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言不朽,文明永续 ——“四海·文礼”2025年祭孔大典

栏目:2025年度全球祭孔
发布时间:2025-10-03 12:34:01
标签:

德言不朽,文明永续

——“四海·文礼”2025年祭孔大典

来源:“北京文礼经典学校”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初八日辛丑

          耶稣2025年9月29日

 

 

 

祭孔典礼,作为华夏民族礼教的一种,承载着对孔子的敬仰与怀念,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优良传统的最好展现。每逢“928孔子诞辰日”,北京文礼经典学校都会组织庄重的祭祀仪式,礼敬先师孔子。

 

2025年“928孔子诞辰日”,北京文礼经典学校八十余名师生,组成礼生、贡生、雩舞、佾舞四大方队,参与了由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举办的两岸礼乐祭孔典礼。

 

前期启动准备

 

5月20日,周语欣校长、林海霞副校长、吕丽委副校长率领文礼经典学校师生来到位于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的四海孔子书院,参加了“孔历二五七六年四海孔子书院祭孔大典”启动仪式。

 

启动会上,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勉励大家,参与祭孔的训练,可能过程当中会有点汗,但希望同学们能够全力绽放出自己的气象,让看到你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信心。周语欣校长随后说,这是一个庄严的启动,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我们文礼经典学校师生有幸能够参与到四海孔子书院非常成熟的祭孔典礼中来,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担当。我们对孔子最大的尊重就是应该读孔子的书,传孔子的道,希望所有参与人员,回去后都可以再把《论语》读一百遍。

 

 

 

图左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图右北京文礼经典学校周语欣校长

 

 

 

观看2024年祭孔典礼视频《斯文在兹》

 

 

 

图从左向右,礼生方队队长王守旺、佾舞方队队长刘敏、雩舞方队队长李新月、贡生方队队长贾丽丽

 

回到学校后,在各方队老师的带领与四海书院老师的指导下,文礼学校八十余名师生展开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紧张训练。暑假过后,校内组织第二次动员会,再次强调此次祭孔的重要意义,希望各参与人员能够打起精神,不负担当,直到典礼圆满告成。

 

在训练期间,冯哲院长也多次莅临学校给予指导,并强调祭孔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通往心灵深处的自我教化,希望到时候大家拿出最好的状态,感动观礼者。

 

 

 

冯哲院长讲话

 

 

 

吴涛老师指导礼生扶手礼

 

 

 

礼生排练迎神

 

 

 

贡生排练

 

 

 

佾舞排练

 

排练中,大家克服天气炎热,服从指挥调度,没有任何一个人轻言放弃。每一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每一处细节的精心处理,每一点行为都在礼仪的规止进行,严苛的训练洗尽身上铅华,使大家获得心灵上的升华。整敛衣裳,收敛戏心,仪态端庄,步履安详,大家体验到了传统礼乐的独特魅力。

 

祭孔典礼

 

祭孔典礼,礼为先导。恭以整肃,诚以明志。斋明盛服,以承祭祀。礼生方队,着庄重恢弘的传统服饰,配之以清庙之乐,一举一动,展现的是中华礼仪之邦的风范;一进一退,承载的是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所谓“尽吾之心,则动容周旋,无往而不中矣。”

 

贡生,上衣下裳,玄黄相间,以示传统和庄重。在庄严肃穆的乐声中,他们依古制行礼,进退有节,仪态端庄,在静默而严谨的仪轨中,将土、米、棉、麻、盐、酒醴等自然作物敬献于夫子,完成典礼最庄重的礼赞。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的教化,如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命的灵动与喜悦,源于生生不息的感受和成长。雩舞方队的小朋友们,在天地间自由歌舞,演绎欢乐与纯真。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佾(yì)舞,源自三千年前的周朝雅乐,是最高规格的祭典舞蹈。舞生左手持“籥”(yuè),右手持“翟”(dí)——籥为竹笛,象征文德;翟为雉羽,象征武德。白衣素裳,籥翟轻扬,柔顺利贞,诠释了“天人合一”的恒久意境。

 

 

 

学校领导与学校活动方队成员合影

 

 

 

周语欣校长与北京科技大学团体合影

 

所有参礼师生,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动作之行进,表情之呈现,内心之动静,所有人在一种极为庄重的场合让自己内心得到锻炼,充分去诱发心中的诚敬谦和之精神。

 

928当天的祭祀活动,远比任何一次彩排都要精彩。庄重的仪式,让我们仿佛跨越两千多年,沐浴在夫子的仁德教化之下,每位参与者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是对孔子精神遗产的肯定与继承,使孔子的生命又活现在当代中国人的面前。

 

928祭孔的意义

 

祭祀之礼贯通了整部华夏历史,历代礼典、正史礼乐志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而祭孔之礼在其中更有殊圣之含义。

 

 

 

唐君毅先生说:“圣贤人物为我所受之人文教化之本,我之祭圣贤之精神,即回到圣贤那里去。天地为我与一切万物所依以生之本,我之祭天地之精神,即回到天地那里去。此祭之精神,要在返本报本。返本报本,即超越末之现实上之限制,以表现我心灵之超越性、无限性。”

 

蔡仁厚教授说:“‘天地’,是宇宙生命之本;‘祖先’,是个体生命之本;‘圣贤’,是文化生命之本。通过祭天地,人的生命乃与宇宙生命相通,而可臻于‘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通过祭祖先,人的生命乃与列祖列宗的生命相通,而可憬悟一己生命之源远流长及其绵延无穷之意义。通过祭圣贤,人的生命乃与民族文化生命相通,而可真切地感受慧命相承、学脉绵流的意义。”

 

 

 

”诚““敬”是儒家祭祀礼仪的基本精神。临祭之时,致诚敬以感格神灵,则神灵下降,宛如活现于我之前。在祭孔的阵阵礼乐中,我们看到了华夏文脉的流淌,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祭孔之声不辍,而文明之声永存。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