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志翀】古今革命之间的“文王称王”问题——以曹元弼为中心

在中国学术传统中,“革命”是儒家表达王道理想的一套独特理论。“文王受命称王”的事迹是这一理论的形象表现。但儒学史上也曾有从君臣伦理角度否认文王称王的观点。及至晚清,“革命”从古典含义转变为以共和、平等、民权为宗旨的现代含义,并开启了现代革命的进程。在此期间,曹元弼辨析“文王称王”问题,既是对古典“革命”理论,也是对现代···

【龚礼茹】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联——重走白沙路兼访江门乡村记

学界对白沙的研究,集中于其思想体系,却相对忽略了在其生活世界中理解其学术与事功。回到白沙的生活世界,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形态产生的经验来源,更可以看到其所秉持的儒家信念如何体现与落实在地方社会之中,这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联,意义尤为重要。

“慈善文化会讲”(第三期)报名启事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

【吴钩】这些日本的国技,原本都是中国的

弓道是日本的传统竞技运动,绵延至今,现在日本许多大学都设有弓道俱乐部。弓道部、剑道部、空手道部往往是最受男女学生欢迎、参加人数最多的俱乐部。在欧洲和北美各国,由日本人主持的弓道馆也与日俱增,甚至弓道进入西方的一些学校。

【吴钩】宋太祖勒石立誓与明太祖铸铁示禁

据宋人笔记《避暑漫抄》记录,宋太祖赵匡胤曾勒石立誓,将石碑锁置太庙中,后世嗣君即位,必须入而跪读:“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无独有偶,《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也曾铸一铁牌,置于宫门中,上书禁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王博】董仲舒《春秋》阴阳灾异说的政治哲学解读

董仲舒的《春秋》阴阳灾异说实现了《春秋》的阴阳化之后,为经典与政治的互动立下了基本范式,治其他经典的学者纷纷效仿。董仲舒以帝王对天之「畏」作为其立论前提,有效沟通了帝王之「欲」、「惧」与学者之理想。

【白欲晓】王通与宋明新儒学——以船山《读文中子》诗为线索

王夫之以王通《中说》的“理语”入诗所写作的《读文中子》,乃反思宋明新儒学、申发历史创痛之作,为认识王通与宋明新儒学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思想线索。王通是宋明新儒学的“在场者”,在文化交涉之观念与方法、哲学探求之形态与内容以及历史哲学与政教观念等方面,对宋明新儒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通与王夫之,构成了自公元7世纪至17世纪中国···

【金纲】杜甫:唐宋变革之始的第一代“文化托命之人”

兄弟我欣赏杜甫。我是杜甫殿堂级粉丝。

【许石林】香椿·甜椿·臭椿 ——最没用的,为什么最长寿?

椿,一般城里年轻人知道香椿,而不知有甜椿。更不知有臭椿。现在人对草木之名,已经陌生到仅剩下吃的了。常见年轻人在公园野外,奔跑嬉耍,攀折摄影,对身边草木之名,却惘然无所知。建议公园乃至野外树林,应多悬挂草木知识牌,供人辨识。那些有毒的草木,尤其要提醒游人注意。

【吴钩】宋朝的重商主义与明朝的洪武型体制

历史纪录片《南宋》开播时,我一直追着看。应当承认,这是一部堪称制作精良、且视角不落俗套的作品,创作团队似乎有野心颠覆“宋朝积贫积弱”的成见、再现引人注目的南宋文明成就。它用一集中讲述了临安的市井繁华(《临安梦华》),一集讲述了南宋的文学成就(《诗词流域》),一集讲述了宋画艺术(《宋画江山》),一集讲南宋戏剧“南···

【王博】董仲舒天人相副说新阐:从人副天数到天人感应

在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中,天与人实现有效沟通并进而能够合一的前提是其系统的天人相副学说。天人相副包含人副天数、同类相动和天人感应三个逐步深入的层面,是一个理性化的构造。人副天数是天人相副的学理基础,其核心原理为「可数者副数,不可数者副类」;同类相动乃对天人为何相副尤其是「不可数者」为何「副类」的进一步论证,在将经···

【顾家宁】《孟子师说》与黄宗羲的孟子诠释

《孟子师说》是孟学史上一部极具特色的著作,其思想与《明夷待访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是对后者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待访录》既有内容的深化,二是对《待访录》未涉及内容的延伸。前者表现为对作为《待访录》核心观点的新君臣伦理、民意论、法治论等问题的理论解释,后者主要体现在对良知心性联动于···

“江南儒学”系列讲座2019年第二场开讲,主题为“东晋南朝儒学的孕生与构成”

2019年3月13日上午9时,“江南儒学”系列讲座2019年第二场(总第六场)于复旦大学光华楼哲学学院正式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东晋南朝儒学的孕生与构成”,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才清华副教授主讲,何俊教授主持。

【景海峰】“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理”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非常核心的范畴,也是文化转型的标志性概念。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献中,实际上都不大讲“理”。“理”的概念演变史就是一部儒家思想融合与发展的历史。其第一个层面是所谓“事理”;第二个层面是所谓“情理”;第三个层面是所谓“义理”;第四个层面是所谓“道理”。“理”和“性”在中国传统中是各有意指的,理学中有···

【袁捷 何静】回首千古儒学 传承文化宝藏——记《儒藏》出版15年

《儒藏》是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型儒学文献丛书。全书分“经”“论”“史”三部,统摄各类儒学著作和儒学史料,内容涉及信仰、哲学、道德、知识、政治、经济、军事、礼乐、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共收录先秦至清末(或民初)儒学文献5000余种。全书预计分装644册,目前已出版453册(含“史部”274册、“经部···

“礼乐筑梦”中国—越南青年儒家文化交流活动在南宁孔庙启动

庄重的礼乐声中,百名身着古装的澜湄六国青年走过状元桥,向孔子行拜师礼,感受尊师重道的传统礼仪。

【钱杭 常建华 郑振满 刘志伟】打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共同体与中国经验”,是我们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应该参与,也可以参与的很好的题目,因为共同体理论是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基本理论之一。

【黄启祥】论胡适的“无后主义”及其困难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先锋,他的“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难。胡适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批评儒家的“后代”观念,通过否定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的观念提倡社会不朽论,以一个娶妻生子并且躬行孝道的形象宣扬无后主义和否定孝···

【吴钩】3·15前夕,我们谈谈宋朝人的品牌消费

翻开《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可以发现,在宋朝的开封与杭州,几乎各个行业都产生了一堆知名品牌。

【杨朝明】为捍卫自己的人格而战

时下的“国学热”催生了许多传统礼仪活动,在我们看到的几次儿童“开笔礼”中,孩子们认认真真学写的第一个字,往往都是“人”或者“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