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我校特聘教授、董子讲坛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治平先生隆重推出学术讲座《问题意识、创新能力与学术表达——以董仲舒研究之工夫养成为例》。
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圣”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概念,战国以后逐渐被神话,并形成圣人的观念。如清人朱骏声说:“春秋以前所谓圣人者,通人也。……战国以后所谓圣人,则尊崇之虚名也。”(《说文通训定声》)顾颉刚曾撰有《“圣”“贤”观念与字义的演变》一文,将《尚书》《诗经》中的“圣”字一概释为“聪明能干的意思,没有什么神秘”,认为《左···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展缓慢,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儒家文化分不开,于是把目光投向儒家文化,期望从中汲取促进俄罗斯发展的营养,因此出现了译介、研究儒学的高潮”。经过几代汉学学者的努力,俄罗斯翻译了大量儒家典籍,奠定了俄罗斯汉学的坚实基础。“四书”“五经”历来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作。
江藩(1761—1830)早年受业于江声、余萧客,学宗吴派,博洽群经,尤深汉诂。惠栋倡汉学于江南,他的《周易述》“主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皆融会其义”。江藩的经学著述展现出对汉学的尊崇,其中,他的易学著作《周易述补》承续惠栋,依据《周易述》原书体例补“鼎”至“未济”十五卦和《序卦》···
本次通讲由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孔子研究院魏衍华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数百位专家学者、儒学爱好者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孟子书院执行院长殷延禄先生主持。
在认真审视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后,部分当代青年选择“儒家”作为其身份想象。这种想象将儒家士大夫的“殉节”作为共情的基础,试图以此汲取其人格中的神圣力量。此类青年的身份想象其实较多地立足于诸如“自由”“平等”等文化价值的考量,而其所推崇的士大夫精神实际上亦遭到了隐性的转轨以贴合于现代生活。
《孔子研究》2022年第3期(总第191期)目录
汉代今文《尚书》有《尧典》,古文《尚书》虽多出《舜典》之目,但其内容仍包含于今文《尧典》之中。王莽立古文于学官,并以舜之后裔的身份配合五德终始的体系,最终参照尧舜禅让而代汉立新,使《舜典》得到凸显并获得意识形态色彩,形成今古文《尚书》在治统意义上的隐然对峙。
辛丑年入川,为余人事一大变。又逢庚子年大疫,世事沧桑迭易,遂命里汤汤。俗言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遂理就诗词数篇,托文而雅诵,节韵以抒怀。
“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学的重要命题。朱熹对这一命题多有措意,进行了创造性诠释,“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到清代,朱熹的“克己复礼为仁”诠释成为汉宋之争的焦点,彰显了儒学的分化和发展。由于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中的“仁”“礼”“克己”牵涉面广,对此加以研究,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实现小切口大关怀,呈现朱熹学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神崇拜都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仔细观察北京城市地图,您就会发现,在天坛与陶然亭中间,有个“先农坛”。尽管它现在保持着“低调”的姿态,不过历史上它作为“礼为天下先”的敬农之所,不仅是明清皇家坛庙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当下北京中轴线申遗的14处遗产点之···
2022年5月25日晚上19点,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18讲、朱子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59讲在线上准时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贝原益轩对朱子格致论的接受与实践》,主讲人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孙传玲老师,主持人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朱人求教授。线上和线下共有几十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诗经》居于“六经”之首,在中华诗礼文化中处于重要位置。图说《诗经》是以图像形式对《诗经》进行阐释,包含经学、文学、艺术等诸多要素,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与社会功能。《诗经》图像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刘褒的《云汉图》和《北风图》。据现存文献记载,目前可知的《诗经》图像文献有140种,其中,以《诗经》意境入画的画卷90···
在《诗经》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学者多采用诂、训、笺、疏、正义、集解等方式,对其进行音义训释、本事考据、义理阐发、辞章品析,生成了大量以文字形态呈现的著述。此外,也有人运用与文字“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的图像,绘画名物,描摹诗意,图说诗境,创作了众多《诗经》图像,借以表达对《诗经》的理解与认识。这些图像与文字著述···
在先秦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风俗”一词,《管子·法法》:“错仪画制,变易风俗。”《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但是,直到汉代,人们才开始真正关注“风俗”的确切内涵,并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将“风俗”定义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
汉代画像包括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漆画、帛画等,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之为“绣像的汉代史”。通过汉代画像,可以洞悉汉代人的伦理观念。三纲六纪是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汉代画像中皆有充分体现。
“一要多些敬意,二要少些戾气。”
阳明道统论有其动态发展历程,其若干“出格”之论体现了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与儒学传统、理学共识之间同异交错的紧张关系:“颜子没而圣学亡”作为阳明早年未定之说,实质上是对宋儒所揭示的颜孟之别这一道统分判的接续;孔子九千镒之论与“夫子贤于尧舜”之传统实相背离,体现了阳明学因病发药所隐含的矫枉过正之处。
本书以《孟子》理义为要,所论建基于扎实的文本细读之上,结合康德学说,依次第而揭孟子哲学之纲宗。作者抽丝剥茧地梳证孔孟学脉相承之理路,指出孟子的贡献在于其上承孔子言“仁”的要旨,明确提出“仁,人心也”,论明本心之能即人的分定之性,并据此进一步言“尽心知性知天”,以此确立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
王家咀战国楚墓距今约2300年,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洪圣村。据该考古项目负责人、荆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肖玉军介绍,为配合基建项目,荆州博物馆于2019年至2021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2021年6月在编号为M798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漆木器和3200余枚(不计小碎片)竹简。经过室内揭取,初步估计这批竹简至少可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