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沃格林看来,中国思想从未完成对宇宙论的突破,即“神性根基”未在超越与开端两个方向显示自身。与之相反,在牟宗三的哲学史书写中,宇宙本体论恰恰指向了对宇宙的超越。然而,在宋明理学中,作为对紧凑宇宙论的突破,体用论的形而上学不导向对开端的探问,也没有对超越之创造者的寻求。道之体用所表达的“实在之过程”与以终末论为标志···
赵文本身也存在着“模仿复制”疑案,不免减损了质疑中国哲学身份的力量。在哲学主导之下的理学研究,正是各种思想派别或方法的演练场,虽不无启发,却往往失大于得。对哲学抱有的任何预期,都可能意味着从一开始就与经学或理学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若转换为理学何以为理学的问题,避免受任何哲学的预期形态干扰,才有可能摆脱身份的困扰。
2022年6月28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32讲在线上举行,题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以心学为中心”。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张学智主讲,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博士主持,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在线出席。
周敦颐提出“孔颜乐处”这一问题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具有“贯穿性”,随着理学的展开,“乐”从境界转化为“本体”,获得此乐的方式也更加的“简易”,此种变化与理学所要面对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这也揭示出“孔颜乐处”本身的提出就与理学回应佛教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处理有关,正是汉唐经学在人的心灵安顿上的回应无法应对佛教的挑战,···
刘纪璐,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哲学系教授。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硕士与学士。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道德心理学、后设伦理学等。
本书从广义的宋明理学出发,对朱子学和阳明学的哲学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以期既能“入乎”朱子学和阳明学的理论内部,又能“出乎”其思想框架,以探察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的思想意蕴及其在整个宋明时代的理论辐射力。
2022年5月5日晚七点,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108讲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如期举行。本次学术讲座的主题是《宋明理学的道统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老师主讲,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秦晋楠老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代表了从11世纪至18世纪中国儒学的主流发展体系。“五四”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往往是出于对其核心思想的误解,虽然这种批判从主流上讲并非没有意义,但是批判的科学性应建立在对历史和哲学比较深入的理解上,否则这种批评经不起任何理论和历史的考验,也无法提升到高水平的人···
对“表德”一词含义的梳理显示,这些文本中的“表德”应意为名字之“字”。“字”相对于“名”既可以具有异名同指的作用,又因其作为对“名”的规避而缺少言说本体的能力,从而起到非实质性意指的作用。通过“表德”一词,朱子以异名同指的方式指出仁义礼智等德目是性体的先天内容,而阳明等人则从非实质性意指的方面表示这些德目对于性体属“因发而···
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原始儒家推崇的六经,皆以礼为本;到宋代礼义的提升,理学话语的展开,最终标志是《四书》辑合成书。无论是理学和心学,均致力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而礼义的突破最终落实为心性修养工夫和家礼的实践。从宋明理学视野中探索的修身之学,一方面就经典世界的创发而言,《四书》文本的相互关联与诠释,从《礼···
张载是在关中开始其理学探讨的,这就使其具有一身兼二任的特征;而地方学派与全国主流学派之不同视域,也必然会使其各自所以形成之不同因缘发生转换。从理学的角度看,“体用”范畴之形而上下的定位及其双重世界的确立是张载哲学对宋明理学的最大贡献,也是其对佛老之学反戈一击的基本方法;而“诚明两进”之为学进路,则又成为理学不同思想···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由杭州师范大学张天杰教授主编的《陆陇其全集》。陆陇其是清初的朱子学家,号称理学名臣。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清初朱子学的研究将会有重要的推动。进而言之,我觉得明清朱子学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点。
近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讲坛,为宋明理学“正名”,在比较视角下澄清对“存天理,去人欲”命题的误解,从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三个维度阐释理学之“理”的意涵,并强调理学思想体系历史定位的重要意义。以下讲座内容摘编自主办方提供的现场录音稿,经陈来本人审定并授权发布。
如果说早期理学家有贬低文艺以至将其工具化的倾向,那么在走向成熟期的理学文艺观念中游艺之学的地位却不降反升。而且,与痴情以至沉溺于诗书画艺术并视其为文人“墨戏”的艺术家相比,理学中人恭敬端庄、严谨精微的游艺态度,更为明确了文艺作为涵养心性工夫和格物穷理对象的功能意义和合法地位。
《宋明理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对于理学发展的关键枢纽点,对于颇具特色的知识点等,着重拈出。
张立文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有着杰出成就,是该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张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起步于宋明理学研究,其《朱熹思想研究》是学术界第一部研究朱熹思想的专著,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张立文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坚持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梳爬经典,笃思明辨,无论是宋明理学名家“个案”研究,还是宋明理学“整体”研究,始终遵循“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也构成为他后来所倡导的“自己讲”“讲自己”哲学范式的逻辑内核。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定儒学为“一尊”。从哲学上看,所谓“一尊”就是要把儒学提高到本体的地位。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伦理问题,所谓把儒学提升为本体,实则就是建立伦理学本体论。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就是一种初级的伦理学本体论,通过“天”与“人”外在的比附、类比来建立,是比较粗糙的,尚不是真正本体···
朱子学与阳明学可以有广狭两义的理解,就狭义言,两者分指朱子或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从广义看,两者则包含朱子或阳明之后学以及后世的朱子学者或阳明学者有关朱子学和阳明学的思想诠释、理论发展。由此以观,朱子学和阳明学就不是封闭的静止的理论系统,而是可以不断发展和开拓的动态的思想体系。
宋明知行观的探讨主要表现为程朱的知先行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王夫之的行先知后三种结论;而这三种不同的知行模式,既代表着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也体现着理学发展的三个理论制高点,是理学沿着三个不同方向发展所得出的结论。至于其相互的批评、转进与分歧、演变,不仅代表着理学探讨之深入,同时也体现着其边界与底限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