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发掘孔子学说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近世英法强大的思想基石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它们分别复兴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继之兴起的德意志,则以古典哲学为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美国在世界舞台上表现最耀眼的方面,当然是教育、科技、经济、军事等,但其隐而不显的思想动力,却是由皮尔士开创,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继之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一纯正的本土哲学重塑了···

【陆建华】回到孔子:统合孟荀之路

李泽厚曾在《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4期)发文,提出“举孟旗行荀学”,希望在尊孟的外表下发展荀学思想,意在打破唐宋以来“尊孟抑荀”的局面。于是,统合孟荀成为中国哲学学术研究的新热点。为此,《文史哲》(2020年第2期)还刊发了郭沂、刘悦迪、梁涛等人所写的关于“孟荀之争与统合”的一组笔谈。

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首次开坛 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医药分论坛27日在山东曲阜首次开坛。中外医学界专家、学者深入思考中医学的文化特质与哲学智慧,总结中医药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治中的突出作用,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七届尼山论坛首场高端对话 学者共探世界变局下的人类文明走向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被认定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其伦理基础。”27日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场高端对话现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的观点甫一亮出,即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

第十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揭晓

2005年,为促进世界扫盲事业和全球教育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出资,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了“孔子教育奖”,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为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

【李相海】韩国书院“申遗”的过程及其普遍性价值

书院是儒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基地,起源于中国,又传播到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东亚儒教文化圈的共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书院为什么在宋代崛起?它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思潮的更迭有何关系?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韩国书院为什么能够成功申遗?韩国书院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是怎样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书院···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准备就绪 近200位中外专家学者与会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新闻通气会26日下午在山东曲阜举行。记者现场获悉,本届论坛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为主题,下设“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文明多样性与世界融合发展”等分论题,将于次日在此间开幕,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汇聚来自全球近200位专家学者贡献文明对话智慧。

【陈晓霞】孔庙与儒学,影响东西文明几何?

世界上第一座孔子庙诞生在孔子故乡曲阜阙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孔子去世后,故居就改为其祭祀庙宇。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十月,刘邦专程来孔子庙以太牢祭祀孔子,首开帝王祭祀孔子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孔子被奉祀在国立学校内。此后···

重庆南岸区涂山镇福民社区举办2021祭孔活动,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办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为了纪念至圣先师孔子,学习经典思想,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国庆节来临之际,2021年9月28日上午9:30,由南岸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办、福民社区公益站、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协办的辛丑年纪念孔子诞辰暨2572周年活动在南岸区涂山镇福民社区···

【邢丽菊 崔英辰】儒学如何在韩国传播?

纵观朝鲜半岛历史,儒学思想统治了朝鲜王朝500余年之久。直到21世纪的今天,韩国依然是世界上儒学传统保存最好的国家之一。中韩互为友好邻邦,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共同谱写了东亚文明的光辉篇章。

中宣部“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撰文:孔子的天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尼山的月光,穿越历史烟尘,行走亘古长河,洁净、明亮而坚定;孔子的天空,因高远而圣洁,因博大而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空,是中华儿女的心灵禅房。一路走一路走,便是一个日月同辉的清朗世界。

中华之道的现代探寻:《四书通讲》新书分享会在浦东图书馆成功举办

区别于其他常见的“四书”译注、逐字阐释的形式,《四书通讲》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中心,以道为纽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全面梳理和阐发。书中对古今、中西、人禽之辨的比较和分析,鞭辟入里,时见胜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此书不仅对文史学者有用,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吕耀怀】杜华伟著《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序

杜华伟在中南大学攻读博士时的专业是伦理学,而在最后要确定博士论文的选题时,她告诉我说,准备进行书院方面的研究。虽然我是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却在书院研究方面缺乏任何积累,不要说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阙如,就连基本的关注都可能不曾有过。

【秦际明】元作为治统的本原与方法 ——董仲舒“元”论新解

董仲舒之政治思想以人为本,以教为治人、成就人的根本之道。董仲舒推阴阳以立制度,以天统人,而寓教于其中。从形式上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天,如若问天之所欲为何?其答案是元。元是一切追问的最终答案,因而是最原初的出发点。天地有天地之元,人有人之元,万物亦有其元,元是一切存在的本质,亦即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与归···

蓟门哲谭第十二讲暨儒家讲坛,陈少明教授主讲“心外无物”

2021年9月24日,蓟门哲谭第十二讲暨儒家讲坛第一百零一讲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图书综合楼0522以及腾讯会议上如期举行。本次讲坛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国际儒学院共同主办。此次讲座主讲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王心竹教授,主题为《“心外无物”:一个心学命题的扩展研究》。

【张娓】走近周代贵族生活的点点滴滴

2020年,山西垣曲北白鹅遗址开始发掘,此次发掘出土文物众多,有成套礼器和带有长篇铭文的夺簋以及成套的铜编钟、石编磬等,出土了铜、玉、石、金等遗物500余件套。2021年,《燕姬的嫁妆——垣曲北白鹅考古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入选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再次勾起世···

北京大学 “中华文明与世界未来”青年领袖塾 招募令

凝聚一批理解认同中华文明精神的学术思想领袖、政商文教精英与优秀青年学子,面向世界千年变局与中华文明复兴各层面的重大问题,共同深入研习中华文明经典,共同探讨中国学术思想体系与全球话语体系的重建,探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以及引领人类文明创新发展,推动将中华文明经典经义融入学科研究、教育实践、新闻传播、公共管理、对外交···

【郝海波】婚姻制度神圣性消解及其负面效应——基于婚姻解体和人口危机的反思

随着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和内心深层价值体系的崩溃和重构,婚姻制度的神圣秩序受到怀疑并逐步瓦解,婚姻制度与天道分野,婚姻与生命延续、家族谱系传承不再密切相关,婚姻也由公共性向个人化和私事化的转变,婚姻制度日渐祛魅并演变为纯粹的世俗表象。由此,人们进入婚姻、维系婚姻、生育繁衍的动力机制日趋衰减,随之而来的是离婚···

【吕明烜】重返礼乐之“和”:儒学视野下“和”的秩序化展开

儒学视野中的“和”植根于礼乐秩序,礼所奠定的差等格局是“和”得以发生、展开的基础。具体而言,“和”总是发生在差等秩序之中,是为“差等性”;“和”的发生便意味着各方对差等结构的证成与认可,是为“主动性”;“和”与“礼”二者构成差等关系,是为“后置性”。

【任锋】大一统与政治秩序的基源性问题:钱穆历史思维的理论启示

钱穆强调“一统”和“多统”是中西政治传统的基本差异,主张在通史基础上透过历史政治传统的实践性阐释来揭示大一统的系统涵义。钱穆的研究揭示出,秦汉以前与之后两大时期历史代表了大一统的两个形态,各自包含国家形态与政教机制两个层面。文化地理、经济生活方式透过族群聚合而形成的国族认同表现出强韧的传统延续性,而政制文教在因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