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传统
——2025年中国哲学暑期讲习班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廿三日丙戌
耶稣2025年9月14日
2025年7月21-27日,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联合主办的“经史传统——2025年中国哲学暑期讲习班”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举办。本次讲习班旨在通过经典文本的讲习与研讨,汇聚学界新进,探讨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的根本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哲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并期于切磋讲习之外,塑成人文学术共同体意识。
一、开幕式
7月22日上午,讲习班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幕。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畅主持,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上,陈少明老师首先感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并向与会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以人工智能发展及其衍生的“文科危机”为背景,陈少明老师援引皮锡瑞的《经学历史》,讨论了注重传统的“经术”与着意求新的“学术”的关系问题,并期待各位学员能够在本次活动当中克服困难、承担责任,以“文史”为资源,进而树立起一种建基于以往之历史知识的自我认识与文化认同。
刘丰老师首先感谢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在活动前期所做的筹备组织工作,并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学员表示欢迎。随后,刘丰老师不仅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这两个研究单位的学术传统,而且将“经史传统”这一活动主题置入了当今学界有关“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的论争当中加以理解。最后,刘丰老师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希望各位学员能够在交流学习、互通互鉴当中结成深厚的学术友谊。
二、专题讲座
7月22-26日,本次讲习班围绕“经史传统”的主题共组织了九次专题讲座,分别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丰、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长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陈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副编审胡海忠主讲。
7月22日上午由陈少明老师进行讲座,题目为《原象:对想象、抽象和象征的关联考察》。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畅主持。本次讲座从“象”这一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出发,旨在通过考察其在想象、抽象与象征活动中的作用,系统梳理人类文化中器物、艺术、语言、文字、货币乃至思想观念的生成机制。陈少明老师提出,“象”作为连接具体事物与抽象观念的创造物,是理解人类心灵与文化结构性对应的关键。
7月22日下午由刘丰老师进行讲座,题目为《宋代〈周礼〉学研究的特色与意义》。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主持。本次讲座系统考察了宋代《周礼》学研究的学术特色与政治意涵。《周礼》作为"周公致太平之法",成为宋儒"复三代"理想的核心载体,其诠释始终交织着学术与政治的复杂互动。讲座揭示了宋代经学"以学术议政"的典型特征,《周礼》诠释成为观察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与党争形态的重要窗口。通过经典诠释与制度实践的互动分析,为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7月23日上午由李长春老师进行讲座,题目为《论德性政治——一个基于经史传统的讨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震主持。李长春老师指出,对早期中国哲学中德性论的系统处理,以及将德性从美德伦理学视域转至政治哲学视域考察,是其近年研究的重点。而本次讲座是该系列研究的关键部分,旨在区分基于道德与基于美德的政治,以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明。
7月23日下午由李震老师进行讲座,题目为《经史之际:邵雍的皇帝王伯论》。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苏杭主持。李震老师指出,中国哲学经典中性理学与经史学相互融摄启发,理学语境下哲学表达常发生于 “经史之际”,而邵雍《皇极经世》是融贯经史的典范。讲座聚焦《皇极经世》及其 “皇帝王伯” 思想。邵雍构建 “元会运世” 时间结构,以纪年显正统,体现 “前理学” 倾向与乐观史观。李老师从学说概貌、立言重心与自我期许进行阐释,强调邵雍融合儒家义理与历史条理,融摄霸道,隐含继承孔子伟业的期许。
7月24日上午由陈畅老师进行讲座,题目为《契圣归宗——〈明儒学案·姚江学案〉的学脉建构及其经史义蕴》。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丰主持。讲座探讨黄宗羲如何借《姚江学案》为明代心学探寻哲学与政治双重出路。陈畅老师核心阐释了黄宗羲对阳明心学的改造 ——“寓性命于经史”。陈畅老师认为,黄宗羲心学与朱子学世界观迥异:朱子学求整齐划一,心学重 “差异性个体多元共生”,肯定个体自发力量为超越性源泉,主张打破框架、尊重多元。正是这种对个体力量的解放,使阳明学遭张居正禁讲,而黄宗羲师徒将其疏导为经史落实的建构性力量。
7月24日下午由陈贇老师进行讲座,题目为《何谓“文明”:以中国经史传统为视阈》。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畅主持。讲座围绕文明概念的中西源流、中国经史传统文明观中的文质与天人问题及文明多元与意义等价等核心议题展开。讲座探讨中西文明观念。西方“文明”概念源于米拉波,用于标榜先进、区分他我,曾经历单数到复数演变,并与自然对立。中国传统视文明为“文”的动态过程,强调文质平衡、天人合一,西方仅对应“人文”。陈贇老师认为文明多元且意义等价,应相互开放,化解价值冲突,回归天人和谐。
7月25日上午周春健老师进行讲座,题目为《社会学视域下的经典与解释——以费孝通〈乡土中国〉引述〈论孟〉为例》。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永义主持。讲座以费孝通《乡土中国》为基,探讨“文在乡野”的文化哲学内涵。周春健老师指出,“文”指文字文明,“乡野”为礼俗社会,“在”是哲学实存。费孝通引用《论语》《孟子》并非严谨考据,而是基于生活经验与社会学视角进行创造性阐释,如“差序格局”等概念,实现了经典与经验的双向互动。周老师认为,这种阐释兼顾逻辑与历史统一,为理解经典提供了重要方法。
7月25日下午由陈明老师进行讲座,题目为《船山<四书>诠释与其再造儒学的努力》。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赖区平主持。讲座聚焦王船山思想,探讨其基于明亡反省,对宋明理学及《四书》学的批判与重构。船山深入反思士人学养不足,融汇程朱陆王,以“内外一贯”为宗旨重建儒家义理。他通过重释《四书》,融合道德、历史与政治实践,致力儒学改造,深刻影响明清学术及近代思想。讲座最后就气论价值普遍性、礼与名教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7月26日上午由胡海忠老师进行讲座,题目为《情深而文明——从整体论理解中国哲学的情感》。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马永康主持。本次讲座探讨中国哲学“整体论”传统中情感与文明的关系。胡海忠老师指出,情感源于变化中的感应关系,是整体性生存的心灵基础。他辨析了李泽厚、朱谦之等学者观点,强调中国哲学未彻底贬斥情欲,部分“情”应作“情实”理解。以魏晋玄学为例,个体情感的自觉既是对有限性的安顿,也体现了“称情而直往”的礼义追求。最终,“情深而文明”被阐释为人以至诚参赞天地化育、极致发挥主体性的表现。
三、学员报告
7月24日晚,参加研讨班的各位师友汇报了此次提交的参会论文。会议共分五场,分别由张与驰老师、苏杭老师、李震老师、张程业老师、詹嘉玲老师、罗慧琳老师、仝广秀老师担任评论人。此次报告会涉及主题广泛,涵盖先秦哲学、宋明理学、经学等诸多领域的重要议题。五位老师在报告结束后,对每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精要的评论。老师们围绕论文提出问题,并在学术训练方面提出建议,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互动。通过本次报告,同学们在时间控制、论文结构、报告形式等问题上有极大收获。此外,学员之间也就论文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四、圆桌会议
2025年7月26日下午,本次讲习班举行了以“经史传统”为中心的圆桌会议,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苏杭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丰、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长春、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胡海忠参与讨论,共同探讨“经史传统”作为中国哲学研究新地基的核心议题。
主持人开场(苏杭,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苏杭老师指出,在过去的几天里,各位老师已经从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各个层面,为我们深入剖析了“经史传统”的丰富内涵。今天,我们希望将视角从微观提升至宏观,共同探讨“经史传统”如何能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地基。每一位老师对这一传统的理解都存在着微妙而重要的差异,这正是本次会议的魅力所在,也需要各位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
刘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丰研究员指出,中国哲学研究正面临着回应时代需求与传承历史文明的双重任务。他回顾道,自冯友兰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构其哲学史体系以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进行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界已普遍意识到,必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认识中国哲学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的独特品格。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趋势,正是从宏观、广义的文明史角度来理解中国哲学。在此背景下,经学研究的复兴与古典学的兴起,成为两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学术现象。经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其丰富的义理与思想史内涵,为哲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方兴未艾的古典学,其研究内容也与中国哲学有着高度的重合。刘丰研究员强调,经学和古典学并非要取代哲学,而应被视为对其极有益的补充和参照。它们三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补的互动关系,共同促进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化,而非相互排斥。
周春健(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周春健教授以“经史传统的当代登场”为切入点,剖析了此概念的复杂面相。他将学界对“经史传统”的理解归纳为四种模式:传统的经学加史学、中华文明的自身原理、整体性的经学传统以及实事求是的史学传统。他个人倾向于将经史传统在本质上视为一种以经学为核心,史学为表里的知识体系。周教授认为,今天重提“经史传统”,其核心在于回应中国当下的重大问题,具有一种“新经学”的向度。他回顾了历史上经史传统的几次重要“登场”,如唐宋之际对理学的回应、明清之际对心学的反思。他特别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当代登场”,其背景与前两次截然不同,它主要面对的是“西学”这一参照系。在积累了百年来向西方学习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后,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并激活自身的传统。因此,谈论“经史传统”,并非保守复古,而是为了“激活创新”;其目的不是研究“古学”,而是为了观照“今学”,旨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开放视野下,立足现代、面向未来,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
李长春(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李长春副教授为“经史传统”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精神谱系”。他认为,若要理解今日的经史传统,可追溯至清代的三位关键人物:王夫之,以其“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姿态,展现了经学诠释的巨大创造性;章学诚,以“六经皆史”的洞见,将对天道性命的追问落实于历史之中;及至廖平,则将经典世界与历史世界的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谱系为我们创造性地面对传统提供了深刻启示。接着,他将此谱系与当下方兴未艾的“古典学运动”相联系。他批判了以特定时段来界定古典学的做法,创新性地提出,古典学的核心应是“经典传统”本身。以此为核心的古典学,能有效引导当前经学复兴的潮流,防止其陷入琐碎化与“去哲学化”的风险。最终,他将“经史传统”定位为中国哲学“新地平线”与“新地基”,是我们站立其上“仰望星空”的坚实大地。
刘伟(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刘伟副教授从先秦诸子学的角度,论证了经史传统作为补充的必要性。他指出,传统的哲学史叙事常常忽略了战国诸子学的丰富性,实际上,诸子百家是一场摆脱古典、充满内在张力的思想运动。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敏锐地观察到诸子间的不同取向。这种分野揭示了一个深刻问题:战国诸子学,尤其是儒家,倾向于将社会整体的完善化约为个体道德的完善,即通过“修身”最终达至“平天下”,这在逻辑上消解了“整体”本身。这种个体主义的路径,使得那些关乎社会整体运作的情感、欲望、治理技术等面向,难以被纳入其伦理学框架。而经史传统,恰恰能够关照到这些被纯粹“道理言说”所遮蔽的社会整体性问题。因此,作为对诸子学,尤其是其个体化、伦理化倾向的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和校正,经史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整全的观察视野。
李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震助理研究员将“经史传统”视为中国哲学“再出发、再重建”的契机。他借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认为哲学在于不断地“自我拆台,原地重建”,以求通达更深的真实。他指出,我们所熟悉的、以西方哲学范畴为框架的中国哲学史,常常会忽略或无法充分处理中国思想中的核心议题。而“经史传统”提供了一个内在于中国文明自身的理解框架。它视“经”为文明的基本原则,“史”为这些原则在具体时空中的展开与实现,二者构成并重的关系。经史并重,意味着“经”的原则必须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点中才能获得理解。在此视野下,子学并非创立异端,而是书写“传”,是对经典的继承与发展。因此,经史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能够解释历史变迁的哲学视野,是对静态范畴分析的有力辩护与超越。
胡海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
胡海忠副编审认为,“经史传统”的确立,是当代学人对中国哲学地基进行清理后的重要贡献,它既是“地基”,也是“道路”和“方法”。他强调,在经史之中,不仅经是根本,史同样是根本。历史维度在中国思想中的重要性,必须被充分强调。这决定了我们的文明是一种以历史为本的文明,我们的生存重心和认识重心都安放在具体的经验世界。所谓“六经皆史”,其深意在于,“经”所揭示的普遍原理,是从具体的、对人类生存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中总结而来,而非悬空设定。因此,经与史构成了一种循环互动的关系:历史的演进不断丰富和修正经的内涵,而经的原则又反过来引导历史的未来走向。把握经史传统,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解释过去,更能为我们应对未来的变化提供有效的方法与坚韧的力量。
五、闭幕式
2025年7月26日下午,本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山大学哲学系“经史传统”讲习班在珠海闭幕。闭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长春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陈畅分别致辞。
张伟老师首先在致辞中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对本次活动的鼎力支持。他高度认可并充分肯定经史传统研究方向的重要学术价值和深远意义,中山大学哲学系将持续关注并大力支持该方向的发展,特别是在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包括招生拓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重点投入。他指出,短短一周的讲习班,让大家在经史传统的探索中结下了深厚的学术情谊。他特别期待同学们能借此契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建立紧密的学术联系。张伟老师强调,经史传统是一项奠基性事业,亟需在座每一位青年学者接续奋斗。他殷切希望大家秉持这份缘分与使命,在各自领域深耕精研,让经史传统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共同将这项“筑基”事业推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
刘丰老师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和中山大学的悠久渊源,正是在过去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南北两个中国哲学的重镇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紧密的联结与深厚的学脉传承,尤其在经史传统等核心议题上达成了宝贵的学术共识。得益于2017年获得的持续经费支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研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启动了“经史传统”系列研究活动。七年间,“经史传统”项目持续推进,成功举办了七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并配套组织了系列讲座、出版了多部专著,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最后特别感谢齐聚珠海的三十多位年轻学生以及部分青年老师。同时,刘丰老师衷心感谢了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以及其带领的博士后、研究生团队,正是他们辛勤高效的会务筹备和默默奉献的幕后工作,才保障了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
最后,陈畅老师首先诚挚感谢张伟主任为本次讲习班提供关键的经费支持。同时,感谢学员们的踊跃报名和积极参与。他指出,陈少明教授多年来提倡“做中国哲学”方法论革新与“经典与解释”实践,塑造了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独特的学科气质;“经史传统”与“经典与解释”构成多维度的理论关联,是其有机组成部分;真诚期待在座的有志青年选择报考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项目,或申请博士后研究员,与中山大学哲学系携手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