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初心是为人类谋福祉,想不到却研制了对付自己的敌对者——杀人机器人,使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人类必须摆脱生命危机的恐惧,维护生命存在的尊严。因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就成为突出的核心课题,有良知的人都为其忧虑。
深深植根于中国乡村的乡贤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基。当前进行乡村振兴,首先大力培育和弘扬乡贤文化,深入进行新时代乡贤文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着力修复和建设乡村文化。
方今之世,文明冲突愈演愈烈。从百家争鸣脱颖的儒家大一统思想正与欧洲启蒙思想锋芒相向,在文明断层线上的港台互争雄长。而造成子之之乱的禅让制度亦于两千年后浴火重生。不仅使近代中国的百年乱政划上句号,还在西方民主之外开辟政治文明的异轨殊途——可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皆具强烈的政治关怀。西方文明与后者···
今年,我23岁,是我和朱翔非先生学习儒学的第十个年头。回顾过去的这一段历程,有的时候,有些好笑。有的时候,有些苦涩。更多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温暖。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曾在传承文明、接续道统和教化社会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推广,现代人对传统智慧的追求和社会对公民素养的重视,现代书院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
五代十国时期建国称帝的诸政权纷纷举行皇帝祭天礼,但因为礼仪传统的差异,北方五代政权的祭天仪式多严谨周备,而南方诸国的祭天仪式则多草率简略。皇帝祭天礼的举行与乱世之中各政权极力宣示自身统治的正统性的意识直接相关,然五代十国后期随着正统纷争的减弱,新建国称帝的诸政权对皇帝祭天礼仪的关注程度相比前期诸政权而言明显有所降低。
“孔德成先生合集”是为纪念孔德成先生百年诞辰所出版之系列套书,全套含《孔德成先生文集》、《孔德成先生日记》及《孔德成先生法书》三册。本篇推送主要介绍的是合集中的《孔德成先生文集》。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在观察和分析当下的中国慈善时,我们将传统的“体/用”思维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依据“体/用”框架逐一讨论慈善领域中涉及到的重要话题,本期主题是“儒家慈善文化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发展,可以认为,凡是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突出价值的人类文化遗存,都可将其归入文化遗产的范畴。将文庙纳入文化遗产的视野进行考察可以得知,文庙是一种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
当下正值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进行了专访
历史上,马融和郑玄曾经各有一部完整的《论语注》。后来何晏《论语集解》集八家之注,其中选收了马融和郑玄的注。因为每条经文所选基本是一家之注,其中所选马融和郑玄之注,因为经文不相交集,长期无从比较。近年新出《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则提供了对比研究的条件。我们也许可以设想,当年何晏做《论语集解》时,面对《论语》···
现代学者往往以“太虚即气”作为最能体现张载《正蒙》形上学性格的典范论述,而张载哲学中的本体被固化为太虚,气本论与太虚神体论等等都是对太虚本体的解释。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正蒙》确立的并非静态的实体化本体,而是动态的从太虚到乾坤(天地)的本体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太虚之天乃是“清虚一大”之天,作为理气浑沦未分者,它意···
3月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专访。
传统中国司法制度的主流,尤其重视审慎,以避免冤案的出现。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主张司法的审慎与宽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主张“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作“赦过与辜”,《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也主张赦免幼弱、老耄与蠢愚这三种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
汉代社会政治思想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实质是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诠释。从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到董仲舒以今文经学为诠释路径的社会政治思想建构;从两汉之际的谶纬神学迷局,到白虎观会议调和今古文经学诠释路径的社会政治思想重构,汉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整合与变迁是时代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自我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汉代社会···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孔教运动、共和立宪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社会事件,在这场社会转型的约三十年间,由各种“主义主张”“问题符号”激起的“思想战”此起彼伏,在此过程中,“孔教”问题始终隐伏其中。参与“孔教”论战的双方主要在争执两个问题:儒教(孔教)是否是宗教?共和政体是否需要宗教意义上的···
所谓“群经义疏”,是指唐代孔颖达、宋代邢昺等人为儒家经书所撰“正义”和“疏”;宋本义疏包括宋刊单疏本、八行本、十行本三套丛刊;编校与刊印则涵盖了版本从孕育、诞生到面世的全过程。本书具体讨论群经义疏这三套丛刊,各自选择何种底本,如何编纂,怎样校勘,刊于何时何地,曾刻几种,在何时何地补版,文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约到何···
梅村尚树先生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力作《宋代的学校——祭祀空间的改观与地域意识》(『宋代の学校——祭祀空間の変容と地域意識』)于2018年11月由山川出版社出版。该书超越了教育史的范畴,综合了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视点,对宋代的学校进行了历史的考察。
“为民父母”是商周时期就已产生的政治思想,后为儒家所继承,尤其是孟子和荀子对“为民父母”的政治思想有不同程度发挥。“为民父母”的主张是孟子仁政和荀子礼治的中间环节。《礼记·孔子闲居》一篇以及《礼记》的其他篇章将“为民父母”和儒家的礼学思想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为民父母”的理论框架下将礼的亲亲与尊尊协调整合起来。这种思想与···
思想家、史学家贾谊的“过秦”论,是汉初“过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贾谊“过秦”论的历史视角分为“攻”与“守”两个阶段,具体分析了秦之兴亡的原因,得出了“攻守势异”的历史认识;贾谊“过秦”论的目的是为西汉皇朝的政治统治提供历史借鉴,由此提出了具体的仁义治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