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杰 郭美华】道德生存与天命的分合及其意蕴 ——以朱熹与阳明对《孟子·尽心》···

自孔孟以来,道德主体性与天命之间就一直存在紧张关系,影响着后世诸儒对此问题的解读。在对《孟子·尽心篇》首章的诠释上,朱子以普遍之理的预设为根基,依据《大学》条目,从认知角度呈现了一个由知到行、普遍的历时性进程,突出普遍天理对于现实生存的绝对优先性

【余治平】“制民之产”:从生存需要到财产权利 ——现代法权哲学视野下孟子“恒产”“···

王者施行仁政当察觉民情疾苦,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尊重并维护其财产权利。民众“善心”必须以个人“恒产”被确立和保护为前提。孟子最早在个体职业、财产与整体社会稳定之间建立逻辑关联。“制民之产”在君王是“发政施仁”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安排,在民众则是基本人权,包括产业权、财富权。民众只有在拥有产业和财富之后,才能行使自己应该···

【陈徽】孟子“义袭”说辨正

在论述如何涵养“浩然之气”时,孟子以“集义”与“义袭”相对。他认为:作为涵养工夫,“养气”与“集义”须臾不可相离。唯有如此,“浩然之气”方得充实与浩大,以致“塞于天地之间”。“集义”即“配义与道”,体现的是行为的“居仁由义”性。与此相对,“义袭”之为则属于“行仁义”,是不具有道德自足性的,故不能生发、滋养“浩然之气”。所谓“其为气也,…···

【李慧子】董仲舒对孟荀思想的统合

董仲舒在统合孟荀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身儒学体系。在天人思想上,他突破荀子天之不可畏的观点,通过天生万物、天人感应论来充实孟子“天之所与我者”的表述,重建天的威严,为人间伦理确立天道基础。在人心论上,他将孟子“四端”之心说与荀子“心好利”说相结合,提出“心有贪有仁”,强调心具有抑恶扬善之“栣”的功能。

【李世平】孟子性善的内在理路

孟子性善从人禽之别和君庶之别的问题出发,由明心和存心的工夫建立了性善立本论和性善存养论。其中,明心的工夫是由已发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反观自身,发现自身内在的"四端之心",从而明人皆有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皆有仁义礼智之端,建立了性善立本论,说明人皆有成就道德的可靠根基;存心的工夫则是由仁、礼存养"四端之心",形成仁义礼智之四···

【何益鑫】从“故而已矣”到“乃若其情”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的诠释及其衍生···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们不能理解孟子论性的基本立场。此章的“故”字,于人则为事迹,于物则为轨迹,皆指人物之现象而言。孟子认为,时人言性都只是说到了人事之现象而已,未能着眼于“以顺利为本”的角度,反思现象之情实。正如湍水或东流或西流,只是表面的、偶然的现象。

【何益鑫】从“故而已矣”到“乃若其情”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的诠释及其衍生···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们不能理解孟子论性的基本立场。此章的“故”字,于人则为事迹,于物则为轨迹,皆指人物之现象而言。孟子认为,时人言性都只是说到了人事之现象而已,未能着眼于“以顺利为本”的角度,反思现象之情实。正如湍水或东流或西流,只是表面的、偶然的现象。

【黄玉顺】孟荀整合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

今天应当怎样对待孟荀?这是儒学复兴的一个重大课题。孟荀思想本身具有复杂性乃至矛盾性;并且它们向来就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转换而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塑造和利用的,其影响力也随之而消长。

【黄玉顺】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孟子思想的系统还原

孟子的超越观念并非“内在超越”,而是继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这根源于孟子的问题意识,即对人民水深火热处境的关怀所引出的对政治权力的批判,由此导出“规训权力”的根本宗旨。而这在逻辑上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规训者的确立,他必须具有对于权力的价值优越性,于是孟子树立了拥有“天爵”的“天吏”即“王者师”形象。

【金渡镒】荀子是否容忍霸道?

孟子与荀子对王道与霸道持不同立场,学界经常将二者互为对比。既有的共识通常认为,与坚决反对霸道的孟子不同,荀子多少有些容忍霸道,有妥协的倾向。甚至有学者认为荀子认可了霸道的道德性。那么,荀子是否是对现实妥协的思想家?事实上,虽然与孟子不同,荀子对霸道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他只是在分析非儒家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反儒家的···

【王蒙】读荀恨晚

荀子曾经与孟子齐名。前者主张性恶,后者主张性善。当然,孟子衔居“亚圣”,荀子在后世的影响比不上人家,这与时间的先后次序有关,也与性恶说在中国不占上风有关。传统文化是注重感情的文化,说人生而性恶,民众士人感情上都不好通过。

【李景林】论孟子的道统与学统意识

孔子之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以承续尧舜、孔子之道自任,对孔门圣道传承观念及其谱系作了系统的表述。《孟子》末章的圣道传承系统中,有两类圣道传承者:“闻而知之”者和“见而知之”者。出土简帛《五行》也明确提出过“闻而知之者圣”、“见而知之者智”命题。这不仅表明道统观念在孔思孟之间的传承,而且体现了孟子承接传统的自觉···

【林桂榛 等】荀子非异端,乃儒家正统;孟子是儒家高端,是儒学云端(对话录)

迄今为止,在对《韩非子》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争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韩非是否性恶论者?韩非的道德观是否属于非道德主义?《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势治、法治还是术治?秦朝的灭亡是否意味着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治国思想的彻底失败?等等……本人不揣冒昧地认为: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对君子小人的特点和现状的把握为中···

【鹿匋】与孟子有关的名字

古往今来,与孟子有关的名字可谓不少。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叫得响的名字就有好几个,比如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北宋《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少年天才王希孟,元代散曲大家、名臣张养浩……名气等而下之的,那就更多了。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在宋元明清几代,“希孟”“养浩”“师孟”“宗孟”等带有明显孟子印记的名字,在文人中可谓备受青睐,其受欢迎程···

【王杰】孟子心目中的“君子”

君子一词,最初为社会阶级地位之象征,是与普通百姓相对,为贵族所专有之称号。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作了创造性改造,赋予其更多道德内涵,使其从社会阶级概念,转变为“人人可学而至人格典范”。战国时期,孟子于孔子基础上,又加以阐发,在强调内在道德之同时,又突出德性之外在发展,将那些具有高尚道德,且···

【尔雅台】孟子是教化的,荀子是政治的。孟子道尽五百年之王心,荀子只是立百年之···

此章是圣人教人以复性也。性者,心所具之理,谓之良知良能,因人之气质而遂异。然溯人生之初赤子之心则皆纯一无伪,故曰相近。知能关涉气质,良则谓其理之本然,故孟子言良知良能,举理气一体言之也。盖一心开二门,就其流行之用言谓之气,就其所以为流行之体言谓之理。用显而体微,言说可分,实际不可分也。

【魏衍华】孟子“以承三圣”的历史、思想、哲学世界

在孟子看来,社会是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向前发展的,这是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他历史世界的外在表现;从“治”到“乱”演变规律提炼的背后,是他对中华圣王世界思想的总结、概括与提升,传承与发展着中华圣道思想;孟子的“以承三圣”思想是他对中华道统传承统绪的高度概括,从深层次反映了他的哲学世界。孟子的“以承三圣”一语既高调又低···

【黄玉顺】孟荀整合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

荀学中确实存在着法家专制主义因素。皇权帝国时代“独尊儒术”,于是有法家之嫌的荀学衰退,而作为儒学正宗的孟学兴起;但荀学却仍以隐蔽的形式发挥着重大甚至根本的作用,这就是专制权力的“阳儒阴法”政治路线。而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性之际,荀学复兴,这表明荀学中存在着有助于现代性启蒙的思想资源。但荀学的现代复兴乃是伴随着儒学的···

【叶树勋】道德自我与行动意志 ——孟子哲学中“万物皆备于我”的义旨新探

通过肯定“我”固有“四德”,孟子确立了“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基本地位;通过肯定“我”备有“万物”,孟子进一步确立“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完备性,这是此命题在孟学中独有的义旨。这一自我是就潜在而言,还有待扩充实现。由此展开理解,不仅以往长期存在的疑惑将不复存在,并且还可发现此命题独有的一番意味,进而也能为理解孟子有关自我和行动的···

【李闫如玉】孟子修身观念的源头

中国哲学中对修身观念的关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视和强调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孟子看来,正身、修身至关重要,不受穷达贫富等各种环境的影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