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千古文庙: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

栏目:2025年度全球祭孔、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25-10-02 11:39:53
标签:

至圣先师,千古文庙: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

来源:“明伦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初七日庚子

          耶稣2025年9月28日

 

 

 

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谨以此文,致祭中华儒家思想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

 

 

 

 孔子的诞辰和地位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一个伟大的灵魂——孔子诞生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年的9月28日,山东曲阜孔庙都会举行祭孔大典,包括乐舞告祭、恭读祭文等仪式。在中国其它地区与日本、韩国等地,也会举行纪念活动,这一天,堪称“中国的圣诞节”。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对后世影响深远,被推尊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在中国,一向被尊为“至圣先师”,代表着一种最崇高、最完美、最伟大的人格。两千多年来,他的形象依然是仰之弥高,即之也温,威而不猛,气象宜人。他和弟子留下的《论语》一书,是一部取法高明、化人深远的经典,可谓“中国人的圣经"。

 

孔子并未离去,他在世人心中活成了一汪浩瀚无垠、可望可及的人生之海。

 

 孔子的经历和影响力

 

 

 

孔子三岁丧父,母亲和他被父亲的正妻赶出家门,从此过着清贫的生活。因此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是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青年时期就成了一位有学问的贤者,以致当时鲁国的贵族,临死前会叮嘱儿子拜孔子为师。

 

后来,孔子入仕做官,怀抱将王道思想付诸实践的理想,遭至权臣的嫉恨,不得不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继续追求仁政梦想。历经坎坷,依然无法实现,只能教书育人,成了古今以来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门十哲”。

 

他还整编“六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集夏、商、周三代之大成,传承了文化事业。

 

 

 

他在世时就被弟子仰视为“天纵之圣”,把他比作“日月”,说他“仁且智,夫子既圣也”,视为“天之木铎”。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敏锐地看到历史上除了政统,还有一个影响更大的道统存在。因此,他把孔子写入了“世家”。司马迁对孔子的丰功伟绩推崇备至,在《孔子世家》中写道:“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的“至圣”称号便是来源于此。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化最初的基因,引领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梦想,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性意义。全世界不仅有着诸多的孔庙、孔子书院,连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也雕塑着孔子的形象,代表着东方文化。

 

 

 

 孔子谥号及孔庙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缔造者,“至圣先师”是崇高的谥号,孔庙被视为教化的象征。孔庙在,文化就在,教化就在。因此,全国各地都建有孔庙,又称为文庙,供奉着孔子和历代圣贤,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希圣希贤的教育基地。

 

公元前479年,被迎回鲁国却并未受到重用的孔子逝世,鲁哀公涕泪俱下,亲自写下诔文:“旻天不吊,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尼父”,是官方祭祀对孔子的第一个尊称。

 

次年,为纪念孔子,鲁哀公把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间房子改为祀庙,成为最早的孔庙。庙中保存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物,奉祀着孔子及母亲颜征在、妻子亓官氏的神位,从此,孔子后裔每年按时令祭祀。这就是后来遍立神州各地的孔庙雏形。

 

儒家思想在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严冬后,在汉代迎来了春天,“独尊儒术”成了国策。汉高祖刘邦开帝王亲祭孔子的先河,在曲阜孔庙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历代帝王纷纷仿效。东汉桓帝时,官府拨款修复孔庙,使孔庙具有了官设庙堂的性质。

 

 

 

汉平帝时,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位列头等爵位。“宣”为谥号,《谥法》曰“圣善周闻曰宣”。从此,“宣”字谥号延续了近两千年。

 

汉代以后,追孔的热潮逐渐褪去了神秘色彩。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并流,在发展中走向调和。

 

北魏孝文帝给孔子上谥号曰“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封孔子为“邹国公”,隋文帝追其为“先师尼父”,唐高祖称孔子为“先师”,唐太宗先称“先圣”又改为“宣父”,唐高宗尊其为“太师”,武则天定谥号为“隆道公”。数百年间,孔子的谥号一直在变化。

 

为弘扬儒家学说,唐太宗下令在京城和各地为孔子立庙,并派官员专门修建阙里(孔子故里曲阜)孔庙,赋予了“孔庙表率”和“祭祀孔子中心地”的意义。

 

 

 

宋真宗时,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四年后,追尊赵氏皇族先祖赵玄朗为道教之神,庙号圣祖。为了避讳,改孔子谥号为“至圣文宣王”。与宋朝并存的西夏国则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给予了孔子皇帝的名分,宣示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领部分族人,抱着据传由孔子弟子子贡所刻的孔子夫妇楷木像随驾南迁。宋高宗赐居浙江衢州。

 

后来,衢州孔氏多次上书朝廷,奏请在衢州建立孔氏家庙,即后来敕建的孔氏南宗家庙。从此,衢州作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被称为“第二圣地”“东南阙里”等,与仍留在北方曲阜的孔氏族人并称为南北二宗。

 

这一时期,朱熹作《四书集注》,推动理学发展,确立了之后数百年儒学的发展面貌。出自朱熹之口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得到了朝野的认同。

 

 

 

元朝为了稳固统治,利用儒家的“君臣之义”处理民族关系,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从此,孔子获得了一个“顶级”称号。

 

明代为了削弱孔子的政治象征意义,去掉王号,改称“至圣先师”。

 

清军入关后,为了获得汉人认同,清政府大力尊崇儒学。顺治二年,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简化为“至圣先师”,沿用至清末。

 

康熙帝在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写下“万世师表”的匾额。雍正帝颁诏“加封孔子先世五代俱为王爵”。

 

雍正二年(1724年),曲阜孔庙大成殿遭遇雷击起火,除崇圣祠外,其余木结构建筑均遭烧毁。

 

雍正帝下诏令大臣监督修复,由清廷拨款,用时六年方告完成。这是曲阜孔庙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建。

 

 

 

新建的曲阜孔庙呈现出一派雍容华贵的皇宫气度,雍正帝允许曲阜孔庙采用北京紫禁城的皇家建筑式样,并亲自书写了匾额。

 

清廷兴起了在全国各地修建孔庙的热潮,现存的各地孔庙建筑基本上都是出自这一时期,且普遍得到了规模和规格的提升。

 

清代对地方府县孔庙称为“夫子庙”、“学宫”或“文庙”等,体现出庙学合一的特色。

 

 

 

两千多年来,孔庙配享从祀的人数也在增加,先是加入了“四配”即:颜、曾、思、孟,后又增加了“十二哲”“先贤”“先儒”等,经过历代增添更换,至民国时期多达一百五十六人。孔庙祭祀制度的发展史,可谓一部官修儒学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风风雨雨。

 

每年的孔子诞辰日,山东曲阜及各地孔庙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祭孔活动,这是“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大场景。

 

“素王”是除却官方记载的封谥与褒赞外,民间流传的对孔子的尊称。“素王”出自《庄子》一书,西晋玄学家郭象对“素王”一词的解释是:“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也”。意思是“有圣智而无位”可称“素王”。民间称赞孔子的“圣人”之智与“刑德兼治”的政治主张,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孔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庙宇,我国国内约有1600多座,保存较好的有300余座。

 

随着儒学的传播和华人的移居,东亚、东南亚国家很早就有孔庙出现,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等分布着大约2000多座孔庙。美国是西方社会中儒学研究最活跃的国家,每年都有华人纪念孔子诞辰的活动。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孔子的思想与精神在现代工业文明中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

 

纪念孔子就是为了用我们虔敬的心情来传承中华文化,实现自我升华,让孔子的思想、精神贯注于庸常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达到坦坦荡荡、顶天立地的人生境界。

 

中华文明代代传承就是对孔子最高的谥号,人人在心中沉淀儒家精神内涵就是在修建最好的孔庙。

 

 

 

 孔子的智慧永垂不朽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人类的。孔子的儒学智慧光辉温暖人类,照亮环宇。

 

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浸润着世世代代,无数中国人凭着这股浩然之气,不忧不惧,从黑暗走向光明。

 

在当代,儒学依然被学者尊崇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需之学、大人之学、君子之学。孔子的思想早已深入了我们的骨髓。

 

 

 

著名学者叶嘉莹曾说过,她开蒙读的《论语》对人生路途影响至深,无论遇到任何困惑或苦难,从《论语》中都可以得到答案和解脱。

 

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中国读书人应有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别人读《论语》。若每人到六十岁,都读四十遍到一百遍,社会就会大改其貌。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所在,书中并无甚深玄义,人人能知,人人能行,每一句话都在教我们什么是为人之道,什么是立身处世,什么是人生境界。我们只要有孔子之志,便可学孔子之学。

 

 

 

当你领悟了圣人的智慧,也就真正参悟了人生,从此心性通透,终身受用。

 

孔子的智慧,一定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垂不朽!他将会被中华民族永远铭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文章作者:周千之(海波),明伦书院老师。图片来自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