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邮报】第372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四时·五行·九州:《尧典》《洪范》《禹贡》读书会”举办

2022年5月5日至5月19日,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四时·五行·九州:《尧典》《洪范》《禹贡》读书会”成功举办。读书会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分三次举行,尼山学堂部分学生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部分研究生参加。

“慢庐·慢读”《孟子》通讲第一期举行,宋立林主讲

2022年5月21日下午,“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开讲仪式暨通讲第一期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如期举行。本次通讲由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孔子研究院魏衍华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数百位专家学者、儒学爱好者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孟子书院执行院长殷延禄先生主持。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5)

古人言政教,犹今人言治理。政者,治理之乾道;教者,治理之坤道。乾作大始,坤作成物。王道治理,亦当是政、教并建。故曰:为治之道二,政与教而已。政有纪纲,教有枢要。为政而振其纪纲,为教而撮其枢要,治道张矣(丘濬语)。又荀子曰:君师者,治之本也。君主政,师主教。政教一体以治民,可大可久之道也。书曰:惟天生民,有欲无···

【田飞龙】你的印太,我的亚太:中美地缘政治斗争的无解漩涡?

2022年仍是全球秩序大变乱的一年。新冠疫情未止,乌克兰战争正酣,美国拜登总统于5月下旬密集访问东亚国家,23日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简称IPEF),首批纳入13个国家。美国同时宣布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台湾问题上高调宣布“武力介入”。

【王福利 高明伊】唐兰与无锡国专

唐兰治学风格属浙西一派,“不尚博览,力求专精”,“崇精深、穷枝叶、尚专门”。其治学人生及学术成就与无锡国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王晓清云:“可以说,没有无锡国学专修馆,就不可能有唐兰的学者人生,也不可能有他后来在古文字学领域的卓越成就。”(王晓清《学者的师承与家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孙海燕】一部粹言经可传——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一

文化本身是有生命的。一部文化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中国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举世罕见,原因当然很复杂,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恐怕在于我们的古圣先贤能够洞察天道、世务与人心,彰显为道德、事功与文章,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文化经典。这些经典,体现着民族精神世界的宽广、强大与深沉,她们就像天空中璀璨的星群,照亮了我们···

【王子今】秦汉社会生活中的“节气”“节令”“节庆”

中国礼俗与“节气”相关的文化传统,是在对“天人之际”神秘关系的体会、观察、探索和理解中生成的,体现出认识自然与人之关系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作为季候与农事关系的经验,在秦汉时期得以达成普遍共识,并全面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相关文化理念对后世风俗形成某种规范。所谓“节令”“节庆”调节社会节奏的作用,在···

【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徐俪成】从政才到文才 ——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傅博】礼典仪式与《尧典》的文本结构

《尧典》在《尚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包含了古老的历史信息,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是综合上古传说、信仰与仪式等材料创作而成的。古史茫茫,远古宏大的礼典作为仪式性结构凭借不断举行和展演,成为文化记忆传承下来,《尧典》即是以礼典仪式作为文本单元渐次展开的一篇经典文献。

【方朝晖】重思中学与西学的路径问题

全面、深入反省现代中国学术的学统问题或范式危机,今天仍然是一个亟需面对的、关系到现代中国学术能否成熟或走向世界、也关系到无数学人精神世界能否安顿的大问题。

【陈壁生】两种“六经皆礼”

一种以曹元弼为代表,强调“六经同归,其指在礼”,以一个独立的“礼”的概念去贯穿六经、理解经学概念,其背后是六经“有”礼。一种以刘师培为代表,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出发,以王官学去理解六经,从而认为六经都“是”礼。

有关丧礼仪的争议与现世意义 ——落笔书院读书会《礼记·丧服小记》研读简报

2022年5月15日,落笔书院读书会如期召开。本周的读书内容为《礼记》“丧服小记”的前半部分,或许是要不可避免地谈及“死亡”“告别”“殡礼”等问题,现场气氛有了些微的沉重。本次读书会有三个讨论重心,分别是:守丧时间问题、守丧的存在价值以及现代社会心理对丧礼仪的需求。

落笔书院读书简报 ————《礼记·明堂位》鲁国文化正统性解读

本周所读内容即《礼记·明堂位》一章,综合来看即背景为周公代成王执政,建周制,周公制礼作乐,营建周代,为后世统治打下根基。其子被分封到鲁国,鲁国因此成为周代的文化备份。鲁制沿袭周制,在“明堂位”篇的记载当中,鲁国国君的礼制与周天子无异。

《礼记·玉藻》篇研读简报 ————先秦与当代酒文化的对比

4月17日上午九时,落笔书院此次读书会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书山馆如期举行。读书会第一项程序,师生向至圣先师行礼。礼成后,师生阅读《礼记玉藻》篇关于饮酒礼仪和服装礼仪的部分,并交换感想和意见,最后由陈彦军、王宏海两位老师对所读内容做补充说明。

《礼记·玉藻》篇研读简报 ————先秦服装文化与礼节

4月10日上午九时,本次读书会落实疫情防控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在书山馆如期而至。首先师生向至圣先师行礼,礼成后,师生阅读《礼记·玉藻》篇关于先秦服装文化和礼节的相关段落。由刘子帆同学对所读内容进行串讲,然后师生发表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感悟,最后由王宏海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冯哲】回望儿童读经与书院教育

从河南老家来北京30年了,回望这30年,前十年求学并从事出版,后20年在海内外推动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并在北京西山创办了四海孔子书院。岁月悠悠,犹记得当年北京海淀白颐路上两排高大整齐的白杨树,白石桥前紫竹院公园的茂盛翠竹与中央民族大学校园的斑澜多姿。还有暑期最喜欢去的国家图书馆。

习礼仪吟《诗经》:保定800年古莲花池响起童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5月21日,清脆的童声在有着近800年历史的河北保定古莲花池响起。此间,一场由小学生参加的《诗经》吟诵雅乐活动正在进行。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