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五行”说源于天道历数考

栏目:思想探索
发布时间:2013-01-19 08:00:00
标签:
林桂榛

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五行”说源于天道历数考
    作者:林桂榛
    原载:《光明日报》2013年01月07日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作者按:本文缩改自作者博士论文《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现载2013年01月07日《光明日报》第13版“国学”栏,刊印时有删节。欢迎读者指正及转载,转载请保持文字完整,剽窃侵权等则必究。)
    
     
    
    范文澜说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天字第一二号学说,梁启超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顾颉刚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古史辨》册五)。齐思和1935年《五行说之起源》说“吾国学术思想,受五行说之支配最深……(五行说)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之中心”,陈荣捷1963年《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则说“阴阳与五行的概念,溯源甚古,而且其源头可能各不相同,然而其历史仍甚模糊”。
    
    文哲界于阴阳五行说尤五行说研究书多文众,但真相似仍模糊。然文哲界所不传知的是1980年代天文学界已在彝族十月制旧历法的启示下探得五行最初非指金木水火土五而指天行之时节五,见陈久金、卢央、刘尧汉《彝族天文学史》、《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三书及相关文,陈久金此后的《陈久金集》、《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中国文化精华文库:天文历数》、《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天文历法卷》、《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贵州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研究》、《中国天文大发现》、《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等书亦及。虽其13条文献证据有数条无效(不存在或错引或误解)及两条则关系较远(《周易》及陈抟论数1~10),但研见尤可贵。
    
    英语界多译“五行”为five elements,取《白虎通》式“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义。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二曾指出:“element一词从来不能充分表达‘行’字……它(行)的真正词源从一开始就有运动的含义。”冯友兰译以five activities、five agents,陈荣捷译以five actions、five operations、five agents并称译以five agents为佳,则是已虑及“行”字运动本义。王贵民1982年《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军制数则》考甲骨文“行”字有人名、行走、军队行列三义且卜辞里表行军、行师、行伍尤多。然甲骨文“行”非王贵民等所谓象十字路口、街口()而衍道路、行走义,实乃群人成列并趋状(形如等)而衍行进、行列两基本义,且该两义声读本相同(如读杭)。
    
    五行本是天文学历数概念而非材质概念,其行是天道行,其五是时数五,金木水火土不自行而天自行。《大戴礼》曰“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汉书》曰“夫历者,正行也”,《周易》曰“治历明时”。《管子》曰“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此“五行”即天行历数义,故曰 “以正天时”。帛书《易传》“子曰”句“水火金土木”1见,“五行”3见,然此“五行”属天道阴阳运行,此“水火金土木”属地道柔刚材质,两者绝不相属。司马迁精于史及天文历法,《史记》引文、补文外的“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等“五行”皆天行时历义,非金木水火土五材质义(五星名金木水火土系后出,刘向曰出自星占是也)。
    
    虽汉代已盛行“五行=金木水火土”观念,但汉代学者仍知“五行”有阐述天道的天行时历义,如《释名》曰“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白虎通》曰“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汉书》曰“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潜夫论》曰“古有阴阳然后有五行,五帝各据行气以生”,《礼记》郑注曰“生气,阴阳气也;五常,五行也”,宋赵祯《洪范政鉴》引郑玄曰“行者言顺天行气”,清陈立引《永乐大典》郑书曰“行者言顺天行气也”,清孙星衍、黄式三引作“行者顺天行气”,宋刘牧《钩隠图》及宋章如愚《山堂考索》等又引郑玄曰“以五行气通于万物”,《春秋繁露》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礼记》曰“播五行于四时……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四时、五行、八正、九解、十二月、二十四节等本系同质概念,历数是也)。唐颜师古注《汉书》曰“谓之行者言顺天行气”,孔颖达疏《洪范》曰“谓之行者,若在天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宋胡瑗《洪范口义》曰“谓之行者,以其斡旋天地之气而运行也故谓之行”。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内经》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道”字本为行迹义,《说文》“所行,道也”,天道即天宇中天体运行之道,天行即天体行,日地天体行而大地阴阳变、节气迁。因日地黄赤交角的存在,华夏先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现大气寒暑燥湿随天宇的斗转星移而相应地发生时令性、节气性变化,此即天之“行气”义。
    
    “五行”又常称五节、五辰、五时、五气、五常、五部、五运等,实皆本于天行义(文献详证兹略)。《内经》曰:“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天地动静,五行迁复。”此反映的是恒星背景下的地球绕日公转之规律。《内经》又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唐王冰注曰“应天之五运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为纪者也”。北赤极、黄极坐标下的天球视运动中,日行一周天的躔度数或日行一周年的昼夜数去余取整并分以10、5常数,则得“十节交替、五行终始”的天文历法数术观。《尚书》、《史记》、《文子》、《淮南子》、《白虎通》、《周髀算经》等曰周年366日,《汉书》、《论衡》、《内经》、《鹖冠子》、《春秋繁露》、《淮南子》、《白虎通》、《周髀算经》等又曰周年365日,华夏先人长期观察昼夜变化及年岁往复,甚早察得一回归年为365~366日,《周易》“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及《淮南子》“岁迁六日,终而复始”意即366日终其余数6日则天道来复。一昼夜行1度则天道周匝365~366度,取整则360度;一周年昼夜日取整360日(余数置闰极便),360分5、10则每节72、36日(古称“九解”则每节40、20日,玛雅太阳历即每月20日),36日分2、3则每节18、12日,于是得5行、10节、20或30节气之数,这就是陈金久等说的《夏小正》、《诗经》十月历及《管子》、《淮南子》一行主72日、全年主30节气的古历记述(数72、36的奥妙性正源此)。
    
    夏代历法即上述太阳历,只要确定岁首则此历法简便明了,且极切近天文视运动中太阳躔度及躔度主导的大地节气变化。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四曰“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论语》孔子曰“行夏之时”即主张推行夏历,《礼记》、《家语》记孔子往杞宋得观“乾坤之义,夏时之等”,郑玄注孔子“吾得夏时焉……吾得坤乾焉”句曰“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史记·夏本纪》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汉书·律历志》曰“言历者以夏时,故周十二月,夏十月也”,汉何休注《公羊传》及魏张晏注《汉书·律历志》曰“周之十二月夏之十月也”,唐贾公彦疏《仪礼·乡饮酒礼》曰“周谓之十二月即夏之十月,农功毕而蜡祭也”,唐杨士勋疏《榖梁传》曰“四时田猎若用时王之正,则周之冬是夏之秋;而云毕成者,冬是一总名,周之十二月夏之十月,万物已收故得以毕成言之”。于“行夏之时”,《孔丛子·辩物》载子思曰“夏数得天,尧舜之所同也……三统之义,夏得其正,是以夫子云”,何晏曰“据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取其易知”,皇侃曰“行夏之时谓用夏家时节以行事也,三王所尚正朔服色也虽异而田猎祭祀播种并用夏时,夏时得天之正故也”,孔颖达疏《礼记》曰“不用秦正而用夏时者,以夏数得天正,故用之也,周礼虽以建子为正,其祭祀田猎亦用夏正也”,宋鲍云龙《天原发微》曰“孔子尝曰吾得夏时而悦者,以为谓夏小正之属盖取其时之正与其令之善也……孔子之论为邦乃以夏时为正,盖取诸阴阳始终之著明也”。《竹书纪年》曰“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左传》曰“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夏历是五行十节制纯太阳历,当与《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之史一脉相承。
    
    太阳崇拜、太阳历是华夏先民的文明之一(帝称炎黄或本与太阳崇拜有关),今不少学者论及天干来自十月制古太阳历(如陈久金、孙新周、何新、田合禄、王先胜等),甚是。隋《五行大义》曰“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挠之所制也”,宋《天原发微》曰“五即十干,六即十二支”、“十干者,五行有阴阳也”,宋《玉海》曰“五常之形气出于律历之数”,唐王冰注《内经》曰“天分五气……五气分流,散支于十干”;明《庄子通义》曰“六极只是十二支,五常只是十干,合阴阳而言也”。十是双手满指数,康有为曰“数以十为止,外国亦然”,《左传》曰“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天有十日”,《大戴礼》、《家语》、《淮南子》、《说文》曰“日数十”,《内经》曰“天有十日”、“夫阴阳者数之可十”,《逸周书》曰“数起于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太平经》曰“十者数之终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论衡》曰“日十而辰十二,日辰相配故甲与子连”。《汉书》“十二辰立矣、十日行矣”句李奇注曰“合于十日,从甲至癸也”,高诱注《吕氏春秋》曰“日,从甲至癸也”,许慎注《淮南子》“十,从甲至癸也”,王肃注《家语》曰“日数十,从甲至癸也”,杜预注《左传》曰“日之数十”曰“甲至癸”,孔颖达疏《左传》曰“日谓十,日从甲至癸也”。甲~癸10天干当源自一周年分十大节(十日轮出神话源此,《说文》“旬,徧也,十日为旬”),子~亥12地支当源自一天干36日除3得12日(彝族旧历法以12日等分360日十等分出的36日且此12日各冠动物名)[①],干支以配,共主时历之数。《史记•律书》曰“十母十二子”,唐张守节即以10天干、12地支之名释之。天时以10分,地日以12分,10、12除2归约则为5、6,古称“天数五、地数六”正关10天干、12地支,而称“天数五、地数五”则数1~10分5奇5偶而已。周年之节气实可基数6、5以分,12日1气则30节气,15日1气则24气,《内经》“五运六气”即360日分10月24气。
    
    今人论“五行”多以《尚书》为源。《甘誓》“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句亦见《墨子》等引,当非伪书;“三正”非后儒所谓三代各建寅丑子为正等,乃汉《太平经》“天正以八月为十月故物毕成,地正以九月为十月故物毕老,人正以亥为十月故物毕死,三正竟也物当复生”义,即天地人之“时正”各在斗建不同位置或不同历数月份,亦即黄道躔度与大气、生态三者循环正点存时间差的问题。“五行-三正”并称且同属十月制历数义,如此而已。《洪范》“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据“其”字及句意可知此“行”仅指洪水之行,再据四字式修辞等则“五”为衍字无疑。而《洪范》后两“五行”一在刘歆、马融、班固等谓出自《洛书》的“初一曰五行”章,一在“九畴”详解章,详解章当系后出。刘节《洪范疏证》及冯友兰、傅斯年等谓此篇出战国时,梁启超、郭沫若、冯友兰、竺可桢、杨向奎等又谓《洪范》后两“五行”仅普通材质义,汉唐时注疏也以普通五材解之,与《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及帛书《易传》孔子谈五材等吻合。若“初一曰五行”按“行-五行”本义讲天行、天时,则又与后述岁、月、日、星辰、历数的“次四曰协用五纪”有冲突,即“九畴”中“五行-五纪”两畴有重叠冲突,故《洪范》后两“五行”全为“五材”义而文非“五材”。然《尚书》专家刘起釪曰《洪范》为商作,又曰先秦书引之皆无五行神秘义而至汉代时方大变,此或可证此篇主体不伪或不晚出,然亦证后两“五行”十分蹊跷。故疑《洪范》后两“五行”于秦汉时由“五材”改夺而来的可能性极大,秦汉时邹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的新五行说已泛滥成大思潮。另《墨子·经下》“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孙子·虚实》“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及《孙子算经序》“五行之准平,四时之终始”等“五行”皆当天之行气义,以五材解之实谬。毕氏注《墨子》谓说篇不出墨翟,孙氏诂更疑经篇如是,窃亦疑说篇尤为战国起之后墨作品;误注《孙子》“五行”者,则首推唐杜佑《通典》内注。【作者按:上两自然段刊印时已全删去】
    
    顾炎武《日知录》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以阴阳变迁赅论天道变迁,以四时五行变化赅论阴阳变化,这是东亚原始阴阳五行说的思想内涵,是先秦天道哲学、天文哲学的最科学性之精华。五行最初是阐天体运行、大地时节的天文历数概念,与人间金木水火土五材完全异质;后此五材五物名附会到天道五行历数论并比附其生剋德性或属性乃成邹衍式天德五行、五德终始说,人德仁义礼智圣比附到天道五行历数论乃成思孟式人德天德五行说。贾谊比天之六月及玉之六纹而立人德六行六理说,董仲舒“人副天数”说,皆思孟式比附论。战国邹衍之流正是在思孟儒家“善,人道也;德,天道也”、“道者,天道也”、“天,乃德也已”的天道主德、人副天德的思潮中(帛书《五行》),依以材比德、比德于物思维(此可文献详证)援引原始五材说金木水火土名进入五行历数论体系,建立起“阴阳主运、五德终始”之泛阴阳五行论。
    
    金木水火土本系原始五材说,取自民人日用,或减土称四用或增谷称六府,皆属孔子所谓地道柔刚性材质问题,其说亦甚古,《尚书》、《国语》、《左传》、《易传》等颇见。但历数五行式天道论被邹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论浸染改造后,鸠占鹊巢的金木水火土新五行说就凭原五行说的天道论高度进入了宇宙论式的物质构成论、物质作用论,新阴阳五行说成为了阐发天道构成、运变及人间物质、命运的方术家哲学。汉唐去古日远,原始五行说的天道历数内涵则渐湮,以致后人难解基于十月制历法的阴阳五行说之精湛内涵,难解古人基于天文学、天象学及黄帝至夏代历法的天道哲学体系。
    
    注释
    
    [①] 彝族十月制旧历法以10等分360日,又以12日等分36,且以十二动物名各称此12日,类12生肖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日、纪年却不纪月,且既古称“干支”或“天干地支”,则“支”当在“干”(36日)下,故天干名源于一年10节名,地支名则源于一干12日名。然王充、班固等谓12地支源辰数12(辰数本属星宿坐标,非周年月朔望数,亦非今周日时钟数),隋萧吉及今陈久金等谓源朔望月12,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有月数、辰数两说,且后说甚详。考以《史记·律书》将12支与风名、宿名、律名等配说并解以阴阳变化类,《说文》、《释名》等亦以阴阳升降、万物兴衰类释12支名义,则郑文光以周天星宿解12支颇得佐证,而王充《论衡》论及的十二支关联的十二生肖则当出自星占术;准此,则干名本说日数,支名本说辰位,辰位可察节气性之月时亦可察12年一周天的岁星之道(木星行迹)。
    
     
    
    附1、“五行”说源于天道历数考(光明日报删节版)
    
    http://www.gmw.cn/xueshu/2013-01/07/content_6280346.htm(2013-01-07)
    
    附2、阴阳五行说的源起及衍化考(林桂榛)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604(2010-10-14)
    
    附3、易经的术数体系与思想体系(林桂榛)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41(2009-03-14)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