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气学”如何在“心”上做工夫?——以王廷相工夫论为中心

“气学”舍弃了“调息”“运气”“静坐”等宋明时期常见的工夫形式,其工夫论的主轴是在心上做工夫。以气学代表人物王廷相为例,其建构在心上做工夫的具体路径为:通过“寡欲”确保人心处于“虚明”与“静定”的状态,为个体接受“义理”提供理论前提。进而建构“动静交养”与“知行兼举”的工夫论,使得从“知义”过渡到“行义”成为可能。

【赖区平】“心是灵气”作为道学共识——基于道学史的考察

心之理气归属问题是道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这从对朱子学的研究中即可看出。将此问题置于整个道学史的视野下,通过系统梳理周张二程以及朱子学、阳明学、蕺山学等相关文献,可以明确得出:“心是灵气”乃是一个道学基本共识、常识,这表明心(本心)有属气的面向(当然这并非指心只属气)。因此,批评朱子学“心者气之灵”之说

【陈畅】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气学视野 ——以黄宗羲《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为中心

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中提出了一条独特的明代哲学发展脉络,亦即心学的气学视野建构。黄宗羲由此建立以“理为气之理”与“事的本体工夫论”为主要内容的气学形上学,使得作为知识学的经史之学顺理成章地成为性理之学开展的一部分,展现出逸出传统理学思想藩篱的新意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