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丽】明清家学全面繁荣

随着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变化,孔氏家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便于叙述,孔氏家学可进一步分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来说。明朝时期,孔氏家学发展较为缓慢,但在诗文、家谱、志书方面有突出的进展。清朝时期,孔氏家族人才辈出,家学兴盛,不仅著述繁多,而且涉及广泛,在经学、文学、考据学、礼学、文字学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成就。

朱子文化微课·朱子学在台湾的落地生根

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一直存在着紧密的地缘、血缘、文缘联系。

【徐兴无】中国经学的阐释方法与传统

《史记·孔子世家》曰:“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在中国经学的叙事中,孔子删定六经于礼崩乐坏之时,可见其艰,故在当时,晏子已讥刺孔子“当年不能究其礼”。

【纪莺莺】“认识实践”抑或“生活实践”? ——读《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

在《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以下简称《反求诸己》)一书的结语中,作者罗祎楠自陈“这本小书是我在博士毕业后人生体会与学术思考的一些呈现”,可见此书是作者在西学训练和国内生活之间往复并反求诸己的总结。

【魏栋】战国竹简推进“夏商周释地”

20世纪以来,“地不爱宝”(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出土文献大量涌现,70年代以后更是进入出土文献大发现时代。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出土的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是其大宗,还有玺印、封泥、陶文等杂项类。其中的地理信息,给“夏商周(包含西周、东周)释地”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而战国竹简因其出土数量不断攀升、文···

风起大成: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与历史文化学院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于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与历史文化学院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于曲阜孔庙成功举办!

【王开元】德刑之争的权力论述与解决方案——从孔子到董仲舒

德刑之争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孔子到董仲舒,诸多学者都对“亲亲相隐”案有过分析论述。这一案件不仅仅是道治或法治问题,更是权力视域下的话语之争。主张法治的法家大多是在为所谓公权力辩护,而主张德治的儒家则在有意无意中保护了某种私权。

【孙伟】情义兼备 ——孔子“亲亲相隐”新解

最初引起学术界有关“亲亲相隐”争论的是《论语·子路》中的一段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很明显,孔子与叶公的对话完全围绕着“父攘羊”这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叶公认为,正直的人要对自己父亲偷羊的行为加以作证。孔子则认为,正直的人不应···

【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基本意涵

事功伦理的概念源自南宋时期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儒家事功学派。陈、叶等人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提出“务实事求实功”的口号,反对空谈道德性命,赋予事功追求以伦理正当性。因此,从狭义上讲,事功伦理仅指南宋事功学派具有鲜明的事功价值导向的伦理思想。

【赵娟】儒家“为己之学”的三层意蕴

《论语·宪问》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此,朱熹引用程子的解释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代的读书人,希望自己学有所得,因此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今天的读书人,希望自己见知于人,因此努力寻求外在认可。

彝伦讲堂首讲暨孔子世家专项基金授牌仪式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行

6月8日,彝伦讲堂首讲暨孔子世家专项基金授牌仪式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彝伦堂顺利举行。活动由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儒促会)发起并主办,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北京市文物局指导,得到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世家专项基金的支持。

浓情端午 明德馨香 ——彝伦书院甲辰端午雅集活动圆满举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虞万里】经典的集解、集说和长编 ——由《礼记注疏长编》引起的思考

王锷教授主编的《礼记注疏长编》已经出版了《曲礼》《檀弓》和《王制》三种,初步估计,《长编》全部出齐,约有60册左右。承他先后都第一时间寄赠,使我得以较早拜读学习。有感于当今传统文化研究的热度,经学尤其是礼学的专著和论文更是层出不穷,故《长编》的编纂和出版,引起我对当前礼学乃至经学研究和教学的一些思考。

【王帆】走进浏阳文华书院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这里开启

浏阳,是革命老区湘鄂赣苏区中心区域,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堪称湘东一个极富人文底蕴和传奇色彩的地方。

【刘金】怀德书院:中国书院文化东渐的缩影

书院,生长于中国,传播至东亚,影响在世界。作为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的特有场域,书院最早现于唐朝,发展于宋代。

周淑萍 著《元明孟学研究》出版

《元明孟学研究》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孟学史研究”结题成果之一(编号:11ZD056;项目结项等级:良好),是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著《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 》出版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规律性特征,是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内涵。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就是中华之道,“五个突出特性”就是中华之道的具体内涵。中华之道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之道,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原理性揭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道理总结,也是中华民族···

朱子文化微课 · 朱子学的传衍与变迁

庆元年间,一场党禁让朱子及其门人被打成“伪学”“逆党”,整个道学学派都遭到严重的打压和迫害。庆元党禁结束之后,统治者对于朱子及朱子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宋宁宗在嘉定二年下诏赐朱子谥号曰“文”。之后宋理宗又下诏追赠朱子为太师,封信国公,并以其从祀孔庙,从而在官方层面确认了程朱理学的儒学正统地位。而这离不开以魏了翁、真德···

【任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陈淳,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人,曾两度问学于朱子。

【王鹏程】《包拯家训》中的廉洁文化理念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人称“包公”“包青天”。他自幼以孝闻名乡里,在地方上,曾做过知县、知州、知府;在中央,曾任监察御史、知谏院、三司使等,“强志尽瘁,夙夜匪懈”,最后在枢密副使职位上去世。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