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风俗”一词,《管子·法法》:“错仪画制,变易风俗。”《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但是,直到汉代,人们才开始真正关注“风俗”的确切内涵,并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将“风俗”定义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在教化国民、移风易俗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从“诗”的情感抒发中,了解社会和时代的脉动。所以,“诗”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稳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