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可以找到的西方哲学经典的最古老文献之一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c.535–c.475 BC)的手稿残片,我们在其中读到“博学多识(polymathiē)并不能让我们的理解能力有多大提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的这几句话耳熟能详。学习《论语》从小就开始了,但对于《论语》的深刻学习,在我踏入兰州交通大学校门后才真正开始。
最近在阅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书中这样写道: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对于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从小便耳濡目染,书中的经典句子也能背诵一二,但这次重读《论语》却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感悟。
在荀子,国家是以“圣王”和“礼义”来表现的,礼义所具有的止争去乱的功能以及规范行为的性质,其实质是以“国家理由”的形式出现的;国家之所以必须并且必然,乃是因为其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性恶的天性之中,而荀子所说的人性的“恶”,并不是在特定的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恶,而应当被理解为政治意义上的“偏险悖乱”。
颛顼乐和喾乐是黄帝乐传承中重要的一环。颛顼效法黄帝制作《承云》,《云门》以视觉图腾为主,《承云》则以听觉图腾为主。颛顼效法黄帝《咸池》制作《六茎》,宣扬普施恩泽的执政理念,以争取民意,巩固统治基础。
17日,庚子(2020)公祭王船山仪式暨纪念郭嵩焘开创公祭王船山新传统150周年雅集活动在位于长沙的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原为船山学社旧址)举行,来自北京、南京等地的各界人士参加。
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是为了纪念与弘扬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而建立的祭祀、讲学与培养人才的场所,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又名汨罗书院、清烈书院、屈原书院等。
孔子思想主体是仁学。“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即仁不仅是人之为人的底线,也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核心、包诸德、合天人、贯内外,通透于其个体生命的成长之中,造就了至圣的人格境界。孔子“仁学”为传统儒学奠定了基本规模和诠释方向,对于今天重建新儒学思想体系具有正本清源、返本···
孔子则讲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次第,修齐治平,才是大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学问扎根在中国大地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政治学是经世致用的大学问,通人通儒的“通”就在调动一切知识资源来追求共同体的公共福祉。希望大家在人大有更深的体会。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本次研讨会正值庚子巨变之年,世界局势云谲波诡,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大半年亦未见消歇。如何在沧海横流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在现代当下实现中国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乃至个人如何像钱先生一样在时代的急流中立定脚跟,都是我华夏有识之士绕不开的难题。
法家明确反对儒家的德治,将其排斥在政治领域之外。同时,与儒家对君主提出道德要求相反,认为君主之德与社会治乱没有关系。而法家之所以重法,反对德治,在于他们认为人在本性上是自私和功利的,必须以强制性的法加以规制。法家虽然反对德治,但并不完全是非道德主义。
2020年10月11日18:30,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辅仁读书会于主楼A803成功举办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专题研讨会暨辅仁读书会十周年纪念会。
泰州学派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派以地名,地以派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给后世留下了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心怀天下、关注民生等丰富的思想遗产,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泰州具有较高识别度的城市文化名片。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了集中展示全球各地祭孔活动,儒家网特别编选年度图集,以飨读者。
2020年9月25日上午10点,庚子年武威纪念孔子诞辰2571年释奠礼,在武威文庙隆重举行。220名居住在武威、金昌、兰州的孔子后裔参加祭孔大典。
本书是对《性自命出》的文本与思想的专门研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从思想史的角度,阐明《性自命出》的“性情-心术论”思想,乃是儒家心性之学的发端;第二部分为“章句”,以简要的方式注释文本、提示章旨、勾勒行文思路和文本结构,为后续的探讨提供一个简明可用的版本;第三部分为“讲疏”,在综合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择···
荀子游学稷下受到齐国稷下重兼容、通权达变、趋时求合学风的同化。对齐文化的接受使得荀子广采稷下诸子之说,思想呈现出包容百家,理性与深度并重,广度与宽度相济的特点。荀子以礼为观照社会问题的参照系,实现了隆礼、重法与尚术的系统综合,完成了礼、法、术的思想性与制度化、规范性与仪式化,人间性与现实化,审美性与人文化的统···
鲁文化中的儒文化是荀学之本源与根柢。荀子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正是对鲁学中的儒文化进行文化批判与理论熔铸的结果。
儒家思想有一些重要的观念深刻影响到中国人的观念,复仇就是其中一个。在经典中对复仇有明确的表述,但在后世的法律体系中又明令禁止复仇。如此就造成经典与法律的冲突,从而吸引了历代思想家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一方面经典所提倡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得不到现实制度的支持而失去其对人们生活的指引,另一方面,绝对背弃经典的法律制度亦···
本书是大学通识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