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颖】《诗经》中的老虎

老虎很早就走进了诗人的歌咏中,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100多种生活在3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动物,305篇中有11篇17次提到了老虎,或描述老虎的凶猛,或倾慕如虎猛士的威武,或记录以虎为名的正直能臣,或以虎比喻生存环境的险恶,以“虎”寄情寓意、比兴言志,将远古先民对于老虎的喜爱通过诗人之口,传唱到了今天。

【木难】《诗经》:是“诗”还是“经”?

陈最良为什么一开始就要教杜丽娘读《诗经》呢?戏文中说,因他认为“《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可以向闺中女子宣讲封建道德。岂料杜丽娘读了这首《关雎》之后,反而“为诗章,讲动情肠”,感叹道:“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显然,杜丽娘读了这首诗之后,想到的并不是什么“后妃之德”,而是美好的爱情。

《诗经地理》:在《诗经》中寻找古中国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约五六百年间的各种诗歌。有些诗歌采自民间,周代专门设置了采诗官,前往各地收集民间歌谣,借以向天子反映各地百姓的民间生活。另有些诗歌来自于周代的贵族文人们,以叙事和反映风俗为主,将周代的贵族生活与社会现状写进诗歌中。

【程燕 滕胜霖】安大简《诗经》在文本流传中的启示

安大简《诗经》就是近年来发现的简帛古书之一,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编号从1到117,中间缺失编号为18、19、56、57、58、60-71、95、96、97号的20支简,实际存简97支。简文内容为《诗经》国风部分,共存《诗》58篇(含残篇)。安大简《诗经》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先秦《诗经》抄本。虽然安大简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抄本,但其文本价值尤显珍···

【刘书芳】从《诗经》走出去说起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曾说:“中国是欧洲以外仅有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自远古起,其古老的本土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世界汉学诗经学》丛书(四册),在充盈学术蕴味之余,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文学之旅,并体味在以往的某些时段,那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与《诗经》有关的事情。

兔罝、芣苢与家园意识 ——辅仁读书会《诗经》研读简报系列

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三,周日晚,辅仁读书会(西政)总第234期诗经研读第8期在西政渝北校区敬业楼2002会议室进行。主讲人:黄柳瑕、吴珍珍;主持人:杨婷婷;指导教师:董卫国、徐冰。研习内容:《周南》之《兔罝》《芣苢》。

【边家珍 徐瑛子】作为“经”的《诗经》 ——从《毛诗传笺》谈汉代《诗经》诠释

我以《毛诗传笺》中的《郑风·风雨》为例来说明之:“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今人多视此诗为恋人相会之诗,而《小序》云:“《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

【柯小刚】无名的天下:《诗经·黍离》中的春秋微言

若沿着“家国天下的关系”这一思想线索,就会发现《王风》诸篇恰好处在一个行将变革的时代转折点,不仅家国天下之间的关联在松动,国之为国的本义以及国所负有的天下之义也已然丧失。而《春秋》有着与《王风》相似的历史处境。在这个意义上,《诗》之降王为风,《春秋》之借始于文王正月,皆是出于天下之义的问题意识。进而可知,《黍离···

【孙向晨】为何《诗经》堪比《圣经》,中国人却选择性忽视?

当下,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正成为风潮,《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常令人神往。本文指出,《诗经》之于广大国人,往往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在中国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却不亚于《圣经》之于西方社会的那般重要。如《毛诗序》所述,“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从夫妇之道起,使人得以理解社会人伦···

【刘青衢】儒家《诗》教视域下的夫妇之道

《诗经》描写的爱情、婚姻、家庭等主题反映了儒家礼乐教化传统中的夫妇伦理观念,婚前男女关系遵循匹配、感应、真诚、节制等原则,婚后夫妇关系遵循隆礼、齐家、葆爱、劝教等原则。这些价值观念可能仍然适用于现代夫妇伦理,但须进一步揭示其本体理据和实践工夫,以增强理论易代转化的普遍效力。

【舒兴庆】《诗经》中的政治智慧

因为要读诗经,便入手了一套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前前后后读了几个月。其间,也兼读钱穆等大家、学者的有关诗经的文章。诗经本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而历代儒生、文人的心解,更是河上的云霞,五彩斑斓。看河是一种景观,远眺云霞,又是另一种美。

【叶冬梅】《诗经》叠音词的同源关系及其义通原理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

【秦东京】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受命”不仅是一个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标志,据《六艺论》,天对圣王的授命亦可视作“六艺”形成中最重要的事件。然而郑玄对“受命”的理解在其注释体系中非常复杂。就“文王受命”而言,郑玄注《纬书》已经呈现出两种对“文王受命”的不同说法,其注《书》笺《诗》对“文王受命”的理解则有两个来源:“受命”观念取自《纬书》,文王受命后所做大事则···

【胡佳佳 黄易青】《诗》韵四声分押与古四声系统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

【郭代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诗经》中的为君之道(三)

与君主自身修养相关联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人问题,识人用人是政权存废的生命线。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国家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是否“人尽其才,悉用其力”。《诗经》有言:“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良臣辅佐,则“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其国必兴;奸臣当道,则“谋臧不从,不臧覆用”,其国必衰。

【郭代杰】若安天下须先正其身 ——《诗经》中的为君之道(二)

国君作为国家政治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对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君民关系和谐等方面占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修身正己为国君治理天下的根本,犹如树木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则枝叶越繁茂。《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郭代杰】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诗经》中的德政思想(一)

《诗经》是关于周代礼乐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诗集,战国末年被列为“经”,2000多年来,各时期学者为《诗经》所做的论著数以千计,特点各异。但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子,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研究《诗经》的第一人,他删诗成300篇,并提出《诗经》的作用应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诗经是为治国理···

【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

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当然,就“国风”中刺诗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言,自周平王东迁(前770)之后,王权渐次式微,社会开始动荡,“诗教”“礼教”“乐教”逐渐缺失,趋于礼崩乐坏的境地。毫无疑问,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创作的诗篇,自然会以忧国伤时与讽刺腐政为···

【汪涌豪】《诗经》的读法——《林栖品读诗经》读后

本书作者虽八十年代生人,在复旦大学读的是外国哲学,但显然也感受到了诗的力量。此次,他挟喜马拉雅音频栏目积累的高人气,将讲稿整理成书,内容涵盖“二南”和“国风”所有篇章,既逐章逐句解读,又能顾及读者理解,为每篇解读设定了适切的主题,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甚至电影等,作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拓展,相信必有更广大的理想读···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