典籍。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南渡本身就是有效传承中华文脉的一种途径,所以我就作出了一个判断:“圣物随身、道统在肩”的文化迁徙。之后南孔族人以“弘道”为己任,将儒家文化的火种带入江南,为中原文明在江南的延续奠基发力。

 

衢州孔氏家庙作为南方儒学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南孔族人的根脉记忆。宋宝祐元年(1253)始建的家庙,仿曲阜孔庙,庙内的大成殿、思鲁阁、圣泽楼构成“尊祖—思鲁—弘道”的精神序列。孔子夫妇楷木像与“先圣遗像”碑,道尽南孔族人对洙泗祖庭的精神守望。

 

南宗世系非常清晰,根在衢州,枝散江南,成为江南孔氏寻根的“文字坐标”,家庙与族谱共同构建了南孔族人的身份认同。江南孔氏通过仪式强化认同,比如每年春祭,衢州家庙举行“南孔释奠礼”,江南各支派代表均派族人参与,仪式程序循儒家古礼,融入江南丝竹、稻作元素,形成“古礼新诠”地域特色。

 

孔氏南宗文化已超越家族范畴,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精神:她是家国动荡时的文脉坚守,也是和平年代的价值守望,更是传统与现代碰撞中的返本开新;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对根脉的深情回望,更需要新时代对根脉的呵护滋养。

 

 

 

南孔儒商文化是中华传统商业文化的璀璨明珠

 

李晓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孔儒商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华民族创造过发达的工商业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自成一脉的商业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特质,塑造着商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事业追求、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得失标准。

 

战国时期白圭提出的为商四德“智勇仁强”,总括了中国商业文化史上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与儒家推崇的君子三达德“智仁勇”、兵家倡导的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等有共通耦合之处,以中国式话语体系构建了中国商业文化的主体框架,是工商业者传承数千载的群体性共识。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诚一”之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规律性启迪,“仁能以取予”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优良传统和实践榜样。这些打着深深民族烙印的理念和原则,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对商人职业和商业特点的深刻理解和思辨高度,既随着世事变迁与时俱进,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迄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取予以仁的思想、博施济众的精神,与守望相助、四海一家的胸怀相得益彰,必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和中国企业成长壮大产生日益广泛的世界影响,为人类商业文明的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光添彩。

 

 

 

两次文化南渡,体现儒学的与时俱进

 

董平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南孔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文化南渡,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四世纪“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一次是十二世纪金兵入侵后北宋的文化南渡。

 

从政治上来说,这两次“南渡”显然是当时朝廷失败后的仓皇出逃,但客观上来讲,两次南渡却极大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尤其促进了南方文学、宗教、思想、审美趣味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次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不会如此彻底,中华文化也不会迎来一次又一次发展高峰。历尽艰险终于重见光明,与时俱进造就“涅槃重生”。南方儒学一路以来各种思潮学派的发展历程,正契合着当下“与时俱进”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态度。

 

儒学,是中华文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孕育发展出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在“南孔圣地”衢州再次开启2025衢州儒学论坛,表面上是在讨论儒学的理论研究,但从根本上来看,我们是在做一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思想实践,这本身就是对儒学南方传承的当代体现。我相信,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国际儒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南孔文化研究一定会有无限辉煌的未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