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瑞】关于重建北宋经学及学术思想的思考 ——《荆公新学研究(增订版)》序言

20世纪初,梁启超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以后,研究王安石的热潮持续到今天而未见消退。王安石在政治、经济、文学和学术思想等领域都有建树。但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熙丰时期的变法为主,而对其文学和学术思想的研究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境况。

【周国林 周文焰】传统民间规训与儒学的基层化传播

我国古代家训、家规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明清以来,伴随着宗族庶民化、组织化加强,家训、族规空前繁荣,形成族谱与规训共盛现象。民间规训内容契合儒家精神,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强调以道德伦理修身,建立起治家、处世的哲学,让子孙有所遵循;并多引用史实典故、嘉言懿行进行通俗化诠释。民间家训族规以其庞大的体量和广泛的受众群体···

【孔德立】管仲之仁与诸夏之礼 ——从春秋霸政看孔子仁学的来源

“仁”作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孟子引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以行仁作为人道的必然选择。

【许春华】“里仁为美”: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本文选择《论语》中与居处相关的文本,进行释义和解读,阐发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与现代价值。

【龙倩】东汉清流名士的价值追求

“名士”即名德之士,德行高洁而道术精纯,是礼而聘之并与之共同兴化致理的对象。至东汉中后期以来,名士逐渐以群体性的方式涌现,成为世人向往的人格典范,塑造了东汉士风“尚名节”的总体特征。所谓“清流名士”,自与“浊流”相对,他们以儒家正统的君臣之义、澄清天下之志为坚守,在与外戚和宦官日益激烈残酷的斗争中,逐渐发展出群体性的···

【朱成 陈沉】桐江书院:曾经的“江南第一书院”

桐江书院位于浙江省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与板桥村之间。书院北望永安溪,东临鉴湖,西南有三山鼎立,环境清幽、钟灵毓秀。八百多年前,南宋乾道年间进士方斫在两村方氏义塾的基础上,兴建了规模较大、布局精巧的书院,并称之为“鼎山堂”。为了维持书院长期运转,还“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后至元皇庆年间···

【张恒】“本”“体”变奏:理学思维转型及其哲学史意义

宋代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其“体用”之“体”,一方面较“本末”之“本”更具超越性,另一方面又较佛教之“体”更具实在性,一种既超越又实在的“体用”思维逐渐形成。早期理学家各具特色的思维转型的努力是理学得以产生的核心动力,也促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第一次大型范式转换。

【陈乔见】孔子的“义”概念:适宜权智还是绝对的道德原则或价值?

实际上,从训诂上看,一律以“宜”训“义”是不通的;从德行上看,这些现代诠释混淆了“义”与“权”“智”的区别;从思想上看,这些诠释混淆了某种情境下具体行动的权变智慧与行动背后不变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价值之间的区别。此种诠释看似抬高了孔子的智慧,实则是一桩美丽的误会。孔子“义”概念与其说是情境适宜性的权变智慧,毋宁说是绝对的不可···

【张辉】天下无无父母之国:古典儒学视域下的一种家国关系

在古典儒学观念中,家庭更具有先在性和原初性,家庭中的血缘亲情具有必然性,是道德原则的本源,也是构建社会伦理和国家政治秩序的基础,而国家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存在。古典儒学对家国关系的这一理解在后世的政治实践中不时出场,不断提醒人们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的权威对家庭利益的任意侵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

【陈赟】探寻历史意义的中国进路

中国思想正面这一开放历史过程,并不诉诸超越的绝对普遍性,而是探寻在历史内部理解历史中意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思想构建基于天经、地义、人情组构的具体的历史普遍性,以“天下归仁”转换西方的自由为本的历史进程叙事,以“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构建多元文明的共生秩序。

李震 著《观物:邵雍哲学研究》出版

邵雍是北宋理学建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易学家,其思想具有高度的独创性。然而,与同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二程四子相比,邵雍的哲学因其异质性和复杂性,而鲜有深入的综括研究。《观物》一书旨在完成这个颇具难度的课题。

【丁为祥】两宋道学叙事中的一个误枉之论——张载与二程“京师论《易》”说的形成及其···

张载与二程的“京师论《易》”可以说是两宋道学史中的一个大公案,从一定程度上说,道学所谓“濂、洛、关、闽”的谱系与排序也就建立在张、程“京师论《易》”及其传说的基础上。但这一说法并非完全出自历史的真实,其形成反而具有某种递加传衍与“层累”造成的特点。

【丁为祥】“《大易》不言有无” ——张载对于理学建构及其研究的一点忠告

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张载是北宋五子中第一个自觉地对理学之理论基础展开“稽天穷地之思”的思想家,同时又从总结思想发展之历史经验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带有必然性的结论,这就是“《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

白彤东著《探寻理想政体——儒家的差等秩序》出版

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体制还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本专著中,白彤东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启发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试图解决当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问题。

【迈因特·赞】斯宾诺莎和其他决定论者

本文对比了否认自由意志的不同方式。

【温妮莎·威尔斯】当今时代的哲学

本次精心策划的系列随笔旨在探讨如下问题:哲学在当今这样的时刻为何非常重要。对很多人而言,哲学仍然是显得神秘、狭隘和专业化的探索领域,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相关性。

【吴万伟】君子是悲剧人物

追求理想人格就是追求真理,认清现实的残酷性,就是发现自己生存的局限性。人们越是否认现实,当现实最终打脸的时候,就越发感到疼痛。在技术和知识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成为君子的难度有增无减,君子人格的悲剧性讨论有助于人们反思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面对死亡。

【施一苇】修身成人——浅议《大学》的精神

人生有限,时空无限。而人活在现实世界,终归是有所追求,会在不同领域追求自己存在的意义,无意义的人生就叫麻木不仁。修身成人,是需要一辈子去努力的方向。何为修身?何为成人?在《大学》中有了很好的解释。

【陈嘉许】《诗经·曹风》主旨新解

饮食再平常不过了,我们完全可以简单地视之为世俗之事,但夫子有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儒学所谈的,都是看似平常的,不过那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结果。《诗经》单首诗歌的主旨可以非常简单,组合起来,就成了一曲曲华美而精妙的乐章,传之千古,不亦宜乎?

【姚才刚】明代甘泉后学的主要类型与多元流变的特点

明代甘泉后学可划分为五种类型:以洪垣、庞嵩为代表的甘泉学之正传;以唐枢、蒋信为代表的折衷派;以何迁、吕怀为代表的“得甘泉学之一隅”者;以唐伯元、杨时乔为代表的偏向于程朱理学者;以王道为代表的湛门另类人物。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