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将中华这一概念的形成视为始于先秦并在后世不断发展的含义和语言的层累,讨论中华概念构建的过程,分析构建中华概念的基础以及不同中华观念间的差异与联系。
甲辰仲秋,“孟子学的新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妙义迭出。
拜谒先师,慎终追远;仁礼天下,和合大同。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圣祖孔子应运中天,肇启斯文,为万古之儒宗,有国家者,无不崇奉。子孙藉承圣泽,世沐国恩,亘百代而不坠,举海内巨族莫之能匹焉。是孔氏之长存,实民族延续之缩影,而孔氏之有谱,犹民族之有史也,岂独一姓之幸哉!
2024年9月9日至10日,由孔氏七十九代宗子、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先生召集,孔子世家谱工作交流座谈会在北京盈坤维景酒店召开,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相关人员、孔子后裔主要派支代表、地区宗亲代表、特邀代表等相关人员共70余人参加会议。
读过我“说宋”系列图书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在多篇文章中都引述了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光临先生的观点,这当然是因为刘教授的史论(主要是宋代经济与财政史论)常常能引发我的共鸣,并给予我宝贵启示。
古亦有人主自呼万岁者。《新序》:梁君出猎,见白雁群,公众痤下车拂矢,云云。梁君援其手上车,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他人猎得禽兽,吾猎得善言。”
“家”一直是中国哲学思考和回应的议题。在易学体系中,“乾坤六子”象征着家庭伦理角色及其组成结构,“当位”“应位”等爻位关系暗示着使“家”维持和谐稳定的伦理准则。卦爻是对家的模拟,又反过来规范着家庭成员的行为及相互关系。
朱子学对于近八百年东亚社会有着笼罩性的影响。朱子学研究中,朱熹的书信——特别是朱熹与张栻的往来书信,尤为关键。朱张往来书信中,所涉及的“中和新旧说”,以及稍晚的“仁说”“心说”之辩,代表着理学内部的碰撞、融合与转型,也代表着朱熹思想真正走向结构性成熟
2024年9月20日-22日,“孟子学的新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台湾东海大学、香港珠海学院、澳门大学、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日本久留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
9月21日上午,由中国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联合主办,中国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协办,Vingroup创新基金会资助,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所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在越南河内隆重开幕。
经典是中国哲学创作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华民族的品格、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经典记录的不是逝去的历史陈迹,而是鲜活的生命智慧和思想经验。
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对重要经典的深入研究,需要不断发掘存储于经典文献中的古典哲学智慧与思想经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古对谈,共焕生机。
“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章句注疏被尊为中国学人做学问的入门基本功,与之相伴而生的注疏体在漫长的国学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中国文化治学和表现思想的主要方式,章句注疏之学便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的重要载体。
大部分人对于“学堂乐歌”的印象可能为20世纪初期受到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等地的西乐影响,由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人依曲填词或自主创作并在我国各地新式学堂的乐歌课中所传唱的歌曲。事实上,此可视为“学堂乐歌”的狭义定义。广义的“学堂乐歌”指学堂中所歌之曲,既包括20世纪初的新式学堂中的乐歌,也包括古代学堂中所唱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