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止步的地方,爱还能前行——张祥龙先生谈中西文明中的神秘体验

理性止步的地方,爱还能清醒。所以关键就是说爱怎么理解,它只是一种原发的情感,还是说情感里面已经包含了终极的真理,就刚才我们说的神秘体验,往往就说你感到你达到了一个终极。这是一点感受。

讲座预告丨陈赟:天经、地义与人情——儒家思想中的具体普遍性

为超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峙,我们拟借助于儒家传统中的天经、地义、人情的三维思想结构来阐明“具体普遍性”的可能性,以为共生与多元的思想提供新的普遍性基础。

姜广辉 著《中国经学史》(全四册)出版暨前言、后记

本书是学界首部从价值观的视域对两千余年的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通过对传统经学的传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经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经学上“典型人物、典型著作、典型问题”的探讨,剖析传统经学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刘青衢】不朽论

道者,形而上也。子曰:“下学而上达。”下者形而下之器,上者形而上之道,求道有门,须在形而下中寻找一个切入口而上遂天道,才能真实切己,才是自得之学。这个形而下的切口就是生命的触动,包括正面的奋发与反面的击打。得失、荣辱、成败、智愚、美丑、夭寿、贫富、贵贱都是生命的焦点,都能触动人,但不是最根本的触动。最根本的触动···

第二届琅琊论坛荀韩主题“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在青岛举行

2023年4月8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琅琊论坛荀韩主题“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在青岛举行。本次会议由青岛黄海学院承办,青岛黄海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孟子研究院、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政协、临沂市兰陵县政协联合主办。青岛黄海学院副校长梁忠环、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林桂榛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余治平】以“周孔并称”取代“孔孟并称”:纠正儒学哲学化诸多偏向,走出一条复兴正路

上古圣王都是儒的现实化身和杰出代表,伏羲、女娲就是最早的“大儒”。以“周孔并称”取代“孔孟并称”或“孔颜并称”,则显然有利于还原儒家兼有礼乐刑政、道气心性的饱满内涵和博大体量,可以还原儒者的本来面目,纠正长期以来儒学思辨化、玄理化、道德化、哲学化的诸多偏向,因而可以走出一条儒学复兴的正路。

【张晚林】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基于郭店楚简的考察

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虚化;同时,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种心理学之物质存在。心···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三期开讲

2023年3月26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3期举行。本期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孟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杨海文先生担任主讲人,孔子研究院魏衍华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昭博···

【专访】舒大刚:厚植传统文化根脉,培养儒学高等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大学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先后完成《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与湖北学人合作)、《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儒藏》(舒大刚总主编)、《儒学文献通论》(舒大刚主编)、《中国儒学通案》(舒大刚、杨世文主编)、《朱熹文集编年评注》(郭齐、尹波编注)等大中型成果

【任俊华 谭阳阳】王船山的人生之路与君子之道

“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1619年10月7日子时,思想家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于华夏之南的芙蓉国度诞生。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浩然气魄汲取百家精髓,于经史子集各部皆深有所思、所著、所成。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是王船山君子人格的核心要义,这种品格不仅展现在船山的理论著作中,还在其坚忍不拔的生命历程中体现得淋···

【达照法师】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的意义

「家文化专栏」将定期与大家分享家庭文化教育、当代家庭面临的切身问题、以及如何与家人共同建设和传承家道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传统家文化的复兴与当代家文化的重建去振兴家道,培养社会根本的善良之源。

【陈乔见】拒斥性理形上学,翻转先儒之“倒说”——黄宗羲《孟子师说》中的气学心性论

黄宗羲尤其坚定气一元论的立场,重新理解“理”“性”“心”等概念,认为理为气之理,性为心之性,心为气之灵处,又从气之灵处即恻隐羞恶等心言性善,以习解释恶之来源;反对程(程颐)朱理学以仁义礼智为性、以四端孝悌为用的看法,认为仁义礼智因四端孝悌而后有。

【陈乔见】儒家美德论:从伦理到政治——黄勇教授《当代美德伦理:古代儒家的贡献》···

透过美德伦理与儒家思想之间的互动诠释,作者形成了一套有体系的儒家美德论,即从伦理上的“以直报怨”“正曲为直”,到法律哲学中的“康复论”,再到正义论中的“关于美德之正义”,再到政治哲学中“儒家国家完善论”。

【郭园兰】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内涵、践履与影响

《论语》“克己”是儒学重要命题,自孔子提出后,诠释不断,意见纷纭。朱熹对此十分重视,对“克己”作了理学化的诠释,训“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从而将表示外在形躯的“身”与表达内在意念的“欲”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气禀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内涵。

【禹菲】《论语》包咸注与郑玄注文本比较

本文便是这种比较研究的一种预流,旨在进行《论语》包咸注与郑玄注的文本比较研究。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笔者发现,何晏之所以取包咸注而未取郑玄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包咸注更好,或是因为见解大致相同,而包咸注在先,但也有郑玄注较胜而为何晏所不取者。

【苑青 张宏斌】源起、功能与方法:儒家“礼”论三题

早期的“礼”包含天命神学的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宗法等级制度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代表着前期华夏族群认同的文化秩序、政治设计等。礼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封建秩序下的祭祀礼仪中。理解“礼”有多个维度,这些多维视角不仅关涉礼的起源与含义,而且指向礼的适用性和时代性等问题。

干春松 著《公天下与家天下:大同、小康与儒家的社会理想》出版暨序言

本书详细梳理了大同、小康观念的演化,勾勒了儒家对天下国家的认知途径,立足于文明的多样化、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指出建立突破民族、地域、国家局限的人类共同意识的必要性。这可以帮助现代人理解中国传统的秩序原理,体察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复杂面向。

【柳理】推动文化认同,马英九的大陆之行非常有建设性

但我们更要看到,团圆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两岸民众同根同源。如果没有根源上的认同,没有文化血脉上的相连,那么团圆的意义又何在?

【张辉】既为经师,更为人师——我所了解的李景林老师

梁慧皎在《高僧传》序录里针对以往所撰的名僧传,指出“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认为真正有修养和学问的未必有名,而名声在外未必有真学行。李老师曾用“高而不名”形容他的老师邹化政先生,我想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他自己也是贴切的。

【姚海濤】學生書局版《荀子集釋》印象簡談並文字指瑕勘誤(修訂版)

2023年2月三年大疫去,重拾此書,想以一個編輯的严苛視角,校正正文與集釋,以字字斟酌不放過之原則讀第二遍,因書體厚重近七百頁,加之要復核《集释》所引文獻,故此次重讀,恰似跋山涉水、翻山越嶺,至4月初方讀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