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预其理,必治其事,工夫乃无忘助。而人生欲求不朽,亦须本乎道而立德、立功、立言,成己成物,参赞化育,度越生死。唯立德有立德之事,立功有立功之事,立言有立言之事。立德之事在乎尽伦,立功之事在乎治平,立言之事在乎著述。要皆不能离事而空谈,一无所立而期不朽,妄矣。故谓不朽,必系于事也。
前云做工夫以知几为头脑,以预理为入手。于知几之旨,已就第一义工夫统绪而稍窥其背景。至于知几之精义,预理之运化,则引而未发。今复缀数语,以申前论。
尝观王龙溪与邹东廓论第一义工夫,以体上、心上用功为究竟,以念上、事上用功为俗流,以为得之,故平素做工夫多参合两家之说。数年前,余偶撰《存心克念说》一文,亦为体察其奥旨,而略加分解。尔来于动静之间未敢怠惰,工夫纵或疏阔,依稀微有体验,于所谓第一义工夫者,别有会意。
“我决定北上了。”他摆了摆青灰大褂,苏州的湿气仍黏在周身,而此时北平的初秋应是清朗舒畅的。
后人对孔子形成了创新与守旧的不同认识,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维世界:“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分别针对文献整理和口头诠释展开。。汉代文本系统产生的古文经和口传系统产生的今文经的争端,可归因于孔子“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的命题,以及周代“文”与“献”之间的辩证矛盾。
《礼言法旨:传统礼经的法理和宪制释读》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遗产——“十三经”释出的浓浓“法意”,总结阐发“传统礼经礼学关于宗法礼治秩序下应有的法系统和法律体系”“‘道’‘理’‘礼’‘义’与华夏自然法”“礼的法规范属性和法秩序意义”“君权的性质地位及其合法性”“国家基本结构和···
2024年11月10日下午,“AI+中国伦理学”青年学者论坛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顺利举行。
2024年11月9-10日,“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2024)学术研讨会(含“AI+中国伦理学”青年学者论坛)于华东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2024年11月16日至17日,“中西哲学中的善观念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学术交流中心431室举办。
11月20日,“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开幕。中外专家依托中华经典文献挖掘和阐发人权发展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2024年7月在曲阜尼山举行。值此契机,《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采访了此次论坛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教授。方教授曾因提出“分析的儒学”而在哲学界独树一帜。采访中,方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分析的儒学”之缘起与主要特点,并对经典的诠释、当下的“经学热”,以及儒学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发表了独到···
大约从1985年开始,我陆续在《求索》《孔子研究》《福建论坛》《中国文化月刊》(台)等刊物发表了十多篇研究湖湘学派的论文,后来又相继出版了《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1991年)、《湖湘学派源流》(1992年)等著作。我有几位朋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向世陵、四川师范大学的蔡方鹿等也在作相关研究,但是我们各有自己的特点。
11月15-16日,首届“东亚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大学举行。会议由河北大学、韩国书院学会主办,邀请中国、韩国、日本、美国、越南等国内外专家以及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关中书院、贵阳孔学堂等书院代表,围绕“东亚书院文化交流互鉴”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有50位国内专家、24位外方学者、50余家书院代表参会。
11月16-17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先秦两汉出土易类文献汇纂通考与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由于“宇内分崩”,国家分裂,导致“礼乐文章,扫地将尽”,儒家经学(经术)受到严重冲击。然而,尽管世道盛衰迭变,但儒学实际上仍“斯文不坠”,体现出顽强生命力。其中,北朝的情况颇具代表性。
“超越”一词作为现代术语,是个舶来品,意思是超出自己的现有状况,向往更理想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哲学中虽然没有使用“超越”术语,但早已触及超越性问题。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超越,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宗教意义上的外在超越;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内在超越,为儒家所独创。
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系列活动“中新文明对话”20日在中国四川成都举办。联合国艺术基金会主席车夫、孟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孟亮与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等中外嘉宾展开了文明对话。
赤城围玉,紫盖擎空。
静如止水暖如云,即此金壶贮春色。
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