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竞合与秩序重整:钱穆逝世三十年后的新世界会议日程

文明竞合与秩序重整:钱穆逝世三十年后的新世界会议日程

【王凯立】“明德”即“本心” ——重检朱子道德哲学*

从道德哲学的视域上看,朱子的“明德”观能使朱子的道德哲学证成自律道德,从而回答“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此外,“明德”所具有的“德”之“全”的含义,又可以回答“道德完善何以可能”的问题。由此可见,朱子的“明德”观撬动了对朱子道德哲学的重检,并使朱子道德哲学在与康德道德哲学、现象学伦理学的参照与对话中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理论空间。

山东莒南县庚子年祭孔大典,在有凤来仪书院隆重举行

由莒南县文化和旅游局、莒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莒南县文化馆、有凤来仪书院承办的孔子诞辰2571周年莒南县祭孔大典于2020年9月26日下午在有凤来仪书院隆重举行。

贵州思南县举行祭孔大典,县委书记率四家班子领导出席

思南县在县府文庙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1年祭祀大典,弘扬悠久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助推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县委书记刘云成,县委副书记、县长席龙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冉亚江,县政协主席安亿军等四家班子领导出席活动。仪式由副县长杨慧主持。

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 !看河南省夏邑的祭孔大典

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1周年纪念日,全球多个地方都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山东曲阜为全球祭孔活动的主会场,河南夏邑作为孔子祖籍近期也举办了祭孔大典。下面是9月16日夏邑举办祭孔大典的全景纪录,今特编发此文以向至圣先师致以崇高敬意,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

云南省保山永昌承谦伏羲学校举行祭孔大典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1周年纪念日,上午,保山永昌承谦伏羲学校隆重举办“庚子年祭孔大典”,纪念万世师表,传承优秀文化。

“2020重庆祭孔大典”在江北区铁山坪禅意园隆重举行

今年适逢“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1周年,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月27日,由重庆大学重庆校友会公管分会、重庆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四分会联合主办的“2020重庆祭孔大典”在江北区铁山坪禅意园隆重举行。

【专访】梁钦元:你真的读懂孔子了吗

梁钦元老师是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长孙,近年来,他应高校及社会各界各领域邀请,讲解祖父《梁漱溟先生心目中孔子的人生态度》,关于祖父如何看待孔子,《人民周刊》的记者对他进行过专访,我们再次进行整理转载,谨以此,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

【杨朝明】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减少纷争、消弭战乱,需要借鉴中国儒学智慧。

【余开亮】儒家伦理—政治美学与当代美育理论的建构

儒家“美善关系”呈现了儒家对“美”的语义的独特理解。儒家“美善合一”的综合形态之美不同于现代美学的单维度之美,而是一种内置了“道德善”的古典伦理—政治美学。

【史少博】日本对《易经》研究的路径

综括日本古今对《易经》的研究途径:一是对《易经》的讲读。通过讲读而研究《易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日本古代多次实施宫内讲学的制度,大规模皇室主持的讲《易经》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易学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学者对中国易学文本的研究。

云南曲靖文庙举办庚子年纪念孔子诞辰2571年祭孔典礼

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1年,曲靖文庙于9月26日举行祭孔典礼,也是第四次举行祭孔典礼。我们祭孔,不是演戏,而是从祭孔的过程中收获现实的意义。对待传统文化既传承,也推陈出新,赋予祭孔以时代意义,让广大市民真正理解儒学、领会孔子思想。曲靖文庙祭孔突出“百姓祭孔”“当代人祭孔”的特色。

【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起汉服,衣袂翩翩、自信满满地行走在高楼大厦和绿水青山间。每逢传统假日,各类汉服文化活动,以节庆民俗、文艺演出、街头快闪等形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手艺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成为向世···

【王锷】《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

重视《诗》礼教化,弘扬诗礼文化,诚实守信,修养品行,孝顺父母,和睦家庭,友善他人,敬业乐群,不仅能够传家久远,更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公正,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朱承】乐诗之教

儒家致力于将政治秩序落实在感性的生活中,将政治与道德观念渗透到“乐诗”中去,并把它们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人们在日常的艺术生活中感知政治,认同某种价值观念与秩序,在艺术生活层面落实儒家的政治理想。这种通过“乐诗之教”形式对艺术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有机融合,不仅是诗礼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力,而且彰显出诗礼文化的艺术性···

【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当然,就“国风”中刺诗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言,自周平王东迁(前770)之后,王权渐次式微,社会开始动荡,“诗教”“礼教”“乐教”逐渐缺失,趋于礼崩乐坏的境地。毫无疑问,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创作的诗篇,自然会以忧国伤时与讽刺腐政为···

温海明 主编《易经明解》出版暨序言

2015年9月,在我主持的“中国哲学与文化复兴”微信学术交流群中,多位学友问学并讨论关涉《周易》的相关问题,我一一作答后,很多学友强烈建议一起成立一个专门研习传播《周易》的微信学术交流群。

【刘根勤】三国人格楷模之王烈

王氏家族历经辽、金、元三代,虽然官运未能亨通,但王尊古以下多人皆能诗善书,其诗文书画皆有不凡创造,成为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家族,不坠先祖王烈之风而令后辈遵循,后世景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烈的道德,光辉了金戈铁马的汉末余三国时代,也为自己家族奠定了深厚的根基,留下了不朽的传说。

【陈赟】“天下一家”:中国古典文明的政教理想

“天下为一家”即“以天下为家”,即是对礼运“天下为家”的内涵的理解,“天下为家”被视为极高的政教成就,无论是三代的六君子,还是这里所谓的“圣人”,都意味着《礼运》中与“大道既隐”关联着的“天下为家”,仍然是《礼运》作者的崇高政教理想,而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一家一姓为主体进行的专制独裁之“家天下”。

【陈壁生】家国结构与“孝”的公共性

中国文明的古今之变,在社会结构上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家”与“国”的分离。传统的家国架构有不同的理论模式和现实模式,但是,以家的存在为国的基础,以立家之德为立国之本,则是共同的。但是,中国的现代国家转型之后,国家建立的基本原则,不再以家庭为基础,这种家国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伦理道德的改变,家庭成为私人领域,父子之伦···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