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图》十七卷,附《仪礼旁通图》一卷,南宋杨复撰。以图治礼,素为礼家所倡。礼图之学渊源甚早,但此前多集中于器服名物,少制度仪节。杨复《仪礼图》以《仪礼》经注为本,分章析节,以仪节图研习礼经文本,以名物图作为说明。全书体大精深,滥觞乎张惠言《仪礼图》。
“臣”字的甲骨文、金文如人受捆缚之形,在上古社会,什么人会被捆缚起来?通常都是战俘,所以,“臣”字的本义指战俘,汉代郑玄给《礼记》的“臣则左之”章句作疏注,便指出:“臣,谓囚俘。”
圣学精要,在乎体用二字。体者,本体也;用者,发用也。天地万物必有根源,即体也;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即用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斯乃圣人大圆境界,亦示学者以修己安人之无上心法,垂千万世,不能易其辞也。
对于儒家和儒学,人们常把它与释、道两家一起,列为历史上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意识。甚至在这三家里面,人们普遍认为儒家的影响更大、更深、也更广。但是在先秦时期,儒家仅仅是诸子百家里面的一家。有人对诸子百家的说法提出质疑。其实,通过考古工作,我们发现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就有很多的诸侯国。说八百诸侯,还不止,所···
《周易》居六经之首,而易学有“在蜀”之称。巴蜀《易》学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巴蜀学人撰有《易》学著作370余种,现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构成中国《易》学史的一大奇观。其中,扬雄《太玄》、卫元嵩《元包》、李鼎祚《周易集解》、陈抟《易龙图》(存序)、苏轼《东坡易传》、来知德《周易集注》等,无疑是中华《易···
薛瑄重视默识的概念,是因为贯通性与天道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从薛瑄对默识工夫的重视,可以看出他在工夫论上明显有注重内向体验的倾向。薛瑄对默识概念的使用仍然是继承程朱,他所说的默识并不单纯指默坐澄心、体验未发的工夫,而是兼具内外的默识心通。在薛瑄的工夫论中,默识与体认又是相通的概念,默识主要是心地工夫,体认则···
《歌乐集》,系西南政法七八级校友毕业卅年纪念诗词集,二〇一二年由线装书局出版。出版后,学长李尚公先生惠赠一部。纳诸箧衍已久,近日同道搜集盘山先生往年逸闻,传之网路,以相示。因念及《歌乐集》中收录盘山先生诗词歌谣二十首所,可资以考见其心境踪迹。乃摄为图片,公之于此,备同道参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11月15日邮发
本书为著名学者传记丛书《吾道文丛》的最新品种。丛书收录成中英、钱理群、冯天瑜、汪荣祖、郭齐勇、赵汀阳等多位学术名家的学术自传,内容是学人自述学术生涯和学理思考,兼忆学林往事。通过学者的自传印证相关学理的来龙去脉,同时折射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流变。
我们知道,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诗案的制造者之一便是御史中丞李定,李定当时上札子抨击苏轼,措词杀气腾腾,直斥苏轼犯有四大“可废之罪”
正向的教化对于无知和迷茫是最美好的指引,或是启蒙新知,或是迷途知返,或是融汇其它。教化可以蕴含在讲授之下,也可以发生在学生对言传身教的体悟之中。这里的教化不是“句之不知,窦之不解”,而是“传其道解其惑也”,传其道方破其无知,解其惑则拨其迷茫。
2023年11月5日上午九点,落笔书院举行了本学期第六次读书会。全体师生向大成至圣先师行礼后,一同研读《礼记·中庸》篇。
上周,冯哲院长在论语堂给蒙学部的孩子讲授儒学,其中一堂课为《孔子的生平》。冯院长曾经不止一次向书院师生讲述孔子的生平事迹,每次讲解,师生都会对孔子的理解更进一步。不仅如此,书院还曾经组织全校师生,在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执行长、书院导师杨庆亮先生的指导下,创作礼乐剧《礼乐春秋》《行教天下》,用艺术的形式,将孔子···
经数月筹划,廿余日准备,彝伦书院癸卯《孝经》会讲于11月4日至5日如期举行,河北省儒学会延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增光先生、山东曲阜春耕园学校经师吴飞先生担任主讲,围绕“孝——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之至德要道”主题分别就“三才之道,五孝之教”、“孝治天下,圣治天下”、“孝之行,孝之应”三题阐释···
11月8日,“正己讲坛”第五讲在儒学会教育普及基地安吉书院开讲,本期以《从容中道的境界值得一生追求》为主题展开,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道”智慧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今天,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碧泉书院与南轩书院合作挂牌仪式暨南轩文化园旅游线路发布在宁乡市巷子口镇举行。
曾国藩是如何读书的?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11月13日,作为第二届岳麓书会的重要主题活动之一——“湖湘文化与中华文化道统”学术研讨会暨系列学术讲座活动拉开帷幕。当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乾做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开展“读书成就了曾国藩”主题讲座,分享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10月27日,衡阳市社科联在市图书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赠书仪式,向湖南图书馆、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等30家单位赠送了450套《船山学新探》。这一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王船山思想的普及传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邹元标一生著书不辍,著作等身,本次整理的邹元标四种著作包括:《邹子存真集》《邹子愿学集》《邹忠介公奏疏》《南皋邹先生会语讲义合编》。这些珍稀明刊本的影印比较完整地呈现了邹氏思想全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阳明后学、黔中王学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