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历史记忆汇集在一起,承载的内容既多,寄寓的感情也深,这似乎也成了贵州大学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因而回首往事,想要表达或倾诉的内容实在不少,我只能稍加勾勒,不过留作纪念而已。
任何真正具有活力而又能长久绵延的文明传统,显然都是人的有体有用、能知能行的实践行为不断创造积累和丰富发展的结果。人如果真要回归主体自我之自觉,就不能不如实体悟生命存在的价值。体悟既关涉本体,又牵联功夫,需要不断地实践,自由地在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穿梭往来,形成本体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无论深邃的人性体验或历史文化经···
新民先生认为,传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活泼泼创造生机的来源,仅靠我们当下经验是不够的。几十年、几百年发展史,在人类历史中不过是短短瞬间。大到国家的智力,小到个人的智慧,谈论它们的生长性,传统这个资源是不能丢掉的。
我这个书院,我心里讲要告别,理想中的书院永远存在,现实中的书院存不存在,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学规是我的心法,那是我用生命,用心写出来的,他刻在我的心上。
中国文化自孔孟开始,从整体上看,就始终强调两头功夫:一是向内体认生命存在的真谛,认知自己、了解自己,净化和提升心灵世界;再是向外了解世界存在的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构合理的人间社会秩序。在内是仁义、是本心、是良知,在外是天道、是天德、是天理,都属于本体论范畴,具有形而上的特征,不仅要对其做出学理性解释,···
张新民先生从事史学研究近四十年,在地方志、阳明学、区域史、黔学、清水江学、文献学、文化史、思想史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张新民先生的史学成就进行初步总结,以展示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张新民先生之佛学研究因缘乃受中国文化热之时代影响,其直接原因是对生死问题之追问,并在博大精深之中国文化智慧海洋尤其是佛学中找到了解决人生迷惑与生命迷惘之答案,而走入了佛教之历史、文化和思想研究新天地,且走进了中国文化之意义世界。
张先生的儒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维度,注重天命直觉的内在体验,讲求汉宋佛道的贯通和大小传统的互动,主张以活泼泼的生命境界为导向的政治生活秩序的建构。
我多年读书治学,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中,痛感中国文化长期遭到人们的误读误解,遂将兴趣转移到了传统文化义理系统的梳理。但任何一个有生命活力的文化,都是需要载体的,于是我便调入贵州大学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目的是通过书院办学模式来坚守自己的人文理想,更重要的是向世人昭示中国文化的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