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我给爸爸校对书稿的感思

这篇小文,是我女儿吴桐同学给我新书《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写的小序,收入小书“女儿序”。

【吴笑非】私塾的反省与前途

近年来私塾、国学班之负面报道迭出,政府(教育部)近日乃明确其反对态度,可见政府用心之审慎,取舍之艰难。故在此应做一理性反省,以志诸君数年之心血,亦俾来日之远谋。

【阎云】北宋经学建构“治体”理论的逻辑进程

宋儒为复兴三代王道之治、重建本朝政治宪纲,在经学中以“先王之道”的内涵为切入点,展开对“治体”问题的探究。宋初诸儒逐渐意识到,要建构此“治平之理”的“治体”,需要先奠立“性命之理”的“道体”。北宋经学由探究“治体”转向奠立“道体”,再由“道体”发用出“治体”的进程,有着由“外王”转向“内圣”,再又转出新“外王”之曲折。

【朱汉民】今天传统书院如何继续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其最大特点是重视教育。中国书院经历了1000多年的办学历程,是中华文化的典范,凝聚了中华人文精神传统,形成了一套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当我们今天在思考和呼唤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时候,书院应该而且正在成为传统文化···

【王宇】朱子道统说是历史还是信仰

苏费翔、田浩两位教授合著的《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宋元时期的〈中庸〉与道统问题》英文版出版于2013年,但笔者迟至2017年底才获悉本书将由肖永明教授译成中文(中华书局2018年5月版,下简称《文化权力》),2018年6月捧读之后,感到其中很多内容与拙作《师统与学统的调适:宋元两浙朱子学研究》(当时已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关系密···

张德付 著《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二册出版暨题自序、跋

本教程旨在讲明传统社会的人伦日用之道,以五伦十义为纲,分为男女、夫妇、父子、兄弟、上下、师生、朋友等专题,将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礼仪,次第分明地予以介绍。阐发伦常之道的真义,为明伦教育正名,推动明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复位。

殷慧 著《礼理双彰:朱熹礼学思想探微》出版暨绪言、序言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成就斐然的礼学大家。他一生议礼、考礼,对礼的本质、价值、结构、功能进行了具有理学特色的阐述,对古代礼制也悉心潜玩,博考深辨,其见解多为后代礼学家所称引。

“中国思想与现代社会心态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研究院召开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始终是学界深入思考的宏大问题,中国思想界围绕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多重路向的考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如何认知、持有何种心态,对于我们如何面向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专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精神人文主义与民族文化复兴

现代社会是有契约的,陌生人组成各种不同的社群,在这些社群中间又有一定的规约、一定的价值、有一定的人与人互相信赖的承诺。

深圳儒士塾招聘启事

这些岗位,等你来投

【毛朝晖】救国何以必须读经?——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理据

在晚清以来蔑经废经的大潮流中,少数学者对经学的价值提出了各种辩护。其中,唐文治的「读经救国」论便是当时颇具代表性的一种。然而,唐文治有关读经问题的论述长期湮没无闻。本文旨在阐发唐文治的读经主张,并就其「读经救国」论的理据进行检讨。

【田丰】唐以前圣人观念史研究

孔孟荀三人皆主张既避免泥古不化,又反对一味求应世之变而非圣无法,逐步建立起了为后世所承认的完整圣人形象谱系。这种对“王官学”与“百家言”的绾合,在西汉则发展成为以孔子《春秋》为新王创制立法的公羊学。古文经学以经为史,孔子被视为“王官学”的传承守护者,史家谱系的意义压过圣人谱系,万代一时,皆取法周文礼制即可。

【毛朝晖】朱子的《大学》诠释及其“四书”体系的建构

朱子的《大学》诠释在其经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其过程也屡经嬗变。本文以朱子的《大学》诠释为切入点,爬梳参稽《大学章句》、《大学或问》、《朱子语类》等文献,力图完成两件工作:第一,考证朱子学习、研究、诠释《大学》,尤其是其修订《大学》注解的经过。第二,阐明朱子对于《大学》一书认识的转变,以及基于此认识的转变而开展的···

【许石林】《白鹿原》比吃错了面更严重的是什么?

电视剧《白鹿原》,一直没顾上看。有一天,看了微信某群转的一小段该剧的情节视频,大约是白嘉轩的老婆死了,他悲伤,一个人在院子里思前想后,不禁唱起了秦腔。就是这几句唱,让我打消了看这部电视剧的念头——那完全是一个厌恶秦腔、根本不听秦腔的人才会发出的声音。照理,能够想到用秦腔抒发自己情感的人,必然是对戏很熟的人、一个···

【吴钩】《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繁华,还是危机?

一部小说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为“红学”。一幅画卷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为“清明上河学”。

【吴钩】为什么会有学者提出“英国人来自大湘西”的神论?

这几天,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法学教授杜钢建先生的一个论点在朋友圈涮了屏。杜先生说,不但英语来自华夏古汉语,英国人也来自大湘西。这个说法太惊世骇俗了,但略了解杜教授观点的人估计都知道,杜教授认为,“无论是古希腊的三大民族,还是古罗马三大民族,他们都是在不同时期,从中国移民到西方的,而且从祖源上来推论,都起源于···

【田飞龙】韩国瑜“登陆”的分寸与启示

韩国瑜还是来了,终于“登陆”了。他没有在九合一选举获胜后马上登陆,没有和国民党团队一起组团,没有走传统的“统战水路”,而是以高雄市长身分光明正大地公务来访拼经济,回避敏感政治议题。

【吴飞】《中庸大义》与唐蔚芝汉宋兼采之学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唐蔚芝先生师从经学家黄元同先生,而又以理学名家,他究竟如何处理黄先生那里的汉学传统与宋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对比唐著《中庸大义》与朱子《中庸章句》、黄元同《子思子辑解》之间的异同,指出,他对朱、黄二家之说均有采择,也均有批评。注重教育、人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唐先生思想最重要的特···

【韩凤冉】《有泰日记》所见缪荃孙任常州龙城书院院长始末

有泰曾任驻藏大臣一职,在驻藏期间先后经历英军第二次侵略西藏、驻藏帮办大臣凤全遇害、九世班禅被英人诱导赴印度等一系列西藏史上重大事件。而他的日记又是清代一百多位驻藏大臣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日记,因此早就引起藏学界和史学家的关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藏学家吴丰培先生就整理了《有泰驻藏日记》,主要是整理了有泰日记中···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