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有别于西方宗教,这已慢慢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究竟怎么从理论上概括中国宗教的特点?这还需要学术界深入挖掘、认真研究。四龙教授从“人文宗教”的角度理解中国人传统的宗教生活,并把“人文宗教”解释为世界宗教的一种基本类型,这是我国学者在宗教学理论研究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春秋穀梁传集解》,东晋经学家范宁撰。该书兼采诸家训释,对《穀梁传》揭示的例法与大义做了进一步铺陈与申发,是今存最早的《穀梁传》注本,史料和学术价值巨大。本书是对范宁《集解》的整理和补注,在范注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文意,补充例证,阐释经传义例。此次补注,以宋刊十行本《春秋穀梁传注疏》为底本,以唐石经本、《四库》···
本书探讨晚清“学堂经学”的改革以及在此视域下唐文治经学的生成及其典范意义。本书以京师大学堂作为主要个案,分析在西学冲击下晚清学堂的课程与相关改革,指出这种改革旨在对西方现代的“七科之学”和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进行调融。
以“学以成人”为线索,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及古代教育制度。在介绍中国古代学校、学院、科举制度等的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了“有教无类”“为己之学”“师友之道”“因材施教”“学思并进”“格物致知”“知行关系”“孔颜乐处”“经世济民”“强身健体”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智慧。本书文字通俗简明,可帮助读者理解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对···
我们被迫在现代面临着艰难的文化处境,这种艰难当然是就我们的传统在现代的断裂所造成的心灵撕裂而言的。断裂自有断裂的价值,现代性能够征服中国也自有其合理之处,最起码,个人的解放与自由是现代性带给我们的巨大成就。就算传统在许多方面有着现代性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只要举出现代性所标榜的自由的价值,那么我相信,大多数有理性···
当空间性的身体作为一种大体不变的常量而存在,时间性的身体必然会以变量的方式存在,并表现出判然有别的代际特征。这时,作为总体的人的“精神状况”,便比作为总体的人的“身体状况”,体现出更多的价值感——尽管有时候,这种价值感是以对“身体状况”的无视为代价的。
《说文解字》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字形,而且保存了汉字的古义,是研究上古汉语汉字面貌的有力的工具。但是《说文》一书成书于1900年前,言简意深古奥难读,需要先了解其基本情况才能入其门径。梁光华教授《〈说文解字〉通识讲义》一书是其在高校多年讲授《说文解字》专业课的讲义,讲述《说文》作者,编纂体例,训释、注音方法,主要成···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撰,清乾隆嘉庆间段氏经韵楼刻本。张文虎、唐仁寿批注。框高十九厘米,宽十三点九厘米。每半叶九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清代说文学著作,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影响最深、传播最广,被王念孙称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段玉裁初为《说文解字读》,后在此基础上撰成《说文解字注》。···
陈维昭,1960年生,广东省汕头市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研究分会主席团主席、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程攻关项目《清代稀见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已主编出版专著《稀见明清科举文献十五种》《日本所藏稀见明清科举文献汇刊》。
崔大华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其学术成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充分重视与肯定。崔先生毕生从事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专著《南宋陆学》《庄子歧解》《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儒学引论》《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合著《宋明理学史》《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
本书以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与演变为根本线索,考察秦汉时期价值观变迁的历程,将其概括为秦及西汉初年基本价值观的建构、“独尊儒术”与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两汉之际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修正与批评、东汉后期价值观的变易与多元呈现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基本价值观逐渐确立到内部修正再到走向衰微的历程作了细致考察。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 “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本书收录儒学大家安乐哲先生近年来的论文集、演讲稿和访谈录。在本书中,安乐哲先生在比较中西两大传统阐释的大视野下,用中国“一多不分”互系性话语体系,讲述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价值,以及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哲学思考。安乐哲先生认为,儒家思想是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与包容性的思想传统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是著名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先生的力作,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文献与考古、及民族学研究的三重证据,深入讨论宗周以来夷夏合流,礼乐文明的发展与演进。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大为增强,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与域外文化的融合会通更加深入、多元。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各方面都蓄势待发,需要通过创新焕发创造活力的时代。哲学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西方哲学的译介、研究,沉淀、发酵,东西方的交融互动,已经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这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本书着重论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儒家道德为代表的传统道德的批判和继承。作者在本书中充分肯定了近代道德革命的历史意义,同时又指出其不足,强调了反对封建道德任务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本书在阐明建立于竞争及信仰自主个体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人权抽象概念,无法有效处理当今社会不公、环境破坏、民主经济失序等紧迫问题。
刘纪璐,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哲学系教授。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硕士与学士。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道德心理学、后设伦理学等。
本书精选了杨立华教授二十二篇学术论文,内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学研究。其内在的线索是:理解最高实体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时代的揭示,特别是尝试对天理概念的哲学内涵做具体地、精当地把握。
本书由两部讲义组成,分别是《史记·五帝本纪》的讲义和《史记·夏本纪》的讲义,这两部讲义是李学勤先生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给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和“第六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的授课内容,两部讲义系根据当时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其中的《史记·五帝本纪》讲义,曾经以《〈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