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见】拒斥性理形上学,翻转先儒之“倒说”——黄宗羲《孟子师说》中的气学心性论

黄宗羲尤其坚定气一元论的立场,重新理解“理”“性”“心”等概念,认为理为气之理,性为心之性,心为气之灵处,又从气之灵处即恻隐羞恶等心言性善,以习解释恶之来源;反对程(程颐)朱理学以仁义礼智为性、以四端孝悌为用的看法,认为仁义礼智因四端孝悌而后有。

【顾家宁】黄宗羲的泰州批判与晚明儒学转型

通过泰州批判,黄宗羲将儒学有关内与外、心性与政治问题的思考推上了新的层次,凸显了一种包含社会、政治取径,在更高层面重构儒家德性政治的思路。一方面,继承泰州的个体意识(师道论)而又突破其以个体道德外推的经世模式(孝弟经世论);另一方面,以儒释德性功利之辨为基点反思社会政治秩序的根基,而把心性问题联结于权力公正性···

【蔡志栋】儒学:思想资源抑或研究对象?——冯契与儒学关系新论

晚年冯契虽然对正统派儒学颇多批评,但还是在两个紧要之处受到了儒家的深刻影响。一个影响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另一个影响是自由的道德行为的四要素深深浸染于原始儒家的仁智统一原则。严格地说,在冯契那里,儒家作为研究对象和思想资源有的时候颇难区分,但以上两点大概主要是以思想资源的面貌发挥作用。这从一···

【朱承】黄宗羲的公共性思想——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的考察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在公共性维度有着丰富的体现。黄宗羲正视人性之私,但要求为政者在履行公职时应以公抑私,君主不能以最高权位谋取一家一姓之私,群臣也不能将职分定位于效忠一家一姓。黄宗羲主张,国家的大根大本在于制度建设,但制度建设的正当性不在于维护帝王统治,而在于其利于天下万民的动机与措施。

【郭美华】黄宗羲对孟子道德哲学的诠释及其特点

黄宗羲解释孟子的道德哲学,尽管总体上处于宋明理学的框架之内,但在具体诠释中,有着将伦理之境与自然世界相区隔的自觉,并对本体-宇宙论的诠释进路有相当反思。

【陈畅】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气学视野 ——以黄宗羲《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为中心

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中提出了一条独特的明代哲学发展脉络,亦即心学的气学视野建构。黄宗羲由此建立以“理为气之理”与“事的本体工夫论”为主要内容的气学形上学,使得作为知识学的经史之学顺理成章地成为性理之学开展的一部分,展现出逸出传统理学思想藩篱的新意义。

【连凡】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阐释的三条路径——以朱熹、黄宗羲、伊藤仁斋为代表

朱熹对《太极图说》的阐释可称为反汉唐古训的理学阐释路径,黄宗羲的阐释可称为反朱学的心学阐释路径,伊藤仁斋的阐释可称为复古反宋学的朴学阐释路径。

【顾家宁】《孟子师说》与黄宗羲的孟子诠释

《孟子师说》是孟学史上一部极具特色的著作,其思想与《明夷待访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是对后者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待访录》既有内容的深化,二是对《待访录》未涉及内容的延伸。前者表现为对作为《待访录》核心观点的新君臣伦理、民意论、法治论等问题的理论解释,后者主要体现在对良知心性联动于···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