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结项成果,但并非一般的应付交差之作,而是多年来作者对儒学浸润与体会之后的发越与创见,从而为作为宗教之儒学进行哲学之辩护。
在朱子那里,仁义礼智信并不是人文世界的道德规范,而是自然世界的生意,当其具身化到人身上时,就转化为人的先天感通能力,并能够在遇到孺子入井等相应的情境时引发道德行为,从而实现“爱人利物”,因此,它具有引发道德行为的功能,因此是善的。概言之,无论是人性之源还是人性之善,都来源于天道层面的自然之生意,因此,“性即理”的···
《礼运》刻画礼之从起源到大成的叙事,是以三代以上的典范案例来展示秩序(礼)的意义、历史及其本性。对这一叙事的进行整体性的文本分析,则可以看到,神显、圣创、文明构成三种理解秩序历史及其本性的关键词,但“神显”“圣创”可以纳入“文明”之中,作为“文明”的构成部分而被理解。秩序的完备状态在《礼运》中具有通人人(人伦完备)、···
“命”的观念在传统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朱熹的命论具有“动-静”双重形态与“理-气”二元结构。静态层面的命“以理言”,为分殊之理,具本体论意义;动态层面的命主要是“以气言”,体现的是宇宙万物的创生机制与原理,具生成论意义。而生成论是朱熹命论最基本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5年〔耶稣2024年〕1月11日
本书旨在探析东汉大儒郑玄作注以贯通《周礼》《仪礼》与小戴《礼记》等三部礼书为一体系之目的、方法、限制、学术意义,以及在三《礼》学史的影响。这三部礼书性质各异,分别侧重制度、仪典与礼义,在汉代的地位亦有经传之别,但郑玄认为三者同承「周公制礼」,互不冲突,可以会通来廓清周礼的内容及精神,并做为统贯六经的脉络。
《孔子家语》是一部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该书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与《论语》相比,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具体生动,首尾完备。只是该书长期遭受冷落,被视为“伪书”弃而不用!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却长于叙事,在叙事中有着众多的细节描写,包括写人物、记语言、叙战争等。甚至可以说,在《左传》中,细节描写无处不在。《左传》中这些细节描写,大大增强了叙事的魅力,产生巨大的审美张力和艺术魅力。简言之,《左传》作者在用细节说话。
有周一代,礼乐不断被建构和完善,朝野上下呈现出一派文质彬彬与颂声洋洋的景象。周人对待礼乐,一方面继承前代之遗风,另一方面也创构了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此期,礼乐被重新规定,不仅成为美和艺术的象征,还是政治的一种诗性表达。由此,西周进入了礼乐美学时代。
林忠军教授沉潜数十载撰写成的皇皇巨著《周易象数学史》终于付梓,是著乃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一部着眼于象数学发展、流衍的通史性专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回应了海内外周易研究者的内心呼唤。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秩序混乱,国家动荡不安。面对这样的局面,孔子希望恢复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使社会重新变得和谐有序。孔子的这种想法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出于对周礼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昨天爬完泰山,大家仍然意犹未尽,用着仅仅1小时的时间来到了本次朝圣之旅的最后一站——五贤祠,瞻仰理学先驱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和明朝大儒宋焘,清朝大儒赵国麟等的先贤遗风,感受五贤带来的圣贤光辉。
黎明未至,披星戴月地来到泰山脚下,希望看到泰山的日出。因为班车出发时间比较迟,虽然没能赶上日出,但也体会了从黑夜走到黎明。
昨晚,我们离开了圣城曲阜,怀着一颗很真挚的心来到了泰安。而今天,我们开始了泰安的行程,主要行程是岱庙和泰山红门附近。
大早将行囊装车,先到林放墓。告别孔老夫子,从曲阜到邹城,拜访孟老夫子。孟子故里——凫村、孟母林、孟子墓。孟子墓前诵读《孟子》,感受孟子的浩然正气,眼下看着的经典,嘴里读出的文字,变得更厚重,更入心。
今天上午的行程并没有在曲阜,而在曾子故里——嘉祥县,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曲阜的行程已经将近结束。
今天的行程格外丰富,见了颜回和孔子,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行义同学的父亲不远百里从天津赶来,为我们加油打气。还有春耕园的洪祺同学参与我们的研学,张平老师的朋友潘英杰老师到来,种种因素,丰厚了一天,为我们的曲阜之行画上完整的句号。
今天我们去了本次孔孟故里研学要交流的第三所书院,也是原计划中的最后一所书院——崇儒书院。
从颜庙旁的小酒馆走到孔府,今天的已经没有昨日的严寒。
清晨,寒冷非常。太阳徐徐升起,给圣贤过化之地曲阜城带来一丝丝温暖的阳光,而我们,也开始了新一天的孔孟故里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